APP下载

论宋无在元代诗坛上的地位及贡献

2022-11-22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坛诗歌

周 钰

论宋无在元代诗坛上的地位及贡献

周 钰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宋无是元代著名诗人,曾随军渡海远征日本,其诗歌在元代诗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当时诗风演进中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综观宋无三部诗集,既以多元的诗歌风格显示了宋元间诗风转换时转益多师的努力,同时《鲸背吟集》作为海洋文学诗集的平淡而奇与《啽呓集》以诗观史的创作特质更是元人新诗学精神的有力彰显。对于宋无创作成就和诗史地位的揭橥,不仅可助于丰富元代诗坛研究,亦可由此窥探元人特有的诗学风貌。

宋无;元代诗歌;海洋文学;遗民诗人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文学史也出现了若干新变。由于疆域的辽阔、域外往来的频繁,中日韩等国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东亚汉语文学圈,航海诗亦现于文坛;由于统治者的能征善战,蒙元东征日本的历史也被写入诗中;辽金宋时期,长期南北隔绝,而到了元代,文坛一统,文人心态、诗风流衍,自然都会受到深刻影响,值得探析揭橥。鉴于此,学界关注不多的元代著名诗人宋无便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宋无(1260—1340后),祖籍固始(今属河南)。少年避难迁居吴地,曾冒朱姓并以晞颜字行,后复原姓改名“无”,取字子虚,又号翠寒道人①。南宋亡后其父随枢府附元,故宋无二十二岁时曾代父从四明入海远征日本。据其自述,途中因飓风失导以致军队前后号令不通,抵达竹岛后又遇雹雨,一路随惊涛漂经高丽诸山,得归时已首发脱尽、形销骨立。之后以奉亲之由推辞举荐,晚年作馆师二十余年。

宋无现存《鲸背吟集》《啽呓集》《翠寒集》三部诗集,共计356首诗歌②。清人顾嗣立称:“子虚诗雅秀绝伦,宜为当时名辈所推重也。”[1]1259杨镰先生据12部元诗总集量化筛选出历来“概见率最高”的元代诗人26位,宋无即在此列[2]。可见当时及后世对其诗歌价值的认同。目前对宋无的研究,现有的文献考辨已逐步明晰,而关于其整体创作特质与在元诗史上的定位,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话题。因此,本文欲立足于元代诗坛背景下整体观照宋无三部诗集,通过对宋氏诗歌风格、诗学倾向和创作心态等多方面的考察,探讨其在元代诗坛上的地位与贡献,从而为尚显薄弱的元代诗歌研究添砖加瓦。

一、宋无其诗概说

宋无今存诗集在题材、诗风和体制上均有较大差异。《鲸背吟集》专记海上见闻,多有意连缀古句以结篇,在清新流畅的叙述中别有风致。《啽呓集》为七绝咏史专集,评点自夏商至宋元间史事,诗后自注始末。《翠寒集》则内容较为宽泛,涉及游历、酬唱、题画等日常活动,同时风格上也显示出更多样化的尝试。故冯子振为之作序时便指明其古体“古锦神林鬼塚外,带三分凤麟洲上飞仙羽翮格力”,五律“风调凄惋,不胜江哀浦思之情悰”,绝句“雅淡清洁,一字不可易”[3]。

