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如何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公开“麦克马洪线”

2022-11-22

安徽史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条约西藏英国

张 皓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给今天中印边界留下争端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幕后私自所划侵占中国领土的“边界线”。英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加以隐瞒,最终在1938年出版、但冒充是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中暴露出来。有学者写道:1929年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有两种不同版本,“一种是在1929年出版,即西姆拉会议后第一次编定的条约集第十四卷,这是真本;另一种是在1938年8月出版,但冒充是1929年出版以调换那个真本第十四卷的,这是伪书。这两种版本的差别就在于它们对1913年至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作了两种截然不同和完全相反的记载。”(1)柳陞祺:《柳陞祺藏学文集》(汉文卷)上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320—321页。又一学者写道:在奥拉夫·卡罗(Olaf Caroe)的鼓动下,英国决定公布“交换1914年承认‘麦克马洪线’的英藏备忘录”,“即使其并不合法”,于1938年将之纳入伪称是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中。(2)Alastair Lamb,China,India & Tibet 1914—1950:A History of Imperial Diplomacy,First Published in 1989 in Great Britain by Roxford Books,Hertingfordbury,Hertfordshire,pp.351,352.这样,英国企图将非法变成“合法”,“证明”对“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的索求具有“法律”依据。这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强国如何夺取他人领土而颠倒黑白的典型事例,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卡罗提出“修正”《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

英国考虑“自愿暴露”“麦克马洪线”是在1935年,因为这时中国面临日本制造的华北危局,“这个动荡的局势不仅消除了某些人的顾虑,并为他们宣扬所谓西藏危机论增添了口实”。“某些人”,指英印政府外交与政治部次长卡罗、先后担任驻锡金政治专员威廉森(N.Williamson)、古德(B.Gould)等,契机就是华金栋(Kingdon Ward)事件。华金栋是英国植物学家,曾多次到中国藏南地区考察。他于1935年“闯入西藏的目的,是测验一下拉萨当局对他越境的反应”(3)柳陞祺:《柳陞祺藏学文集》(汉文卷)上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320—321页。,自称5月初在门隅南境遇到达旺寺所派头人格西多杰(Geshe Dorje),格西多杰口头准许他入藏。他从门隅北上到达布,然后沿着雅鲁藏布江东下到工布、波密“考察”。(4)F.Kingdon Ward,The Assam Himalaya:Travels in Balipara-II,Journal of The Royal Central Asian Society,Volume 26,1939,p.310.

关于西藏地方政府对于华金栋入藏的态度,英国官员说法不一。11月5日,卡罗致电威廉森声称:“华金栋称他从德让宗的一个宗本格西多杰获得口头入藏许可,他现在可以到西藏任何地方而无需地方当局的书面许可证。”(5)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 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这是说,华金栋可以随意入藏。驻拉萨“商务代表”11月14日则报告英印政府:“西藏政府宣布华金栋远远穿越‘红线’,甚至到了雅鲁藏布江之北的工布、波密和波隅。它认为‘红线’未被调整,不要再利用华金栋得到当地宗本口头准许入藏的事例,要求噶厦准许英人入藏,只有它所发通行证(passports)才有效。华金栋已被遣回印度,西藏政府认为华金栋非法入藏问题宣告结束。”(6)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 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在华金栋入藏“考察”过程中,威廉森6月19日建议英印政府,“群山中的不丹东部边界应该沿着藤西里河(the Dhansiri river)一线而非迪夏母河(the Deosham)”。卡罗赞赏这一建议有很多“优点”,称赞威廉森“意识到西藏会提出对位于迪夏母河和藤西里河之间山脚地区的主权”,因而提出赶快“在西藏能够实施有效权利之前”将这一片地区让与不丹。(7)FO 676/245.P.Z.2661/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在11月5日给威廉森电中,卡罗声称:“印度政府检查了印度和不丹之东与西藏之间国际边界问题。根据1914年‘条约’第9条,麦克马洪在地图上用‘红线’界定,西藏政府接受。此线正好位于达旺之北,不理解西藏为何在达旺派驻官员,他有准许英人入藏之权。你能确定华金栋事实上是到上面提到的‘红线’西藏一侧,还是西藏说的?或者,你有什么理由认为1914年达成的‘协议’自1914年后已被实际或其他方式修改?”(8)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 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这样,卡罗宣称噶厦已接受“红线”,达旺位于“红线”之南,询问噶厦是否改变态度而在达旺派驻官员,强调英国要坚持“红线”。

