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山唱和集》考述及其诗歌创作

2022-11-22陈诗雯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湖山

陈诗雯

《湖山唱和集》考述及其诗歌创作

陈诗雯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湖山唱和集》是谢迁、冯兰二人后半生友情的生动见证。正德元年,自谢迁致仕赋闲后,二人优游于林壑汝湖、宴饮于杏山之麓,摹写风物的明净可喜,恣意书写躬耕生活和田园之乐,同时带动了一大批同寅、同年和同乡士人吟咏其间,促进了“泗门”诗坛的兴起和繁荣。甬上地区自明初以来怡老结社颇为兴盛,自谢、冯后,在当地承继二老联句唱和,前后踵继、代代相传,不仅促进了余姚泗门诗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繁荣,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化、正德年间雅集风气的下移,即从庙堂走向江湖、从馆阁走向山林,从而推动了地域诗坛的崛起。

《湖山唱和集》;谢迁;冯兰;唱和诗;泗门

谢迁(1449—1531),字子乔,号木斋,余姚泗门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八年(1495)入内阁参预机务,不久后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后,谢迁见事机敏、秉持操守、善持论,与李东阳、刘健同辅政,时人称其为贤相,赞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武宗即位后重用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宦官,谢迁接连上书犯颜直谏,请求诛杀,帝弗听。正德元年(1506)冬,谢迁等以“言不为信”请求避位让贤,遂与刘健同致仕,归老于杏山草堂,与冯雪湖优游唱和呈一时之盛。嘉靖六年(1527),世宗下诏起用谢迁为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遣人奉手勅敦促启程赴京,居位数月,随即告老还乡。嘉靖十年(1531)谢迁病故,卒谥文正。所著有《谢迁文正公集》四十卷,曾在嘉靖中倭乱被毁,具体篇目均已亡佚无存,现有《归田稿》八卷、《湖山唱和集》二卷传世。

冯兰(?—1520),字佩之,号雪湖,浙江余姚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选为庶吉士。成化二十年(1484),冯兰由刑部郎中擢江西提学副使。弘治年间致仕,自归乡后便重拓桃花庄,自题为“雪湖别墅”。正德元年(1506),谢迁以宰辅归田后与冯雪湖唱和无虚日,后由知县刘应征为刊《湖山唱和集》两卷。冯兰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谢迁有《祭冯雪湖亲家文》深情缅怀:“惟我与公夙惇道谊,自壮至老,曾无间然,晚缔姻盟,爱好弥笃。胡天不憗,溘焉弃予,俛仰之间遽成永隔。湖山行乐,谁复与俱?”[1]流露自己无尽的哀思,可见二人友情之笃深。《千倾堂书目》著有《雪湖咏史录》二卷,传世有明刻本。

一、《湖山唱和集》的内容简介

弘治十七年(1505)弘治皇帝驾崩,年轻贪玩的武宗即位。一面是“顾命大臣”的耳提面命和“减织造、裁传奉、黜内侍”的诤谏革新,一面是宦官刘瑾勾结马永成等“八虎”联成阉党集团,日日引诱“童心未泯”的武宗以狗马鹰犬、歌舞角抵为戏。当谢迁一次次拳拳求治的革旧除弊落空后,尽管在“先帝委以腹心”的殊遇下始终怀抱济世行道的使命感,但他面对“朝廷乃信其巧言,曲为庇护,宁废国法、误边计而不顾”[2]的现实环境,惊悸于变幻莫测的官场,日渐加深的失望不断消磨着他的耐心,不断萌生退隐情愫。同年十月,谢迁致仕归乡。远离台阁和郎署后,谢迁宦情日减,主动与仕途保持安全距离,自此“杜门僻处,绝口世故,惟与一二故老徜徉山水间”[3],把全副心思投入于吟咏山水、领略自然的妙趣上,细致地咀嚼着老年生活。