一直以来,或源于四库馆臣对《翠寒集》“七言古体纯学李贺、温庭筠”的评断[4],以及该部分与元末铁崖体相呼应的价值意义,研究者多关注宋无诗学长吉、宗晚唐的这一方面。其如“金丝玉簧咽清秋”“鬼火青荧生碧血”“髑髅无语满眼泥”(《乌夜啼》),“云母屏,琢春冰,鲛女织绡蝉翼轻”(《妾薄命》)等句[5] 360-362,几近过之的模仿痕迹将奇诡幽峭、轻婉工丽的特征表现得极为突出,通篇连绵流畅的气势也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藻力才能。于是相对而言,宋氏多元化诗歌风貌中主导性的特征在以往的诗史叙述中被有意无意地弱化了。其实宋无现存的这一类诗歌数目并不多,综观三部诗集,除《翠寒集》部分古体代表的奇丽幽怪、藻力横逸和《啽呓集》代表的平正质直、议论为诗之外,其诗风特征以“雅淡清洁”四字概括最为合适。用语往往平易省净,在清新疏雅的意境中传达出平和散淡又自得自适的人生态度,并常显道教的想象色彩和清旷简远之美,或佛教空寂之境的渗透,即使间出工绝警隽之句,仍色调清和。如“梵寂风沉磬,禅深到雪衣”(《送僧还天目》);“杨柳昏黄晚西月,梨花明白夜东风”(《次友人春别》);“溪上鹭丝浑似雪,想应无那一身愁”(《发白解嘲》)[5]365-398。

这种主导性风格的呈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我角色身份的抉择与认同。以往对宋无生平及仕隐心态问题多有争议,实际宋氏一生即处于略显尴尬或几分混乱的身份处境中。他暮年自评“邓(光荐)称以逸士,冯(子振)命曰韵人,赵(孟頫)以通吏许,非所宜蒙也”,惟反复慨叹一生“幸保厥躬,至于耄年,不辱其先”“亦幸已夫”[6],可见其内心关于出处的挣扎是确实存在的。作为遗民与逸士,宋亡时宋无仅二十岁,之后徜徉于山水之间、专好吟咏,并频繁与僧道往来,受其思想濡染,对照其咏史诗中感怀故国之语,便知本意图借此回避时政、安放心灵。而作为“通吏”,他很有可能曾长期参与征东幕府,《鲸背吟集》或即为海运途中所作,日常诗作中的用世之念与老去无成之慨也并非鲜见。隐逸可代表他总体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取向,却并不能由此确定他单一的政治态度和恒定的情感志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无的诗歌以整体视之便不能算是纯粹的隐士诗,内涵旨趣较为多元化。

二、宋无在元代诗坛的创作特质及贡献

宋无年寿高达八十多岁,在元朝治下生活六十余年至顺帝时期;又多次南北游历结交诗友,《翠寒集》由赵孟頫、冯子振、宋无本人三次作序,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这些迹象表明宋氏在诗坛活跃较为持久,并不限于以往认定的元代初期。作为较早一批北游南士乃至足迹涉及东亚诸国的一员,其诗歌面貌体现了元代诗坛演进中的一些新的走向。将宋无放置在整个元代诗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两相观照,庶几能更清晰地揭橥宋无在元代诗坛上的创作特质及贡献。以下我们将分而述之。

(一)转益多师、唐宋诗风互渗的个人尝试

宋无“平生独刻意于诗”[3],诗集中六言诗、竹枝词、宫词等体式均显示出其对诗歌不断探索的用心。前已指出宋氏部分诗歌多承李贺的幽奥瑰奇,外携李白古体的遒劲气势,因而诗风向諔诡与壮奇靠拢,相应淡化了晚唐绮丽绵密的一面,更偏向奇丽幽怪。虽然总体上模拟太甚、痕迹过重,但他模仿“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创作实践本身已在元诗史上具有先声意义。前人言:“元人多宗二李,天锡善学义山,子虚善学长吉,而铁崖出入二李之间。”③揭示其在“铁体”形成过程中的承启性地位。

这种风格尝试与元代前期刘辰翁等以奇崛矫正江湖诗派遗风的举动大体吻合,而宋无诗风中以雅淡清洁为主导的部分,实际走向了另一条纠偏途径。看似近于宋末四灵、江湖诗派的平淡野逸,也惯用白描写景,然内质已现差异。四灵、江湖诗风主学贾岛、姚合的“晚唐体”,讲究字句工拙,清新之中更显圆熟之态;而宋无作诗更随性情所适,多不重雕饰,反映出的视野更广,气度也更清和。其中或受当时寰宇统一的大元气象的浸润影响,但更与其诗歌创作倾向师法盛唐有直接关系。宋无诗中对李白极尽向往与钦佩,也常提及杜甫,“句妙唐风在”(《答无住和天初韵见寄》)、“直欲继前唐”(《己亥秋淮南饥客中怀故里朋友寄之》)等语表露其欣赏的诗歌品格与当时诗坛崇尚唐诗精神的总倾向几近一致[5]385-389。宋无为诗出语自然,措辞清雅轻逸,如直寻成诗且力求韵外之致,亦时有气度鸿朗的佳联,如“桃叶歌残秣陵酒,梨花梦断景阳钟”(《金陵送倪水西之江陵》)[5]368。无怪乎顾嗣立将其看作元诗发展阶段中“揣炼六朝,以入唐律”的代表人物之一[7]。