在1935年11月28日致驻锡金助理政治专员兼任驻西藏江孜“商务代表”巴特义(R.K.M Battye)的函中,卡罗提出将中国一块领土兼并到不丹,而将达旺吞并到印度,为此要制造依据:

根据1914年“条约”第9条,西藏与印度的边界线得到清楚界定,位于不丹之东整个山区的达旺地区,包括现在提议让给不丹的带状地带,留给印度。的确,随后达成的“协议”将印度的边界线往前推进到喜马拉雅山的心脏,至少从现在讨论的地区之北推进了60英里。这个特别的边界线在1914年“条约”实际做出之前,就已经得到紧密的界定,这可见于麦克马洪1914年3月28日备忘录及其附件、所附地图。还可以看看麦克马洪1914年7月8日备忘录第VI(4)部分,它十分清楚地表明,在所引地图上界定的位于阿萨姆本部之北整个达旺山区随后被纳入英国领土内,因此为印度的一部分。所确立的实际边界线在地图上用红色标明,地图送到印度政府;在英国和西藏的全权代表1914年3月24、25日的交换备忘录中接受了这一点。(9)FO 676/245.P.Z.2661/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这样,卡罗“有力地”制造了“法理”依据:1914年“条约”第9条规定达旺地区划给印度,这在麦克马洪与噶厦代表夏扎3月24、25日的交换备忘录、麦克马洪3月28日备忘录及附件和地图、7月8日备忘录中得到体现。卡罗声称噶厦不会对此“法理”依据提出质疑,因为“在偶然发生的华金栋事例中,噶厦正好重新确认了这一边界线”。(10)FO 676/245.P.Z.2661/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卡罗认为,噶厦批评华金栋穿越“红线”,就是“重新确认了这一边界线”。他还致函阿萨姆政府首席秘书胡顿(J.H.Hutton),要求阿萨姆政府确认他给巴特义的信函是否“准确描述了阿萨姆部落地区同西藏之间边界的位置”(11)FO 676/245.P.Z.2661/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即位于阿萨姆北部的达旺是否位于英国“领土”内。1935年12月7日,阿萨姆政府秘书道森(J.A.Dawson)对卡罗提出《不丹和阿萨姆部落地区之间边界》,声称:“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已经把‘麦克马洪线’作为西藏边界线,我们不知道西藏自1914年来对‘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直接维护任何权利。”(12)FO 676/245.D.O.No.Pol.1887/9/85 A.P.Assam Secretriat Shillong,The 7th December,1935.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卡罗与其他英印政府官员讨论西藏是否坚持“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主权。威廉森担心西藏会坚持。卡罗对巴特义提出不用担心西藏对不丹与阿萨姆的边界提出权利要求。巴特义回答:威廉森“可能只是担心西藏提出其拥有达旺寺的权利,达旺寺是拉萨附近哲蚌寺的支寺”;“1914年‘条约’及所附地图清楚地表明,在这一地区的印藏边界远在争议地区之北”,“西藏政府在1935年11月14日就华金栋近来越轨行为问题告诉我,‘红线’绝不修改”。(13)FO 676/245.D.O.No.6(3)-P/35.The Residency,Gangtok,Sikkim,The 13th December,1935.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就前者来说,巴特义认为噶厦关心的只是宗教利益;就后者来说,他重复阿萨姆政府的主张,并称噶厦赞同“红线”,这与噶厦抗议华金栋入藏的态度相反。巴特义接着称:

达旺的地位“在《艾奇逊条约集》第12卷第100页中得到解释。麦克马洪关于1914年7月8日西姆拉与西藏会议的最后备忘录第11页第4段充分阐述了达旺的地位:‘达旺区——界定新的印藏边界线时,不丹之东的楔形地区,称之为达旺,纳入英国领土’。”(14)FO 676/245.D.O.No.6(3)-P/35.The Residency,Gangtok,Sikkim,The 13th December,1935.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这样,巴特义提出《艾奇逊条约集》第12卷收集了麦克马洪关于达旺“属于”英国的备忘录。他称赞夺取达旺,“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自然的分水岭边界,使我们入藏的贸易线大为缩短,使我们能够控制达旺寺”。(15)FO 676/245.D.O.No.6(3)-P/35.The Residency,Gangtok,Sikkim,The 13th December,1935.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他进而提出在达旺地区建立英国的行政体系:

