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训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机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22-11-22吕雯瑜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训培育价值观

吕雯瑜

基于家训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机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吕雯瑜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6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涵可以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殊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在既有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是不可隔断的文化链条。不能否认家训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精神上相互契合。基于家训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理论机制,二是实践机制。

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机制

一、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顺应文化发展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当代的中国精神,其具体内容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富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强大和人民幸福。民众富裕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传统文化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为民本思想,它是以君主为主体,以民众为客体。唐太宗引用荀子的舟水比喻,认为统治者为舟,百姓为水,要求统治者能够体恤百姓。在当代中国,文明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其次,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进步发展中取得的精神成果;最后,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逻辑走向和必然归宿。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是社会礼仪规范的重要价值标准,与古代阴阳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互耦合,是哲学范畴内重要的思想。第二,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治理社会的价值追求。中国文化中的自由概念是指主体的自律意识和反省意识。自由不是对外在社会秩序的破坏,而是在社会礼法秩序框架内个体的道德自由[1]。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平等是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平等,是具有差异性的平等,要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公正指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表达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认为个体生来平等,并无贵贱之分,倡导兼爱非攻;老子认为实现社会公正理想不是依靠对社会的强制性改造,而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在传统思想中,法治就是礼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人治思想。春秋时期,成文法逐渐出现,儒家和法家的政治法律思想逐渐成形。第三,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体修养的价值准则。在中国古代,爱国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孔子强调民众的富足是国家经济运行和君王政治统治的基础,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将民本思想上升到决定国家政权存亡的高度。敬业是人们对待职业生活的态度,强调勤奋努力,贡献社会。敬业涵盖了人们所从事的所有的职业领域,首先表现为一种对待职业的敬畏态度,其次是投入的专业精神。中国古代典籍也有对敬的大量描述,如《礼记》开篇说“毋不敬”,体现出敬是一种社会制度。在传统思想中,“诚”作为一种客观实在,体现出“天之道”的自然法则,在精神层次上,则体现出一种“人之道”的道德追求。《中庸》强调“君子诚之为贵”,北宋程颢更是把“诚”与“信”结合起来,认为“诚则信矣,信则诚矣”[2]。在中国古代友善思想体现在“仁”的内涵中,“仁”的本意就是仁者爱人,是指人天生向善。“明德”是友善的心性基础,心性的修养是通往友善的前提,而致良知是友善的德性基础。

(二)家训文化的理论概述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殊方式,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一种教诲。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兴衰成败、社会的长治久安,对育人、保家、安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将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施情况加以记录。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形成家训文集。家训最早起于先秦,后来经过两汉、至宋元明清时期达到繁荣,在此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家训名人名篇、形成了丰富的家训思想。家训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远,重视家训文化的研究,探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对于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家训里面所蕴含的以教子和治家为目的的优秀的伦理思想,其精神来源于儒家文化。最早的家训起于周公家训,记载了周公对子弟的教诲之语,阐述了周公治理人民的具体方案和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先秦时期的家训大都隐藏在文献资料中,没有专门的家训著作,内容也并不丰富,但是也显示了鲜明的德教色彩,开创了后世家训重品德修养的传统。家训在汉魏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有:一是出现了“家训”一词及其异名,如《后汉书》第一次提出家训的概念,《史记》中“家约”即家训;二是家训著作转向自觉和独立。家训不再是后人追述,而是主体有意识的创作。家训的鼎盛时期在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一是加大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二是教育子女读书的内容较以往增多,三是南宋后家训中对家庭治理方面的内容增多。

传统家训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文化的影响,以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儒家思想作为主流形态不仅能够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和百姓的心理,对家训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也非常有力[3]。儒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思想,包含了人生处世的道理,其中心思想是仁义孝悌,行为总则是中庸之道。家训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普及物,它力图通过传播家庭伦理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增强人们的行动力。从编写意图上讲,家训是引导人们知晓经典,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为普及儒学作了客观上的思想准备。从家训基本内容上看,家训的家庭伦理包括孝悌、和顺、仁爱、积善,家训的人生哲学包括勤学、立志、恭谦、治生、修身和节俭,家训的道德观念包括节俭、廉洁、诚信等。从家训说理的方法看,家训思想要想得到普及化,使其能够结合实际生活,生动地宣传儒学思想,必须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在这一方面,家训很重视以事证理,往往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阐明儒学经典,贴近人们的生活,如历代家训作者引用《易》言以阐发修身齐家的道理。

二、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一)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在既定的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是不可隔断的文化链条,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天命,不能否认家训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精神上相互契合。