再者,通过文本细读可发现,其欲求唐风遗韵,诗成仍多显宋调之态。不仅惯有在日常生活化的题材中俗中见雅的特点,且展露出平淡朴拙、苦涩内敛的气息,如“一篷烟火莼鲈兴,数亩茅茨橘柚香”(《渔庄为魏济民赋》);“冷眼春来元有分,看山看雪看梅花”(《江东客中》)[5]398-399,迂徐舒缓,带有散文化的特征。《石洲诗话》称其“才气非不豪纵,然其音节,未必皆天然合拍者也”[8],指出了疏于协韵的弊病,却也从另一面显示其纵意为诗,非尽求唐音声律和谐、均衡对称之美,《啽呓集》通篇更有以论为诗乃至以才识为诗之貌。宋无本非宋末无学之士,从《鲸背吟集》中所缀古句的出处来看,他对杜牧、苏黄的诗篇均不乏好感,运用时更是如同己出。其转益多师的汲取与诗歌多元的品貌可从一定侧面反映元初乃至有元一代诗学面临的局势。在将近百年的演进中,元诗正是在唐宋间不断地探求与试图超越中才最终自具面目,涵容各风格的同时渐以清和恬淡为主导,宋无也是在当时诗坛纠偏新变的导向下逐渐与宋季诗弊区分开。

(二)自适其乐的性情书写与海洋文学

戴昺《有妄论宋唐诗体者答之》言:“不用雕锼呕肺肠,辞能达意即文章。性情元自无今古,格律何须辨宋唐。”[9]宋氏之诗不固着于对前人体式的比附,很大程度上与其吟咏性情、自怡自适的创作姿态相合。观子虚其人:“壮负气,视贵富若不经目。性畏酒,处众多漠然。使遇故人,抵掌剧谈,绝倒而后已。”[6]往昔跋涉南北作诗更是“触事命题,冲口作语”[10]。对于内心丰富又不喜迎合的宋无,朝哦夕咏乃无关名利但为写心。其为数不少的赠答诗,除了对释道与隐居的称赏外,往往只谈及友情与作诗。与方外之友是“谁共清吟癖”(《寄断江上人》)和“瓢中诗好寄何人”(《送葛炼师远游》)的往还;与仕宦羁身的朋友是“远宦身安不”和“归得早还乡”的挂念(《寄彬阳廖有大》)[5]368-374。而在诗艺上,宋氏行文多不作矫饰,对日常生活及精神状貌的摹写常表现出一种细腻的真实。包括“落魄伤迟迈,依栖笑隐沦”(《忆旧寄金陵冯寿之》)之类的牢骚语[5]384,倘放置在易代文人无所适从、进退失据的尴尬处境下品味,内中自嘲自悲的复杂情感是很诚挚的。当然,平淡以至流于浅近的弊端也普遍存在于诗集中,如沙门岛地势险恶,宋无曾在海运途中多次停留,全诗以“登临有奇观,感慨但言诗”(《沙门岛》)轻松作结[5]371,质直真古、泊然无营,万千感慨在诗成之时便已告别,无需多作阐释,固然是隐士或释道诗的特点,却也究竟难免枯涩。