关于谢、冯的唱和情谊以及《湖山唱和集》的编集,在《湖山唱和集》序中述之甚详。据《湖山唱和集》序所述,谢迁、冯兰二人的唱和始于正德元年(1506),根据二人的人生经历和唱和诗歌的具体内容,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正德元年到正德三年(1506—1508)。相近的甲子,失意的仕途,使得二人在人生道路和世道人心的看法上日渐趋向合流。正德元年(1506),谢迁作《正德丙寅冬致政归途次怀雪湖宪副周同年洪都宪韵二首》,热情招呼老友来看望自己这个“鬓已星星也”的老叟,仿效白乐天“洛社耆英会”以结社赋诗相乐,当冯兰收到“邀请函”后即作《腊月廿一日得木斋阁老归舟见怀诗二首次韵奉答》,自此谢、冯陶情于文咏唱和、渔钓琴棋,以咏觞为乐,“日相与性还雪、汝两湖之间,山水颇幽胜,盘桓不厌……有唱斯和,因以为乐,不知老之将至”[4]。这种闲淡疏放的人生态度也带动了一大批同寅、同年和同乡士人吟咏其间、赋诗作文,形成了以老年退休官员为主的“泗门闲适诗人群”。第二阶段为正德七年到正德十年(1512—1515)。尽管致仕后的谢迁已从政治中心被挤兑到政治边缘,正德四年刘瑾还是以“浙江应诏所举怀才抱德之士,余姚周礼、徐子元、徐龙,上虞徐文彪,皆迁同乡,而草诏由健,欲因此而为二人罪。矫旨谓‘余姚隐士何多,此必徇私援引’”[5]之由,下诏逮捕并抄谢家,后经李东阳苦苦的奏请才获准赎免,谢迁也因此被追夺诰命,革去官爵,追还所赐玉带服饰。这一重大打击深深地加剧了谢迁的畏祸心理,使他再也不敢直抒对时局的看法,于是主动建构起一面心墙来隔绝外界的动荡纷争,日与儿孙下弈、斗草,时冯兰又丁母之忧,唱和便杳然绝响三载。

牛屯、银杏和雪湖山庄是谢、冯晚年雅集聚会酬唱的主要场所。据明胡东皋《记略》载:“太傅谢公夙具岩壑之概,初由中秘,省觐南还,即构故居为牛屯山庄。及以宰辅致仕,复构银杏山庄为颐老之所,竹篱茅舍与老农为伍。然湖光山翠,拭目荡胸,当与公之清德辉映宇宙矣。”[6]可知牛屯、银杏山庄皆为谢迁别墅,庄有梅亭、水亭、有北轩、有山池,园中有“屋角梅花”“新菊漫篱”,有“三径竹开”“杏花满天”,心境与物象两相契合。作为其亲近自然、纵情山水的“逸老之所”,谢迁用心营造了一个与外界世界相对独立的小天地,在这方悠然净土上过着实实在在的归田生活。雪湖山庄与牛屯山庄两山相隔,园内多种竹、松,逾岭而东(即广教寺墅之西)为千金湖(又名雪湖),其诗曰:“镜里流年纵老去,山中旧业得生还。”(《奉怀华廷禧少参》)即指此也。境由心造,与竹松为伴、与菊梅为友,在这一草一木的布置背后实际上寄寓了二人对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追求。共同的闲人身份和闲资生活无疑是谢、冯唱和的基础,而宁静秀丽的别墅山庄则为诸耆老提供了一个独善其身的最佳场所。

从唱和人员构成上来看,《湖山唱和集》两卷虽收入了近500多首诗作,但绝大部分是谢、冯二人的酬唱赠答,在卷后存有联句唱和28首。从现存诗作来看,在此期间与谢、冯直接或间接交往的有王华、屠滽、李东阳、潘府、潘应、谢迪、谢丕、冯絅、冯著、魏朝端、宋允恭等人,参加唱和者多为致仕官员或年高德劭的老臣,他们以白居易香山文会、文彦博洛阳耆英会为标榜,彰显文人士大夫的雅趣,尽显文人风流。明代是怡老会的全面繁荣时期,据《四库全书总目·浙元三会录》提要所述,成化十五年(1479),胡谧、沈继先、杨文卿、黄珣、谢迁及杨守陈、杨守阯于正月十六日在谢迁宅举浙元会,是为“七元会”。成化二十二年(1486)春,杨氏兄弟又集胡谧、沈继先、谢迁、王华、李旻七人,举“后七元会”。尽管具体唱和情况现已未能详知,但宝贵的同乡情谊加之年龄、资历的趋近,都为日后同乡间的聚会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湖山唱和集》的创作评述