第一,立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德,这种德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对国家的忠诚,在社会层面表现为对社会的公德,在个人层面表现为个人的品德。德也是家训文化的核心思想,古代家庭教育把德放在教育的首位,认为良好的道德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检验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4]。历代家训期望子弟成为德才兼备的正人君子,注重对弟子进行道德教育,其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都包含了对善良、勤劳等道德品质的培育。唐代穆宁性情耿直,有气节,治家严谨,他曾经撰写家训告诫儿子,有贤德的人把培养不慕荣利的志向当作侍奉父母的大事,表明自己的志向是追求正直。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朱柏庐在《劝言·积德》中指出,积德在于心意,随时可为。他又指出积德的顺序,即先从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亲戚开始,再到朋友,最后推广到动物。明代史桂芳在《训家人》中告诫自己的子孙要重视劳动,认为勤劳能够激发人的善心,有助于养德养身,纵情则会滋生恶习[5]。第二,修身齐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私德”教育。古代家训文化重视修身立德,曾国藩曾在《谕诸儿》中指出,修身要在不妒贤害能、去除名利的基础上痛下功夫。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安身立命,还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意义。家训通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勉励子女要立定志向,认为立志是成才的关键,有了这个目标才会有动力,不至于迷失方向。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还从立志和智慧的角度来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关于立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面对逆境,要能够在困难之中具备兼济天下的志向,对此传统家训有很多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孙奇逢在《示奏儿》中指出要在各种磨难中不改志向,他要求儿子要奋发有为,不可贪图安逸,虚度时光。第三,为人处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公德教育。传统家训历来重视人际交往,提出了很多关于建立良好交往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家训文化主张与人交往时,态度上要保持谦恭有礼,注意言语,要做到不轻易发言。三国时期的名臣羊祜在《诫子书》中希望后辈成为具有涵养的君子,要求他们说话谨慎。明宣宗朱瞻在《寄从子希哲》中提倡交友要抱着学习朋友长处的谦虚态度,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同时他告诫儿子交友要慎重,远离损友,亲近高明的人,才能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好的熏陶,成为明理高尚的人。

(二)家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良好的家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源,我们要以优秀的家风作为切入点,增强人们对家训文化的了解。家训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信仰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基础,而家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信仰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信仰教育是实践的结晶和精神的积淀,并以这种积淀作为文化的根基,成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理想目标。信仰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否则信仰将无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信仰来确立也必须立足于文化传统中,否则属于空中楼阁,而家训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变迁中深入百姓血脉和骨髓里的东西。家训文化关注人及其存在与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出发点的现实的物质的人有相似之处,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理解,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6]。第二,内容上家训文化的思想资源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的丰富。一方面,家训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另一方面,家训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资源需要我们不断对其深入挖掘和开采,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审视、诠释和开掘其内涵,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在这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家训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型发展,同时,通过挖掘家训思想的核心要义和道德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成为民众的信仰和价值观,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更加符合当代人格的建构,对人们审美和德性的提高起到教化的作用。第三,形式上家训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具有启发作用。“形式”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家训文化深入民间的途径和方式手段。家训文化能够深入人心,除了和其内容有关,还与其传播方式和手段有关。在一定意义上讲,借鉴这些方法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外在方式上看,主要是国家政权的道德教化,如借助家族制度的日常道德教化、塑造道德典范;从内在看,主要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7]。家训文化能够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化践行。以现代乡村治理为视角,家训文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养,提升乡村伦理的文化建设。首先,现代乡村治理需要传统家训关于“立德”“修身”的人生观。家训作为人们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很难被其他教育形式所替代,而家庭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家训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能够促使人们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传统家训所倡导的“礼法”“睦亲”等伦理思想也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风气,维系社会的良性互动,这些积极向善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相契合,能够引领人们进行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三、基于家训文化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和实践机制

传统家训家规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我们要结合时代对家训文化实行现代化转换和创新型发展,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当下社会。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融入时代的家风文化,促使核心价值观被人们很好地接受和践行。