《鲸背吟集》作为海洋诗歌专集,更将这种自在性情的书写表现到了极致。海上风波难测,对海洋航途经历的具体描绘在中国诗史上本不多见,且宋氏此前出海的异域体验使该集可在相对更广阔的文化视域下予以观照。虽自序中称一路多有战栗,但宋无将关注的焦点投聚于桴槎之乐,以轻松自在之态细数海上抛矴、落篷、橹歌,乃至吐船与讨水等种种新奇体验。如《海船》一诗:“轻装方解尽无遗,风挟双篷水面飞。却被沙头渔父笑,满船空载月明归。”[11]所遇不凡,行文却颇平淡沉着,有惬意之姿。试举元代同样从四明入海远征日本的孔文杓作比,其笔下是:“昧爽白浪堆山岳,阳侯海若纷拿攫。艨艟巨舰相躏轹,樯摧缆断犹斧斫。千生万命鱼为椁,百舟一二著山角。”[12]海洋已成为一个同政治军事交织、与个体幸福对立的恐怖他物,而非宋无笔下人情和谐、单纯美好如桃花源式的异域奇景之所;在诗文风格上也随情感张扬走向怪厉,不同宋氏于平淡温润中得见奇特新鲜。元代总体崇尚平正和易的诗文风格作为个人气度修养的外化,追求平中寓奇以不失情性之正,宋无该集虽带有些许戏作的成分,但确已在平常语中现奇景奇思,该特征在《翠寒集》中《荷钱》《萍》等诗中也有体现。

此外,在诗末特意借用或化用古句也是该集较为特殊的一点。因衔接处理自然,这种如同天外之笔的插入方式,不仅可唤起读者对原句共同的记忆图景积淀,更因所用的是人所共知的名句,在些微反差中恰得谐趣之妙。作者直言:“盖滑稽也,非敢称于格律。然而风樯之下、柁楼之上,举酒酌月,亦可与梢人黄帽郎,同发一笑云尔!”[13]其创作心理与元初刘将孙等主张诗本出性情亦“所以自乐吾之性情也”相契合[14]。元代以前的作诗者或不乏自娱闲逸,但皆不似元人在科举几废后普遍以诗为日用的疗伤代偿性心理与摒弃外在评判标准的自在作诗态度。这一点在宋无长诗《己亥秋淮南饥客中怀故里朋友寄之》中也可见得端倪,在近半的篇幅写灾荒年间百姓之苦与个人忧思之后,笔锋陡转向对隐居与酬答之乐的畅想,并念念不忘与故友论及诗艺。

(三)以诗“观”史的历史意识

宋氏取“无”作名、取字“子虚”,时人便已认为该名乃旷古未有之奇,其来历恐有几分与宋室偕无的意味。在宋无充斥着隐逸气息的诗集中,敏感于兴亡变迁的历史意识一直存在且显得更为突出。在《翠寒集》中一系列率尔以风景和名人为题的近体诗篇,对历史事件的观感往往已超越游历风景成为诗作主旨所在。而古体《乌夜啼》《战城南》《玉津园弃景钟歌》等借长吉体奇诡之风描绘出阴冷、肃杀乃至凄厉的氛围,表现战争之惨烈与兴衰之遽。其中幻灭与执迷错综交织的悲感读来使人心有戚戚然,或有诗人自身经历易代变迁的情绪的投射,但就作而论,这些古体诗作多沿用乐府旧题,围绕原题本义予以铺展。虽然该部分诗歌数目较为有限,但王辉斌先生从乐府诗体的角度指出其“以旧题写旧事”的特征,“所反映的是元代乐府复古思潮在元初的萌芽”,进一步落实了宋无该类诗歌与元末铁崖体的亲缘关系[15]。