远离台阁,宦情日减,两人将目光转向山林,创作思想也由对政治时事的关注转为个人日常生活的吟咏,将大部分日常活动变成了诗歌的素材来源,表现出“日常化”的写作倾向。《湖山唱和集》中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的场合也不尽相同,既有宴集娱乐、乔迁祝寿,亦有观梅赏菊、桃李馈赠。体裁上既有五古、也有七律,既有单篇次韵唱和,亦有长篇唱和组诗。《湖山唱和集》是二人社交集会和诗歌酬唱的产物,也是考察谢、冯晚年心态和社会交往的一手资料。

(一)闲适平和中的郁郁之气

远离魏阙而接近江湖,谢迁、冯兰把全身心沉浸于对自然的吟咏,从日常生活的感发到游览登高中的幽思,他们将日常生活进行诗意的浓缩,用诗歌记录每一天的感怀。如描述在寂寞枯索中忽闻客至的喜悦,“忽报西冈来款段,足音空谷正跫然”(《再答雪湖》);表达畦蔬朱果带来的盘飨自足,“信手拈书倦即休,清茶白饭更何求”(《睡起二首柬雪湖》);记录友人送瓜而引起的欣慰感念(《园橘被盗,木斋念及老母,分惠数百颗且辱长句见慰次韵奉谢》);渲染慵懒散漫的宁静淡泊,“嗟余饱饭惟捧腹,百事忙然痴睡足”(《和雪湖题史都宪墨竹长句》)……可以说“天地两闲人”将大部分的日常活动变成了诗歌的素材来源,他们从生活细节中提炼诗意,用细腻的眼光观察山峦江湖和草木虫鱼,并将“闲”不厌其烦地形诸吟咏,且看谢、冯一组唱和组诗:

