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22邓博
邓 博
在全省党校(行政院校)工作推进会上,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石玉钢发表讲话,总结了全省党校系统的工作亮点,强调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党校工作的要求,提出了当前应当做好的具体工作,系统阐述了当前党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抓手,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措施有力。党校教学工作是党校各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党校发挥主业主责,培训出优秀党员干部的重要工作。当前,做好党校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对实现党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加强课程建设,增强培训实效
石玉钢强调,党校是干部成长进步的摇篮。党校的主要职能就是补齐干部的短板和弱项,促进干部的全面成长。这些短板和弱项,归纳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理论武装不足、党性修养不够、专业能力不强。在党校的课程建设中,三者都不能偏废。
一是理论教育要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课程建设中要强化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大纲》为依据,形成“1个总论+15个分论”的课程体系。
二是党性教育要以强化理想信念和纪律规矩意识为核心。课程建设中要追求“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加强党史教育课程、纪律作风教育课程的建设,要从身边人、身边事深入挖掘典型经验和优秀事迹。
三是加强对专业化能力课程的开发。在坚持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业主课70%占比的基础上,按照石玉钢同志“紧扣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瞄准学员的短板、弱项和所需所盼,着力提高学员的专业化水平、专业化能力、专业化素质和专业化精神”的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的“三个定位”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工作部署,重点加强产业发展、数字云南、营商环境、招商引资、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生态文明、应急处突、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强边固防、民族团结、省情认识、领导能力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开发。总之,在课程建设中,要努力实现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与专业化能力培训“三育”融合。
二、优化课程设计,满足学员需求
石玉钢强调,党校的老师们要好好琢磨对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学员的培训需求,对课程的供给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真正了解学员,讲课才会有针对性,课程设计要注重回答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多了解学员最渴望听到哪些东西、最关心解答哪些问题,针对问题设置讲题,结合需求做好讲授。
二是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党校学员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实践经验也比党校教师更为丰富,来党校学习的目的是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与学员相比,党校教师的长项是理论,如果讲不出理论高度,就没有说服力。在课程设计中,要突出现实向学理的转换,帮助学员掌握规律与分析框架,避免用文件解读文件,用现象说明现象,避免专题不够专、热点不够热、冷思考不够冷,避免理论没讲透就急于讲对策。
三是将前瞻性研究融入授课内容。学员来到党校学习,希望听到对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最新最权威解读。学员是来学规律、学方法的,是来听趋势、听前沿的,是来听新观点、新思路、新见解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一定要考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实践发展态势。杜绝讲题变了、内容还跟不上,“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天天“炒冷饭”。
四是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例如,在党性教育课程设计时,要善于把讲理论与讲实例、讲故事结合起来,做到“高站位、小切口、深挖掘”。又如,在有较强实践内容的课程设计中,要善于运用研讨式教法,通过研讨问题的精心设计,引导学员真正研究起来、讨论起来,达到学学相长的目的。再如,在问题解决类的课程设计中,要推广运用案例式教学,帮助学员强化课堂思考、深化对实际问题的认识、提升分析问题的技巧,从而提升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强学科建设,引导教学方向
石玉钢强调,党校教学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这既指出了部分教师执教能力不足,也指出了教学导向不精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教学导向,基础在于学科建设。
一是学科建设在党校是个老大难问题。“老”:许多年前就提出要搞学科建设规划,都没搞成;“大”:学科建设是教学科研工作、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建设,没有地基难起高楼;“难”:既要与国家学科分类相协调,又要与党校职责相符合,还要以现有师资力量为支撑,难上加难。
二是对于党校学科建设存在多种论调。“接轨论”认为,应当完全以国民教育学科为标准来规划建设学科,不能无中生有;“虚无论”认为,党校只有专题,没有学科,别瞎费劲;“另起炉灶论”认为,高校搞高校的,党校搞党校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由于认识不统一,一拖好多年。
三是学科规划不出台带来了许多教学的问题。有的教师凭兴趣,喜欢什么讲什么,与党校职责、学员需求完全不搭边;有的教师什么都敢讲,据说能讲几十个专题,贻笑大方;有的教师满堂课都是段子,气氛极其活跃,学员一回想,完全不知道讲了什么;有的年轻教师不知努力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荒废了大好年华。组织人事部门不明确应该招聘什么专业背景的教师,只能跟着感觉走;教务部门拿着报来的五花八门专题,无所适从,有时只能“乱点鸳鸯谱”。
四是学科建设规划将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近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强力推进学科建设规划的出台,分管教学的校领导召开多次会议征求意见,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听取教研部负责同志的意见,召开专题会议、校委会进行深入研究并在难点问题上决断。在各方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学科建设规划得以出台。根据《条例》“突出党校(行政学院)特色、满足干部培训需要”的要求和校(院)实际,学科建设规划确定了10个学科42个研究方向,并确定了每个学科建设的牵头部门。研究方向既明确又较为宏观,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预留了充分空间。教师可以依据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聚焦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精力,教学质量必然会有较大提升,也不用担心有投入无产出。年轻教师一进党校就可以明确努力方向,成长速度必然加快。组织人事部门有明确的目标进行招人育人用人,做到兵强马壮;教务部门可以按图索骥,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四、教研咨一体化,促进成果转化
石玉钢指出,有的党校教师“是什么讲得多、为什么讲得少、怎么办讲不清”,同时强调,“科研是党校发展的基础支撑”。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研究,讲不清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只能从字面上讲解文件精神。缺乏深入的一线调研,就不知道现实情况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也就更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要解决授课深度问题,教研咨一体化是重要抓手。为解决教学科研“两张皮”、课题小散弱、因人设项目等问题,目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对科研管理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创新,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研咨一体化举措。
一是围绕教学设立科研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指南发布前吸纳教务部门的意见,使课题指南成为教学指南;对于教学急需项目优先立项;为教学课题预留科研经费,资助教师开发新专题。
二是将成果进入教学作为结项条件。改变以往只把撰写研究报告、发表文章结项的条件是否进入教学成为衡量是否达到科研目的的重要条件。
三是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科研活动。在中青班教学计划中设置基层一线调研单元,近年来,有多篇教师撰写的咨询报告或指导学员撰写的咨询报告获得省领导的批示。这些举措激励了教师进行以教学为导向的科研,教学质量在科研的支撑有了大幅提升,教学成果也转化为咨政成果。
五、搭建成长平台,建强师资力量
石玉钢强调,要着力解决没人讲的问题。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学校,必然要具有一所学校的特质,一所学校好不好、强不强,关键是看有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要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一是建立竞争平台,在赛马中发现良驹。省委党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精品课评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现人才、激发潜力的目的,应当持续举办好。
二是建立“传帮带”平台,在师傅领进门中少走弯路。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培育工程的作用,让教学名师带出一批高徒;要积极探索核心课程的以老带新的AB角机制,促进年轻教师顺利接班,避免课程断档。
三是建立培育平台,在江河中学会游泳。探索在主体班教学设定一定比例的教学任务由年轻教师承担;在邀请外出授课中,大胆推荐年轻教师;在网课、微课制作中,主要由年轻教师承担;在教学评估中,对年轻教师实行一定的宽容机制。
四是建立调研平台,在接地气中解决教师阅历不如学员的“倒挂”问题。加大年轻教师到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力度,组织年轻教师到基层一线深入了解实际,加深对国情、党情、省情的认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