此外,《啽呓集》以咏史专集的体式一般被认为是在元代咏史诗发展阶段上必须提及的一笔。该集由《禹鼎》依序写至《镏梦炎》,往往以话题为诗题,每首单咏一人或一事。该集总体上语辞和缓古雅,以平静持重的口吻予以叙述审视,同时常着眼于匡正礼义仁德的卫道角度,尤事涉宋末时政处,态度愈发严肃庄敬。且诗后多有撰文如同自注,或引征典籍考辨,或详述本事始末,或阐发个人所感,附文篇幅更是远超过诗作篇幅。其中不乏一些新史料,确有存史乃至补史之用,但以“观”字概括该集创作或可更察宋氏之心。“啽呓”之名,本为梦话之义,“吟作啽呓声,似梦不觉,如醒未醒,不知吟耶寐耶?寐而吟耶?吟以寐也。真语涉雌黄”。[16]与同代《补史十忠诗》《昭忠遗咏》相较,作者并不专意于备史留存,故部分诗语、事迹显见旁摭小说之迹;甚至亦不欲为骚人之笔,常受古人尘陋、以论为诗之责。其原意多在书写个人旁观史事的见解与思考,以及身为宋末亲历者郁积胸中的感慨。故明代中期吴郡的文献整理家张习认为:虽以往有杜少陵“诗史”之论,“然未有自古迨今,而一付之吟咏者”[17]。不同于《翠寒集》中咏古诸作多洗去情感的波澜,渊静萧散中惟余观照历史的冷静反思,《啽呓集》101首七绝一气而下,秉中正之气斥奸扬善,在简重朴拙的行文后深层次上有质直任气的特点。

三、小结:宋无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刍议

“筋力渐衰余习在,梦中去趁暗门船。”(《答无功岁暮见寄》)[5]405宋无看似一生境遇平平,但东征出海的经历实际笼罩了他一生,也使其成为元代诗人中较为独特的一位。《啽呓集》不同流俗,化名为朱晞颜的《鲸背吟集》至今看来仍属特异之作。与东征出海不同,在《鲸背吟集》中,诗人是真正地身入海洋中间,与之和谐共处、共生乐趣,因此该集被学者誉为“元代海运的诗意百科”“中国古代第一部航海诗集、第一部海洋诗歌专集”[18]。元末明初“吴中四杰”之首的高启曾评价宋无之诗:“澹荡遒逸,于虞、杨、范、揭外,别树一宗。”[1]1264清人田雯《读元人诗各赋绝句》其十一亦称许道:“《啽呓》《翠寒》真赏绝,一编《鲸背》动豪吟。”[19]可见宋无不仅合于当时的文坛审美取向,凭借其三部诗集,在元代诗史上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作为南方遗民诗人,“一花着取一吟翁”(《吴中菊花盛开》)[5]395,即是他的生活,亦是他的快乐。其诗歌多记录日常交往与外出游历,自抒性情、随处赋诗,具有比较浓重的道隐色彩,同时又不乏壮怀落空的悲戚,显示个人在摇摆矛盾中最终走向“缝掖今谁贵,乘桴任所之”(《寄翰苑所知》)的出处选择[5]388,反映了当时相当数量南方文士的生活形貌和思想状态。而南北游历乃至东征出海的特殊经历,使其不仅得与赵孟頫等元音始倡者交游论诗,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元代南北诗坛间的交流与融合。南北双方在融合过程中实际经历了漫长的闭塞与阻隔,宋无在《续夷坚志跋》中曾称:“北方书籍,率金所刻,罕至江南。”[20]当时已至元朝晚期,可见南北文人群体间的互动事实上在元诗整体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今日观宋氏的诗风面貌,尽管尚存在诸多弊端,然在当时多元融通的社会氛围涵养下展现出了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取向,亦可谓独树一帜。其主导的雅淡清洁的一面渐趋于元诗主流代表的恬淡平易之风,雅正不及而有清和之象;平正质直、堪为诗史的一面披露了作为宋代遗民难以割舍的情感取向;而以古乐府旧题诗为代表的力学李贺的一面,又成了元末雄畅怪丽、倡导个性的铁崖体的先声。其诗歌创作实践不仅是个人诗心的真诚流露,亦是元代诗坛演进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环。若论元诗后来者的诗法渊源,都可以追溯到宋无这一批元初成熟起来的元代文人调和改良诗风的创作尝试。

①.有关宋无的文献问题,前辈学者曾多有讨论,张世宏《中国第一部航海诗集〈鲸背吟集〉考论》(《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一文对宋无其人、《鲸背吟集》版本及创作因缘等历来争议问题进行细致梳理,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本文便从张氏之说。