“这段边界的未来幸福极大地取决于我们采取的措施,在令人满意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行政区。”为此,“任命一名具有在部落地区行政经验的英国官员,指示他前进到达旺一段时间,安排一名具有西藏经验的当地人为其助理,一名当地人为医疗随从。在他有机会对达旺环境进行完全的调查后,就可以决定建立达旺行政区。”(16)FO 676/245.D.O.No.6(3)-P/35.The Residency,Gangtok,Sikkim,The 13th December,1935.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巴特义提出建立达旺行政体系的两条原则:其一,注意西藏的宗教利益,不要因此引起西藏的极大反对,造成英国的困难;其二,派驻一名官员,带着一名助理、一名随从。

可见,英国在中国面临华北危局之际考虑公布“麦克马洪线”。卡罗宣称,虽然噶厦指责华金栋越过“红线”,但是表明它接受该“线”。他提出,要兼并达旺,就必须坚持“红线”,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备忘录是“法律”依据。巴特义宣称,要依据麦克马洪备忘录占领达旺并建立行政体系。为此,英国官员提出寻找“法律”依据以侵占中国领土、尤其是达旺的问题。

二、英国官员讨论如何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

在提出“法律”依据的问题后,英国官员讨论如何制造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

1936年2月6日,卡罗询问道森:虽然1914年提出“麦克马洪线”,但是英印政府“未在边界线印度一侧、特别是在达旺地区采取诸如征税的行政措施”;阿萨姆政府“是否将政治统治措施在过去20年里延伸到‘麦克马洪线’地区”,地图上是否显示“麦克马洪线”为印度边界线。他称:“我偶然发现在这一段的印度的外部边界未正确地显示在印度勘测局的地图上。”(17)FO 676/245.D.O.No.F.493-X./35.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6th February,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对此,道森2月28日回答:虽然还未对“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采取行政措施,但是计划采取,有人要求巴里帕拉边界机构政治专员检查“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整个部落地区”;阿萨姆政府并无显示“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在英境的地图。(18)FO 676/245.Government of Assam.D.O.No.Pol.544/2136-A.P.Shillong.The 28th February,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道森的回答使卡罗失望,他提出赶快制造“法律”依据。4月9日,他要求印度事务部秘书沃尔顿(J.C.Walton)“观察从不丹东段边界到位于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分水岭上的伊苏拉山口(the Isu Razi Pass)的印藏边界线”,提出要伪版哪些“协议”“条约”:

英印政府的1925年9月24日信函表明“在1925年,尚未决定出版根据1914年‘条约’签署的《1914年英藏贸易‘协议’》。同样,1914年‘条约’本身以及《与西藏政府的麦克马洪补充边界‘协议’》(在备忘录交换的信函中提到)也未发表,这些文件未出现在《艾奇逊条约集》第12卷、第14卷中。”(19)FO 676/245.P.Z.2783/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9th April,1936.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卡罗解释了1929年出版《艾奇逊条约集》时未收录这三个“条约”“协议”之原因。他进而提出必须公开“麦克马洪线”的原因:

一方面,格兰特(Hamilton Grant)1915年4月22日致函海泽尔(Arthur Hirtzel)“虽然告知缅甸政府这一边界线的位置,但是直至今日忘记告知阿萨姆政府”,结果“阿萨姆政府和驻锡金政治专员对边界位置皆一无所知”。威廉森认为,“国际边界线在阿萨姆段沿着山脚延伸,与阿萨姆行政地区的界线同一”。但是,我们认为“只有克服相当的困难,几乎靠机会,才能确定边界线的真正位置”。一方面,“我们偶然从关于华金栋案例的书籍中得知‘麦克马洪线’——该词众所周知是对这一地区的划界——西藏政府对此熟悉并仍然完全接受。”(20)FO 676/245.P.Z.2783/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9th April,1936.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信函列举了将有关“条约”“协议”加入《艾奇逊条约集》的理由:其一,由于“了解东北边界线国际位置的官员很少”,如果“仍然不出版与西藏的‘协议’”,“重要的印度东北边界问题就会出差错”。其二,“如果《艾奇逊条约集》这样的出版物不加入这些文件,如果中国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就会利用此点证明其主张,称印藏之间事实上不存在批准的‘协议’。”其三,“有必要在新宪法中界定位于印度东北边界上的部落地区,将部落地区置于阿萨姆总督的政治管辖下;实行与缅甸分开,由缅甸负责东北边界上这一段。”(21)FO 676/245.P.Z.2783/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9th April,1936.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总之,卡罗提出“立即在《艾奇逊条约集》中加入西姆拉‘条约’文本以及关于边界的换文、根据‘条约’签署的‘贸易协议’”,并“立即采取措施,将边界线在印度勘测局的地图上显示出来”。(22)FO 676/245.P.Z.2783/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9th April,1936.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如此看来,卡罗在印度、缅甸民族独立运动方兴未艾之际,提出制造伪版《艾奇逊条约集》,公开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1936年4月17日,他再次致函沃尔顿,引用贝尔(Charles Bell)《西藏之过去与现在》书中一段话,论证从对华战略的角度制造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的必要性,宣称这段话“格外有理由证明”了“要毫不犹豫将这一边界线纳入出版的条约中并绘制在我们的地图上”。古德表示支持,认为“要立即采取这一行动,再也不能丧失时间”。(23)(24)FO 676/245.P.Z.2905/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17th April,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这段话为:

还需找时机谈判确立西藏和印度东北部的边界线。从不丹之东,沿着阿萨姆北部、东部边界,圆形到中国、西藏和缅甸边远地区汇合之处,这一边界线从未划定……存在着中国向这一地区渗透的巨大危险,我们的勘测队在过去几年里所做领土勘测和控制部落的工作极为优秀。幸运地证明,有可能在850英里的困难、危险的地区确立边界。这样,我们从印度平地各处向北100英里获得边界线。这片插进地区充满了困难的群山、山谷,构成了极好的屏障。(25)FO 676/245.P.Z.2905/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17th April,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即是说,英国要向北推进一大步,制造防范中国的堡垒地带。卡罗还引用贝尔的话称:“1910年与不丹条约保护了印度与不丹边界一线250英里。在对部落地区进行勘测后签署的英不条约,保护了危险地带的剩余地区。印度北部、东北边境现在能够有力地防御外来渗透。”(26)FO 676/245.P.Z.2905/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17th April,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这样,卡罗提出要同英国与不丹的“条约”一样弄出“条约”来,使侵占合法化。

印度事务大臣泽特兰(Zetland)赞同卡罗的建议,指示沃尔顿1936年6月13日对英国政府外交部提出:其一,伪版《艾奇逊条约集》要收录哪些“条约”“协议”。卡罗提出“将西姆拉‘条约’、根据‘条约’第7条缔结的印藏贸易‘协定’、麦克马洪和西藏全权代表1914年3月签署的边界‘协议’纳入《艾奇逊条约集》,表明边界‘协议’确定的印藏边界显示在印度勘测局的地图上。”其二, 1914年未公布西姆拉“条约”,是因为遵守与俄国的1907年条约,也是因为担心中国的反应。其三,公布西姆拉“条约”时机成熟。中国政府“虽然会愤怒但不会阻碍”,“西姆拉‘条约’概况及边界‘协议’事实上已在贝尔《西藏之过去与现在》书中发表”。如果“陛下政府抑制发表”,“中国政府会质疑‘条约’对于英国与西藏之间关系的有效性”。(27)FO 676/245.P.Z.2965/36.India Office,Whitehall,13th June,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在这里,除西姆拉“条约”、“印藏贸易协议”外,还冒出“边界协议”,大概指麦克马洪与夏扎的换文。1907年英俄条约出于平衡而规定互不插手西藏,英国有所顾忌。1936年,英国不再担心中国反对,因为中国由于华北危局而在争取英国。泽特兰还向英国外交部通告了他发给英印政府的指示:“在《艾奇逊条约集》中纳入出版西姆拉‘条约’、根据‘条约’第7条签订的印藏贸易‘协议’、麦克马洪和西藏全权代表在1914年3月签署的边界‘协议’,并在印度勘测局出版的地图上显示边界‘协议’所规定的印藏边界线。”(28)FO 676/245.F3458/4/10.S.W.L.9th July,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 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外交大臣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赞同。如此,印度事务部、外交部赞同实施卡罗的建议,指示英印政府:其一,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收录西姆拉“条约”、印藏贸易“协议”和边界“协议”,印度测绘局的地图划上“麦克马洪线”;其二,由于中国政府未批准西姆拉“条约”,为了解决其“有效性”,伪版《艾奇逊条约集》收录西姆拉“条约”时以签注形式说明该“条约”规范了英国与西藏之间关系。

