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个旧:抓实为民“小工程” 助推乡风“大文明”
2022-11-22李丽琴
李丽琴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淳朴的乡风,是培育涵养高素质农民的沃土;厚重的乡风,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个旧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以“小工程”为切入点,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大建设”,摸索出一条切合民意、富有成效的推进乡风文明的路子,形成了革除陋习、提倡村寨文明的良好氛围。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一)建设“小讲堂”传授“大智慧”。建设农村基层党课课堂、法律知识讲堂和道德讲堂,以理论教育传授农村社会管理、生产、生活大智慧,推动农村基层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一是建设理论讲堂,强化思想引领。依托个旧市各级各类理论阵地和基层宣传人才队伍,运用巡回宣讲、阵地宣讲、菜单式宣讲、微宣讲、网络宣讲、文艺宣讲、网络宣讲等宣讲形式,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和党史宣讲,2020年以来共开展宣讲25151次,覆盖50万人。二是建设法律讲堂,强化法治教育。积极推进法律法规进农村基层活动,围绕“自强、诚信、感恩”和“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主题,2018年以来开展法律讲堂活动80场次,推动农村基层法治宣传教育。三是建设道德讲堂,强化德育引导。推荐荣获全国(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的丁莲、罗文明等先进典型到中小学、企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开展主题宣讲和文明大讲堂活动,传播文明、弘扬时代新风,提振群众脱贫的精气神。
(二)讲述“小历史”展现“大文化”。以“村史馆”建设为切入点,讲好村寨发展小历史、小故事,传承优秀文化、优良乡风,引导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一是推进村史馆建设,扩展教育阵地。建成村史室(墙)84个(面),实现个旧市66个村委会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贫困村全覆盖,拓展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二是做好统筹融合,发挥阵地作用。加强村史室(墙)管理和使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传统民俗节日及各村特色节日,在村史室开展讲村史、传村史、弘扬村史和振兴乡村文化等主题活动,使村史室(墙)成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三是讲好“村史”故事,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撰写村史解说词、培养讲解员,将村史室纳入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学习及入党培训等感恩教育基地,感染、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生动感人的村庄历史故事、乡贤能人事迹,激励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移风易俗、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中来。
(三)组织“小队伍”激发“大引力”。强化新时代志愿队伍建设,结合个旧实际,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凝聚向上向善正能量。一是完善体系建设,构筑新服务格局。建设个旧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分中心、10个实践所、118个实践站和464个实践点),构筑起四级工作组织架构和“4+N+1”(“总队+大队+分队+小队”四级志愿服务队+N支专业志愿服务队+特色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格局。二是开展特色活动,打造服务品牌。在抗击疫情期间策划组织“温暖接送”“温馨角落”“温和劝说”“温情关爱”“温柔呵护”暖心系列特色志愿服务。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三是围绕中心工作,形成强大引导力。建立538支巾帼连心志愿服务队,按照“说理—示范—带动—鼓励”四部曲工作模式,宣传惠民政策,开展收家治家指导服务和农村妇女劳动技能培训,形成强大正面引导力。
(四)制定“小规矩”促进“大和谐”。加强农村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从小事着眼,制定“小规矩”,用“小规矩”规范农村生产、生活行为,构建农村和谐小社会,铸就个旧市和谐大社会。一是“晒”出“村规民约”,促认知认同。深入推进“晒村规赛文明”活动,努力抓好制订、认知、养成、实践四个关键环节,坚持将环境卫生的整治、诚实守信教育、法律法规等法治、德治的内容融入“村规民约”之中,让村民自觉遵守。二是完善制度章程,引导习惯转变。各村寨进一步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了“红白事”章程,对村民办客规模、礼金数额、食品安全、环境保洁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疫情防控期间,个旧市引导群众延办“红事”,简办“白事”,大吃大喝、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五)建造“小舞台”演绎“大精神”。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运用小舞台、临时舞台、村民活动场所等阵地开展巡演、展演活动,用农村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做好形势政策、法律法规、移风易俗宣传教育。一是坚持理论与文艺结合,做好形势政策宣教。邀请艺术家创作以党中央会议精神为主题的音舞快板,在每年“三下乡”、理论宣讲进农村等活动中表演,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传递给基层群众,坚定农村基层群众发展的信心。二是讲好身边故事,强化思想认同。深入基层,挖掘脱贫攻坚、移风易俗故事,寓教于乐、化教于心,将文明理念传递到群众中,补齐“精神短板”。三是抓实惠民活动,提升基层群众幸福感。个旧市平均每年举办各种节庆活动30余场次,举办展览50余场,全市建设广场文化活动点1600多个,2020年累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1000余次,参加活动人员累计达30余万人次。
淳化乡风民风、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是突出基层党组织的保障功能。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全面领导,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筑牢组织保障。个旧市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始终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质量,使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得到展现。始终重视农村党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农村党员积极主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对农民言行举止的示范带动效应,从而以优良党风淳化乡风民风。
二是突出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脉延续。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没有现代化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核心构成要素,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根脉的滋养。个旧市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注重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用活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精品,延续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脉。注重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不论贫富都要办文化”“越穷越要办文化”的理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引领力;加大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力度,以文化项目、转移支付、定向资助等方式增加文化投入,形成城乡并进型投入结构,回应农民文化需求,发挥文化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和主力军是农民,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坏。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唯有充分调动起基层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培育文明乡风,涵育良好家风,厚养淳朴民风。个旧市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创新形式,不断强化“文明乡风”观念,让村民了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破解乡风文明建设中内生动力缺乏、后劲不强、活力不足的难题。
四是突出乡风文明建设的平台载体建设。乡风文明的建设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与平台载体的建设紧密相连。个旧市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注重相融相通,注重平台载体的建设,注重阵地作用的发挥,不断淳化乡风民风,切实助推乡风文明。
个旧市“小工程”虽小犹大,以看得见的小变化、可以做到的小行动、润物无声的小影响,带来农村整体面貌的大变化,贴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求,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进一步推进了农村移风易俗、助力了乡村振兴,推动个旧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