兴来欲放汝湖船,日永槐堂想昼眠。

白鹤林深岗似雨,绿芜洲远水如天。

课儿频过城南墅,怡老闲看谷口田。

高兴并随新札至,开椷驴背一忻然。

冯兰《用前韵答木斋》

并岸菰蒲浪泊船,野凫披翼护雏眠。

一川花气新流水,万壑松阴小洞天。

老去衡门深草径,年来斥卤又桑田。

曲肱疏食皆真乐,却笑陶朱学计然。

笔床茶灶矮蓬船,绿树重阴起晏眠。

驯鹿暮归溪上月,惊鱼时破水中天。

邻鸡傍午催豳馌,灵雨通宵足舜田。

愿取西成人共饱,醉乡深处乐陶然。

谢迁《用前韵写怀呈雪湖二首》

一蓑高卧雪湖船,绝胜长安听鼓眠。

宁戚谩劳歌白石,杜陵何必问高天。

醒看野老时争席,闲唤村童午饷田。

饱饭讴歌吾事足,晚云相对更怡然。

冯兰《再柬木斋》

夏日熏风南来,诗人自比箪食瓢饮的颜回,卯酒后便悠然曲肱而眠,睡足后便优游于山林,享受濯足之乐,聆听潺潺流水,安享徐徐凉风,终无事务之扰,回想京城“长安客”在现实的辗转中奔波辛劳,顿觉眼前生活的幸福安适。闲卧、曲肱、漫步的日常举止,再配上衡门、小舟、白云、绿阴、轩窗、竹床等道具,为我们呈现了二老归田后的慵懒舒适,闲适之趣从平淡的诗语中流露,颇具出尘之意。“昼寝”作为闲适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这组唱和诗中被来回提及,这种被孔子斥责为“朽木不可雕也”的行为却成为谢、冯二人津津乐道的诗材且乐在其中,表现了诗人懒散无为的生活,同时寄托了自己知足饱和的人生追求。除“昼寝”外,“掩门”“闭门”“闭户”等语汇在《湖山唱和集》中出现的频率颇高,譬如“径路草深客稀过,衡门昼掩成独坐”(《葡萄西瓜馈雪湖辱示长句次韵奉答》)、“静掩衡门遂潦倒,回思阿阁渐嶙峋”(《病目初愈用前韵写怀》)、“老去杜门深避俗,闲来命驾偶随缘”(《答雪湖方桥道中见怀用前韵》)、“门掩榆槐聊避俗,盘供蔬菜漫随缘”(《湖亭次公轾黄门韵》)……“门”作为对外联系的一个出口,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枢纽,也是精神上的枢纽,其开与关的背后隐藏着许多象征意义。“开”是一种敞开式状态,包含着出入与吐纳,是一种主动面向外部环境、积极面对人生世事的态度;而“关”则是一种合拢、禁闭的状态,包含着内收与逃离。因此,“关门”既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生活行为习惯,也可以作为其关闭心灵世界的象征[7]。在《湖山唱和集》中,谢、冯用一门一户自觉地阻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喧嚣的世俗保持安全的距离,在这片安适的栖息地上,他们躬耕稼穑、韦编课子、养病苏生、煮酒烹茶,谢绝世俗的宾客,享受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以“斗酒只鸡”招待近邻,偶有一二知己拜访,足以“倒屣衡门迓故人,翛然风采共清真”(《王德辉太宰偕雪湖见过次联句韵》)。清幽雅致的私家别墅加之优美的田园自然契合了两颗渴望恬淡的心灵,由此极大地诱发了二人“闲情”的滋长,创作出大量标榜“闲逸”的诗风。

如前所述,面对成化至正德的恶化局势,官场的尔虞我诈、大权旁落于宦官之手,谢迁选择归去来保全残年,但谢迁从未对现实生活放弃过希望,并未选择佛道遁入空门或膺服老庄之说,在焦芳“造为不根之谤激怒瑾贼,必欲置公于渊”的境况下,也从未黯淡拳拳老臣“始终心存乎国”的决心,因此我们不难从“闲”的背后咀嚼出另一番滋味。如《再答雪湖》云:“千倾湖波一叶船,白云堆里任闲眠。灯前谁话巴山雨,酒后真忧杞国天。大庇万间惭广厦,力耕方寸当良田。临流照见双篷鬓,俯仰乾坤一慨然。”尽管全诗仍将意立在“闲”之上,写诗人归园后枕卧船舷,备述安适之乐,但揽镜自照早已衰鬓苍苍,欲作为而不可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难以明言的苦闷和痛楚。又如《食瓜有感》:“…农圃理旧业,园田嗟久荒。劝课勤荷锄,力至瓜蔓长。蔓长味亦佳,持以诧穷乡。流传实异种,沾溉有馀芳。野人知美芹,何由献君王。回首九天上,一饭胡可忘。涓埃未能报,抚案徒自伤。”诗的后半部分引援《列子·杨朱》“野人献芹”之典,保存了诗人“每饭不忘君”的感激之情,为自己不能报“涓埃”而黯然自伤。“当时匡济无长策,今日遗安只旧田。最是国恩酬未得,鼎湖翘首一潸然。”(《再答雪湖》)难掩诗人深负皇恩的愧疚之感,回响着有志之士的落拓之音。谢迁虽位处乡野已属垂暮之年,心仍忧戚于庙堂,他不可能对时局充耳不闻,当时的处境使得谢迁不得不“杜门僻处,绝口世故”而三缄其口,但在他的唱和诗中又分明将壮志未酬的失落及老病无成的焦灼融入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中,在疏远政治的表象下晦涩地暗示出诗人回天乏术的无奈,利用尸位素餐获得的闲暇与士大夫理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之间的矛盾为其“闲适平和”注入了“郁郁不平”,也正是这股郁郁不平之气使他的作品始终贯注着磊落瘦硬,进而摆脱了当时诗风日趋疲弱的流弊。