接到指示后,英印政府外长麦特卡尔夫(Metcalfe)1936年8月17日向英国政府提出:其一,西姆拉会议结果之一“就是印度政府和西藏政府就印藏边界达成了划界协议,从不丹东部边界到位于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分水岭的伊苏拉山口。达成的边界线在会议所准备的地图上标出来,在麦克马洪关于东北边界备忘录所附地图上,按照A和B之间边界清楚地显示出来。”这条线“从阿萨姆山谷起,令人满意地背靠延伸至布拉马普特拉河,再沿着东喜马拉雅山主轴大部分延伸;同时越过阿萨姆、缅甸交接之点,把所有部落地区置于英国控制下”。

其二,1914年未公布西姆拉“条约”之因,“主要是西姆拉‘条约’未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英国希望避免引起中国对西藏新的公开的利益要求,决定不出版‘条约’,也不在印度勘测局的地图上显示依据‘条约’决定的印藏边界线”。麦克马洪曾就“位于著名的达旺寺邻近地区的西部”在其备忘录中建议,“虽然要竭力避免同西藏政府和达旺寺的既得利益冲突,但是要指示经验丰富的英国官员到达旺地区解决未来的行政问题”。但是,由于未公布“条约”,英国“未采取行动实施麦克马洪关于将行政延伸到达旺地区的建议”。

其三,由于未公布西姆拉“条约”并因此未对“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采取行动,产生一系列后果:首先,阿萨姆政府“对国际边界线的位置一无所知”;其次,在诸如著名的《泰晤士地图集》出版物中“仍然显示印度边界线沿着阿萨姆省的行政边界”;再次,噶厦“在国际边界线印度一侧大片地区征税”,“在达旺和达旺周围地区派驻官员,达旺居民认为自己是在噶厦的统治下”;最后,“中国最新地图集显示‘麦克马洪线’以南直至英属印度行政边界的整个部落地区以及北缅甸一部分,皆在中国版图内”。(29)(30)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这样,麦特卡尔夫强调,自划定“麦克马洪线”后中印边界东段就已定界,但是因未公布西姆拉“条约”而导致一系列后果。他进而就实施“前进政策”提出两大建议。

其一,不仅要制造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还要采取实际措施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虽然决定公布西姆拉“条约”和相关“协议”,并将“麦克马洪线”划在印度地图上,但是不足以纠正已经产生的后果。“中国地图提出了将一大块印度领土纳入中国的权利。同时,中国认为位于这一大块领土之西、属于印度一部分的地区,主要是达旺,属于西康省;中国认为拥有主权的西藏在位于国际边界线印度一侧许多英里的地区征税,行使司法权力。”英国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中国主权“毫无疑问会延伸到达旺,甚至延伸到不丹和锡金”,西藏在达旺地区行使司法权会使中国“对根据西姆拉‘条约’确定为印度的领土提出约定俗成的权利”。