②.对于宋无现存诗歌数目的统计,据杨镰先生《全元诗》第19册“宋无”名下《翠寒集》《啽呓集》(《元人十种诗》本)及佚诗,与第21册“朱希颜”(宋无化名,一作朱晞颜)名下《鲸背吟集》(《石仓历代诗选》本),合为356首。而“朱希颜”名下佚诗《咏岳武穆庙》因自署“吴兴朱希颜”,暂不计入。另外,元代又一著有《瓢泉吟稿》的朱晞颜(字景渊)与宋无实为两人,并无交涉。

③.顾奎光选辑,陶瀚、陶玉禾评:《元诗选》卷首总论,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1] 顾嗣立. 元诗选(初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1259-1264.

[2] 杨镰. 元诗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33-35.

[3] 冯子振. 翠寒集序[M]//李修生. 全元文(第21册).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117.

[4] 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1442.

[5] 宋无. 翠寒集[M]//杨镰. 全元诗(第19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360-454.

[6] 宋无. 吴逸士宋无自铭[M]//毛晋. 元人十种诗(影印明崇祯十一年(1638)汲古阁刻本). 北京: 中国书店, 1990: 442-443.

[7] 顾嗣立. 寒厅诗话[M]//丁福保. 清诗话.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86.

[8] 翁方纲. 石洲诗话[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70.

[9]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第59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6988.

[10] 宋无. 翠寒集自序[M]//毛晋. 元人十种诗(影印明崇祯十一年(1638)汲古阁刻本). 北京: 中国书店, 1990: 447.

[11] 宋无(旧题作朱希颜). 鲸背吟[M]//杨镰. 全元诗(第21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401.

[12] 方回. 孔端卿东征集序[M]//李修生. 全元文(第7册).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117.

[13] 宋无. 鲸背吟序[M]//李修生. 全元文(第21册).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383.

[14] 刘将孙. 九皋诗集序[M]//李修生. 全元文(第20册).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163.

[15] 王辉斌. 元初三大诗人群体的乐府诗创作[J]. 民族文学研究, 2010(3): 130-131.

[16] 宋无. 啽呓集题[M]//毛晋. 元人十种诗(影印明崇祯十一年(1638)汲古阁刻本). 北京: 中国书店, 1990: 400.

[17] 张习. 啽呓集跋[M]//毛晋. 元人十种诗(影印明崇祯十一年(1638)汲古阁刻本). 北京: 中国书店, 1990: 443.

[18] 张世宏. 中国第一部航海诗集《鲸背吟集》考论[J]. 厦门大学学报, 2016(3): 63-72.

[19] 田雯. 古欢堂集(卷15)[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8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345.

[20] 宋无. 续夷坚志跋[M]//元好问. 续夷坚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21.

Poetic Status and Contributions of Poet Song Wu of Yuan Dynasty

ZHOU Yu

(Literature School,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Song Wu was a famous poet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he involved in the expedition to Japan in 1281. His creation somewhat represents the poetic circle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the new tendency of the poem development. Reviewing Song Wu’s three collections of poems, we have found that the pluralistic style of Song Wu’s poems stems from the efforts in style evolve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confluence of north and south in the poetry circl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meanwhile, hisas a collection of plain marine poems andwhich helps understand history demonstrate the new literati spirit in the Yuan Dynasty as well. The analysis of Song Wu’s poetic contributions not only helps study the poetry field at that time, but also facilitates understanding the trend of poetics of the Yuan Dynasty.

Song Wu; Poems of the Yuan Dynasty; Marine literature; Adherent poets

2021-07-2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元末明初蒙古色目士人的生存状态与文学创作研究”(17CZW028);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元代六言诗研究”(KYCX20_2151)

周钰,女,江苏无锡人,在读文学硕士研究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I207.22

A

1672-3724(2022)02-0043-05

猜你喜欢

诗坛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中国诗坛爆发“抗疫诗潮”档案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中国诗坛四公子·书画欣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