(二)娱老怡情中的悯世情怀

暮年致仕后的谢迁和冯兰迎来了创作的高峰,他们志趣相投,徜徉于杏山之麓,选胜赋诗,雅慕陶渊明之为人,一时耆俊胜集,以同题、次韵、联句为创作形式,借诗文唱和抒写性灵。从卷后所存的联句诗中我们可大致勾勒出当时私宴唱和的场景。在这片自由的天地中,不同于一般宴集的纵酒笙歌、声色狗马,谢、冯所举办的雅集活动多为雅致的茶宴,以野鹤、鸥鹭、明月、梅菊佐伴,以轻柔之笔描绘江南的风土人情,摹写风物的明净可喜,表现颐养天年的朋辈情谊。联唱有诗“便弁剪烛到深更”(谢迁)、“久坐寒侵月下袍”(潘府),可见欢聚时的通宵达旦,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皆承袭了白居易始创的“洛阳耆英会”。“岁月”是他们雅会酬唱的一大主题,在唱和中我们明显可见诗人对衰老、疾病、死亡的关注,他们极其敏感于时间的流逝,屡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衰老与疾病,譬如“老来青眼只湖山,造物何缘妒我闲。”(《病目再叠山自韵遣闷柬雪湖》)用戏谑的口吻描述了自己病目的切身感受;“老态婆娑两鬓疏,凉飕喜动井边桐。”(《答木斋新秋见怀》)岁暮的气息往往触动诗人敏感的心弦,通过运用“井桐”的意象来强化诗歌中的时间主题;“馀齿无多愿加爱,莫矜舌在忽衰残。”(《牙药馈雪湖因寄二绝》)“衰颜未必输青镜,短发惟应怯旧簪。”(《酬雪湖见怀二首用陆韵》“右臂加酸搦管难,重揩昏睫叹衰残。”(《叹衰》)在这里诗人又以“疏齿”“短鬓”“酸臂”“病目”为关注对象,书写岁月老去的真切感受。

相较于一般的文人士大夫,谢迁和冯兰亲历农桑,切身地体会到了农耕的艰辛,多了一段“携锄不剪庭前草,束带躬耕墓下田”的晚年生活。煨芋、种秫、插秧、捕鱼、养蚕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被频频提及,也正是由于这份置身其中的农事体验,使得他们能够近距离地聚焦于乡野闾巷,细致地描摹乡村生活。他们热切地关注天候节气,关心自然的变化,毫不避讳地表达对农民和农事的关心。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场景让他们牵挂,久旱不雨,二人欲问“天公借银河水”(《七夕立秋》);淫雨成灾,二人又埋怨上天“当时何苦不为霖”(《苦雨二绝》);久旱得雨,二人又由忧转喜,希冀皇天雨露“直从濒海到神州”(《喜雨用旧韵呈雪湖》)。在这无理的诉求背后实际上吐露着的是他们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他们因春雨惠农而喜,也因淫雨成灾而忧,表现出谢、冯二人忧心民瘼的现实关怀。

此外,诗人还将笔触深入社会和生活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嗟叹农民的艰辛生活。如《悯农二首(其一)》言:“忧时长自祝年丰,造化沾濡苦未公。白露已零犹渴雨,青苗欲秀蚤摧风。预怜官府催科拙,坐见闾阎杼轴空。道与观风诸使者,好将民瘼逹宸聪。”一边是自然灾害导致庄稼歉收,民生凋敝、百姓饥饿困苦,一边是官府忙着纳税“催科”,生活捉襟见肘,诗人用真实的笔触反映了自然灾害和官府繁重的赋税带给人民的苦难,希望有体恤民情的观风者能见此情景而上疏切谏,为民请命。不可否认,谢、冯二人的唱和虽然不时有“但愿屡丰今日始,万方民物总安舒”“海乡安得皆丰乐,鼓腹讴吟答圣君”之类的台阁之气,又多以次韵为主、难以避免在唱和中有为文造词之嫌,但谢、冯二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日常化的诗歌风格为其文学创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在他们的田园唱和中既有“北窗下卧”式的怡然自乐,也有“带月荷锄”式的艰辛,这便与以往只歌咏盛世、娱老怡情的怡老诗社截然不同,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诗歌的品位,增加了耆老酬唱的厚重感。