其二,实施“前进政策”有两大措施。一方面,派古德入藏,“以交换备忘录的形式获取噶厦确认‘麦克马洪线’为印藏之间边界线,同时要求噶厦停止在达旺地区征税,并表明英印政府无意干涉为达旺寺征收寺税”。至于“是否有必要以印度的行政取代达旺地区的西藏官员,可以留待将来根据古德出使拉萨的总结报告加以考虑”。一方面,要对中国政府表示“西藏在对外对内事务方面都是‘自治’的”,英国有权同噶厦直接谈判“缔结‘条约’”;要“强烈抗议中国政府在中国地图上侵占了印度领土”,强调西姆拉“条约”“确立了印度的权利和地位,要告诉西康省的边界侵犯了印度,违反了西姆拉‘条约’,陛下政府对此绝不承认”。(31)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麦特卡尔夫信函是反映英国向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挺进的典型材料,提出了要在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中公布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否则无“法理”依据挺进。它还提出了要采取措施实施“前进政策”,派人入藏要求噶厦接受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在这封信里,麦特卡尔夫还提到两封信。其中一封是1936年5月29日道森回答古德的“半官方信函”。古德询问道森,“在过去20年里,阿萨姆政府是否在直至‘麦克马洪线’的巴里帕拉部落地区(the Balpiara tribal area)实施政治统治?特别是为了尊重边界,噶厦是否在边界线印度一侧、尤其是达旺地区未采取征税之类行政措施?”噶厦给予达旺宗本的权力如何?道森回答,巴里帕拉边界机构政治专员莱特福特(Lightfoot)1935年4月“访问达旺宗”,“从诸如头人、西藏商人和负责税收的西藏官员”(32)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所得情况如下:

达旺寺对德让宗、喀拉塘的设官征税。“达旺宗由一个寺院(大约500喇嘛)和恰好位于达旺寺之外的一个小村组成。寺院会议任命4名宗本,两名在德让宗(地理标志为83A/B-3),两名在喀拉塘(83A/A-4)。德让宗本代表达旺寺,在自西向东穿越曼达拉关(Manda La)和邦迪拉关(Bomdi La)(83A/B-3)一线之北地区征税。位于曼达拉—邦迪拉一线之南和巴里帕拉边界机构内线的地区,由喀拉塘宗本征税。征税大部分是实物,主要是红辣椒、干辣椒、矮种马和稻米。”“这些宗本的任期为三年,其职责除征税外,还管理所负责地区的争端、处罚。他们夏季到达旺宗两个月。他们保管所征之税,因为他们负责供应寺院,维修到达旺的主要道路。”(33)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达旺仓佐(Chanzu)、错那宗本的征税。“达旺仓佐每年也从德让宗地区征税,每三年从喀拉塘地区征税一次;这为维持寺院古鲁(Guru,精神领袖)及其亲属而征。还有四名官员从达旺而来,为维持达旺寺喇嘛而征税。”另外,噶厦任命当地门巴人为错那宗本,负责“在达旺宗周围地区和曼达拉—邦迪拉一线以北地区征税、解决争端,并从错那藏区征税。现任官员是拉嘎萨卡(Ragashak),常驻官员;嘎多(Gadu),任职3年。但是,这两人是藏人,而非当地门巴人;纯属政府官员,与寺院的运转毫无关系。他们居住在恰好位于达旺宗之东大约2.5英里的岗喀村(Gyankar),每年从所负责地区征收实物税达10000卢比。”此外,喀拉塘宗本还征收称为“颇萨”(Posa)的租金,总额5000卢比,“1122卢比由达旺寺送到拉萨,其中600卢比给哲蚌寺和其他寺,522卢比给噶厦,其余3878卢比在达旺宗本和错那宗本之间分配”。噶厦派官员“定期到达旺地区检查各宗本征税情况”。(34)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英国不愿意看到噶厦的设官征税。莱特福特认识到“居民,特别是德让宗周围居民,明确认为自己是在噶厦统治下。达旺地区无疑是在噶厦统治下,它在往南直至德让宗征税”。他列举说:“噶厦与达旺地区以及往南至少越过曼达拉关和邦迪拉关一线地区(这些地区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联系依据于四点:(a)错那宗本居住在达旺附近的岗喀村,在达旺也在错那征税;(b)在交付给住在喀拉塘的达旺宗本的5000卢比颇萨中,有1122卢比送到拉萨;(c)噶厦对包括德让宗本在内各宗本的工作进行检查;(d)达旺周围居民认为自己是在噶厦统治下。”(35)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关于英国对达旺地区采取过什么政治措施的提问,莱特福特回答:其一,“访问达旺宗的最后一名政治专员,是1914年的内维尔(Nevill)上尉。”其二,阿萨姆政府对“麦克马洪线”的巴里帕拉部落地区“尽可能不干涉”,“每年冬季都要对部落地区友好出行,不过也只是到了离内线相对较短距离的地区,很少到靠近‘麦克马洪线’的任何地区”。(36)FO 676/245.No.597(35/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可见,英国政府在考虑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时即调查噶厦对达旺的治理情况,莱特福特报告了达旺地区各宗本的产生及职责,承认达旺为中国领土。麦特卡尔夫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推动总测量官将这一段印度的国际边界线在印度测量地图上显示出来”。他强调“有必要立即推进《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的再版,一点不能耽搁。”(37)FO 676/245.F.Z.6154/36.Simla,The 17th August,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1936年10月15日,沃尔顿回电麦特卡尔夫,“同意尽可能迅速修改再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38)FO 676/245.F.Z.6164/36.India Office,Whitehall,S.W.L.15th Octo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在英国讨论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时,《申报》社出版《〈申报〉地图集》,表明西康行政区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这引起英国注意。古德认为《〈申报〉地图集》反应了国民政府的态度,建议“向中国政府抗议中国地图出现的西康省边界线问题”。(39)FO 676/245.F.Z.6164/36.India Office,Whitehall,S.W.L.15th Octo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Knatchbull-Hugessen)认为“无向中国政府抗议的基础”,因为:其一,“中国政府并未签署西姆拉‘条约’,尤其反对‘条约’规定的边界线”(40)FO 676/245.4/38L/1936.British Embassy,Nanking,12th Octo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引起争议的中国地图绝非官方地图”。其二,英国认为西藏“在对外关系中具有完全自治的地位”,“印藏边界的解决是英国与西藏的全权代表达成的”(41)FO 676/245.35/5/1936.British Embassy,Peking,19th Sept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不必同中国交涉。他强调,虽然国民政府《关于图籍检查管理法(修正)》要求“任何显示中国边界线的图籍在中国如无中央政府机关的出版许可,不能出版”,但是“我们仍然反对向中国政府提出任何抗议”。(42)FO 676/245.52/5/1936.British Embassy Peking.15th Dec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英国政府采纳许阁森的意见,指示英印政府“抗议最好不要发出”,一则“因为这容易导致所不希望的同中国政府讨论西姆拉‘条约’有效性问题,还会导致中国对位于阿萨姆北部部落领土的兴趣”;二则,既然“《〈申报〉地图集》并非中国官方出版物,如果提出抗议,反而给中国提供了回答的机会,说它不能为民间出版地图负责,并会援引英国地图——包括目前印度事务部现有地图——上的标界加以回答”。只有在“中国政府采取除出版地图以外其他方式确定其对阿萨姆北部边界部落领土的权利”时,才提出抗议。(43)FO 676/245.F.Z.6164/36.India Office,Whitehall,S.W.L.15th Octo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总之,英印政府提出抗议《〈申报〉地图集》,英国政府及驻华大使馆则认为不必,因为中国政府并未批准西姆拉“条约”,抗议反而引起中国警觉。

综上所述,英国认为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要收录西姆拉“条约”、印藏贸易“协议”和边界“协议”,要在印度测绘局地图上显示“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东段已定国界,要对中国领土实施“前进政策”。在制造伪版时,英国了解“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尤其是达旺地区的中国设官征税情况,以及英国是否已采取侵占的行政措施;同时,要避免引起国民政府的警觉,因而假装不知《〈申报〉地图集》的出版。