(一)理论机制

第一,认同机制。家训文化的现代化转换重在实践上,只有促使家训深入人们内心,才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家庭教育要注重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力图将两者进行结合。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到实践必然经历一个转化机制,这个机制就是认同机制,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益机制,二是过程机制[8]。首先,利益的冲突必然导致价值共识难以形成,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不良现象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信任危机。因此,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对于核心价值观能否得到人们的价值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价值观的认同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所谓认知认同是指人们能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在认知的基础上有助于建立深厚的信任,并将其作为信念去奉行;所谓情感认同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所采取的情感态度,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认知才会更加深刻,才能激起社会大众的情感认知;所谓的行为认同就是人们用价值观来指导和检验自己的行为,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飞跃,进而转化为人的自发的行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是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知行统一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探究:首先,建立完善的家训认同体系,促使其能够真正做到管理和约束人的行为。一是加强法律建设,二是推进家训文化制度的完善,三是建立监督体系[9]。其次,以家训文化为导向建立一套落实制度,奖惩分明,从而激发人们落实的积极性,增强人们对价值观的认同感。建立落实体系需要人们抓住重点,仔细执行每一个环节,严格管理,不违背自身的责任。具体来说就是以改善民生作为推进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建立共同利益机制,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健全有效的引导机制。

第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首先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应该注重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发挥整合的力量,注重功能的不可分割性。其次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培育机制的设计过程中,避免使人民群众“物化”,使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联,使核心价值的建设真正顺民心、聚民力[10]。最后是科学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具体内容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和原理,我们要能够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设计。二是体系内容的科学性。信息传播是一个体系,会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独有的信息运行机制,从而使得整个体系结构能够反映整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传播机制的科学化[11]。此外,我们知道,信息化的时代传播机制变得多元,单一的信息渠道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渴望程度,信息的传播途径也随之不断地丰富,从最初的报刊、广播到现在的网络和自媒体,平台更加多样化了,受众选择更加丰富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增加了。因此,有必要丰富信息的传播途径,一方面加强以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的传播,另一方面要加强以网络、手机为主的新兴媒体的传播,协调好两者之际的关系,加强其教育效果,全面整合各种传播资源。

(二)实践机制

第一,教育机制。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作用,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传递家训文化的道德思想,传递党、国家、社会和人民对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方法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着手: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进行培育人才和道德教育的场所,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和周密的教学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决策、队伍建设、课程教学等多方面进行[12]。在决策方面,主要通过顶层框架和具体决策。顶层框架是从宏观方面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具体决策从微观方面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贯彻和实施。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有专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有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组成的管理队伍,有后勤和医疗等服务组成的服务队伍。要管理和建设好队伍的制度规范、考核评价和晋升体制。在课程教学方面,教育部可以编写家训文化特色教材,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优秀的家训道德资源,为继承优秀家风、践行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同,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促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个体能够获得最初的生活技能,形成特有的精神气质。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开放、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教育。当代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较之前更加明显,这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社会需求。当前社会教育有一定的成就,如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明显增强,网络传播秩序得到了整顿,校园环境的整治有明显的效果,公益性文化宣传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社会在不同方面的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社会教育的水平仍需提高,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仍需得到优化。

第二,保障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想有效地运行,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保障机制,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首先,建立组织保障。要坚持把家训文化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德育、智育、管理一体化。要对全校的德育工作进行规划和协调,对全体教师与管理人员进行德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育和管理的一体化。其次,制度保障。要健全家训文化的培育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再次,队伍保障。可以成立家风文化研究机构推进家训文化教育的日常化。要重点抓好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培养业务精湛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思政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其教育能力,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促使其工作有动力。最后,物质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在一定的基础设施上进行,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办公用品,各种规模的会议室、报告厅、室外的公共活动场所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需要资金支持,除了日常办公经费外,还要各种基本建设经费、活动经费、科研经费等。同时,在基础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各类活动基地,如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训基地等等。

[1] 刘志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维视域[M]. 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67.

[2] 戴圣. 礼记[M]. 张博, 编译.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19: 1.

[3] 刘艳军, 刘晓青. 基于传统家训文化视角的现代乡村治理与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6: 98.

[4] 潘晓明. 中国古代家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8: 87.

[5] 马建欣. 中华家训文化传承与创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123.

[6] 王长金. 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211.

[7] 刘欣. 宋代家训与社会整合研究[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5: 187.

[8] 徐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认同机制研究[M]. 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9: 67.

[9] 喻文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信仰论析[J].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8(2):31-39.

[10] 武传鹏.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 20-24.

[11] 朱颖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98.

[12] 徐贵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65.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Instruction Culture

LYU Wenyu

(Xi’an Automobile Voc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600, China)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can be expounded from three levels: state, society and individual. Family instruction is a special way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continuation and deepening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cultural resources, an inseparable cultural chain, and cannot den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instruction culture and core values. The two fit in spirit.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family instruction culture can be studied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eoretical mechanism, the other is practical mechanism.

Instruc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 Cultivation; Mechanism

2021-03-26

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Sz20132)

吕雯瑜,女,陕西兴平人,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哲学。

B018

A

1672-3724(2022)02-0109-05

猜你喜欢

家训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