三、《湖山唱和集》的艺术风格

《湖山唱和集》主要集中于日常题材的写作,将“草坡归犊皆诗料”屡屡诉诸诗笔,题材趋于琐碎,自然在诗歌内容上缺乏一种强烈的情感。谢、冯之间几乎有诗必回,且次韵作为难度最大的一种唱酬形式,频繁的奉和势必在无形之中将作诗变成了一项繁琐的“任务”,正如谢迁常戏称自己背负“诗债”,是谓“诗札往还如索债”,因而“有佳句而无佳篇”的通病在所难免。尽管如此,其中优秀的篇章仍能将生活琐事写得新鲜活泼:

炎天何地著衰翁,竹里空堂一榻风。

露渚光摇萤缀草,月林影乱鹊惊丛。

卧看星斗挥轻箑,渴忆溪泉唤小童。

忽听邻鸡狂起舞,奋身欲上广寒宫。

谢迁《纳凉》

全诗的第一句诗人直接发问:夏天的傍晚酷暑难当,何地可以“贮藏”我这个衰翁呢?在清风无力、坐卧难眠的情况下,诗人选择外出取凉。在露天的竹榻上,诗人享受习习凉风,卧看斗转星移。月光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萤火虫漫天飞舞点缀在草间。尾联则充分展现了作者想落天外的想象:家禽如此焦躁不安,频频展翅,难道是想飞往广寒宫去避暑纳凉吗?妙趣童真的言语将“酷暑”题材翻新出奇。在谢、冯二人的笔下,新蝉可以竞“号秋”(《闻蝉》)、渔舟可以“带夕阳”(《晚步》)、春水蛙声会“卜秋”(《湖亭次公轾黄门韵二首》)、“皓月不来如索价”(《池上二首》)、邻鸡傍午能“催人”(《用前韵写怀呈雪湖》),两位“老顽童”怀抱赤子之心,抓住瞬间产生的诗意并付诸笔墨,用童心和妙笔再现了生活的天真可爱。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谢、冯还加以别出心裁的艺术表达,在述宾搭配上常常突破固定的思维,推敲出一些新的“技法”,譬如“湖头烟水蘸垂杨”“吟榻凉生桂子风”“山下草堂惭绿野”“云间松鹤讶青田”,带给人们以陌生化的新鲜感受,极类于“诚斋体”的风格,呈现出清新活泼的谐趣特色。

此外,《湖山唱和集》还明显地受到了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影响,不论是立意或意象都深深地打上了陶潜的烙印,表现出明显的宗陶倾向,具体情形又可分为如下两类:一是借用或化用陶渊明有关的典故,在意象选择上多以“秋菊”“三径”“东篱”“种柳”“南窗”为主。例如“冬煖净依南牖日,夏长高卧北窗风”,令人联想到陶渊明《与子俨等疏》有言:“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又如“欲制颓龄储菊酿,为清尘耳迓松风”,脱胎于陶渊明《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二为创作了大量的次韵“拟陶”“和陶”之作,表现出二人对陶渊明的追慕,如:

侵晨理孤棹,山居将避喧。

好风忽南来,吹我乌帽偏。

宿鹭未移渚,落月犹在山。

侯门两稚子,问我何时还。

高山与流水,此意向谁言。

谢迁《早过山庄避暑用陶韵》

归老此卜居,林深远尘喧。

亲戚屡相过,幸兹乐事偏。

水穷境逾旷,举头云在山。

海鸥已忘机,顾我去复还。

扫石坐松月,意到两无言。

冯兰《和木斋山庄避暑》

这两首和陶诗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二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笔调清新明快,既叙述了躬耕自足的生活经历,也描写了居处茅屋、好风南来的适意自得,充满了对田间生活真切的体验,丝毫没有矫饰的色彩,将《饮酒·其五》中的“情”“景”“事”“理”四要素进行了重组融合,另现了陶诗的意境。正德二年(1507)刘瑾矫诏“奸党”名单,四年(1509)春又炮制“徇私援引”罪名欲置其于死地,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使谢迁产生了全身隐退的想法,此时的他在心态上也更易于接近陶潜,其“归去来兮”式的隐退策略、“悠然见南山”的处世哲学、“躬耕非所叹”的生活实践都为二人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也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不同凡俗的审美享受。

四、结语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儒家所奉行的传统观念,在与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斗争失败后,谢迁选择在正德元年递交辞呈,随后辞职回乡。归田后,谢迁日以唱和,与冯兰优游于山水,耽玩于交友,日涉田园、琴书自乐,在旖旎的湖光山色中安顿自己的心灵,大力取法元、白次韵唱和,创作了一批描写日常生活和闲适心境的诗歌,为茶陵余波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尽管他们杜绝了一切功名利禄之念,但从未摒却家国社稷之思,在唱和中频频流露的是拳拳老臣的忧国之心,表现了谢、冯二人忧心民瘼的现实关怀。值得注意的是,谢迁致仕后在泗门优游唱酬、与里中高年耆老集会,将台阁官僚的宴游风尚带到了地方,由此形成了以谢迁、冯兰为中心的文人结集团体,而这类日常的文学唱和活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化、正德年间雅集风气的下移,即从庙堂走向江湖、从馆阁走向山林,从而推动了地域诗坛的崛起。

[1] 谢迁. 归田稿(卷3)[M]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35.

[2] 明武宗实录(卷10)[M] . 上海: 上海古籍书店, 1983: 315.

[3] 倪宗正. 文正谢公年谱[M]. 出版单位不详, 清康熙刻本: 14.

[4] 谢迁. 湖山唱和集[M]//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卷969 ). 北京: 中国国家图书馆, 2014: 1527.

[5] 张廷玉. 明史(卷181)[M] //谢迁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4819.

[6] 杨积芳. 余姚六仓志(卷22)[M] . 出版单位不详, 民国九年(1920): 417.

[7] 黄继泓. 王维诗歌中的“门”意象[J]. 文化学刊, 2019(5):221-223.

Study on

CHEN Shiwen

(The Faculty of Art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is a vivid demonstration of the friendship between Xie Qian and Feng Lan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In the first year of Zhengde (1506), Xie Qian resigned from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two friends began to visit the beautiful forests, valleys, and lakes. They would drink and feast at the foot of Mount Xingshan, writing about the clear and adorable scenes. They would also depict their farming and joyful rural life. Naturally, a big group of scholars, including their coworkers, peers and people coming from the same village with them, followed suit to recite poems there, which led to the emerging and flourishing of Simen poetic circle. In Ningbo, since the Ming Dynasty, elderly people had a tendency to set up circles. After Xie and Feng, generations of people in Ningbo carried on their tradition to compose joint poems or Changhe poems. As a result, Simen poetic circle in Yuyao flourish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which also revealed that in Chenghua (1465-1487) and Zhengde (1506-1521)years, the gatherings of refined scholars had moved from imperial court down to the grass roots, thus bringing the thriving of local poem circles.

; Xie Qian; Feng Lan; Changhe poems; Simen town

2021-07-21

陈诗雯,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与浙东文化。

I207

A

1672-3724(2022)02-0018-05

猜你喜欢

湖山
罗资欢
王 健
李东生
湖与山
佳联美景
遗爱湖(通韵)
汉阳古琴台
渔家傲·闻省诗词学会诸诗友游白石河水库次韵
东湖夏荷
金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