三、古德入藏施压噶厦及其1936年11月15日报告

上面指出,英印政府决定派遣古德入藏提出“麦克马洪线”,作为实施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的重要措施。1936年8月17日,英印总督霍普(John Hope)向英国政府提出此建议。9月15日,泽特兰回电霍普:“关于书面重新确认接受‘麦克马洪线’,古德应以其认为最好方式进行友好陈述,噶厦在华金栋问题上表明要遵守‘红线’。除1914年7月3日英藏‘声明’外,以1914年3月24日、25日交换备忘录的形式另行达成印藏边界线。”这样,英国政府指示提醒噶厦这几个“备忘录”和“麦克马洪线”。1936年9月25日,英印政府电示已到拉萨的古德“遵照办理”。(44)FO 676/245.No.724(44/5/1936).His Majesty’s Embassy,Peking,Presents its Compliments to H.M.Ambassador on Tour at Nanking.And Transmits Herewith one Copies of the Undermentioned Paper Peking,9th Novem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此外,它还要求他“抗议”西藏对达旺地区的行政管辖。卡罗10月8日转交阿萨姆政府5月29日关于“抗议西藏‘侵入’达旺地区”的信函,指示古德:“虽然我们只有西藏‘侵入’达旺地区的信息,但是其‘侵入’不会只限于达旺地区”,因此你“不仅反对西藏‘侵入’达旺地区,而且反对‘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南任何地区。”(45)FO 676/245.D.O.No.F.493-X/35.Foreign & Political Department,Simla.The 8th October,1936.Foreign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ew Delhi,The 28th November,1935.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Indo-Tibetan Frontier,1936.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按照上述指示,古德对噶厦施压。在施压后,古德于11月15日向卡罗提交报告,在阐述噶厦对中印边界问题态度的基础上建议如何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

古德汇报了与噶厦的争论。他宣称:根据“1914年7月3日‘条约’及同天发表的声明”,“西藏无权拥有划在达旺之北的‘红线’以南地区任何领土”。噶厦反驳:“(1)达旺直到1914年无疑属于西藏;(2)藏印边界的调整属于1914年‘条约’决定边界调整的一部分,如果能在英国帮助下获得明确的康藏边界,那么噶厦会按照1914年的界定遵守印藏边界;(3)噶厦高兴地认为,印度政府自1914年‘条约’和声明以来事实上绝未采取措施质疑西藏对达旺地区的管辖,亦未宣称英国在达旺地区拥有权利,陛下政府和印度政府谅解这样的处理。”古德回称:“不能同意噶厦的说法,1914年‘条约’和声明毫无疑问界定了印藏边界线”,“麦克马洪红线”以南地区“属于英国”。(46)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可见,噶厦说明达旺属于中国领土,古德置之不理。

古德进而汇报1914年中印藏两国三方围绕达旺的态度。他称:“达旺地区在1914年前属于西藏,噶厦在1914年放弃达旺而未提到任何报酬,但中国不承认放弃。自1914年以来,我方亦未采取行动打搅达旺地区,西藏事实上按照以前方法和措施继续行使对达旺的权利。”他认为,如果英国帮助解决康藏边界,噶厦会“让出达旺作为报酬”,“不会反对我们占有直到‘麦克马洪线’的达旺地区及其以东地区”。他建议英印政府“不畏艰险、抓住时机、毫不拖延地确立对达旺地区的统治”,并“在整个‘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至日玛(Rima)消除中国影响”。他指责国民政府不尊重“麦克马洪线”,“按照属于西康的观念,在地图上划定地区”设置西康省。(47)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古德附上一份关于英国觊觎达旺的历史报告。他称:“最早提到达旺的是1838年培蒙伯顿(Pemberton)关于《到不丹的政治使团》的报告”,“达旺王公是直接依附于拉萨的酋长”,其管辖地区“组成西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提到的是1864年阿什利·艾登(Ashley Eden),他称达旺王公为“隶属于拉萨的神甫”,其“特别职责是保护西藏东南部免受同措彭楼人(the Tongso Penlow)的袭击”。(48)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这说明达旺地区属于中国领土。

作上述汇报后,古德以真版《艾奇逊条约集》的记载阐述英国所获控制不丹的权利以及西藏对达旺地区居民的统治,说明伪版《艾奇逊条约集》要公布西姆拉“条约”。

其一,真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提到:“1824至1826年缅甸战争后,阿萨姆处于英国统治下,英国继承了阿萨姆君主与不丹人和西藏人的关系。在过去时期,不丹人是位于孟加拉和阿萨姆边界上地区的主人,对这些地区实施不同程度的控制。”(49)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这样,古德宣称英国继承不丹对边界的权利,《艾奇逊条约集》将此记载下来。

其二,真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第12卷提到:“英国兼并了沿着阿萨姆的不丹各朵(Duars)”,为此每年给予不丹补偿,“包括每年付给‘依附于达旺王公的布提亚委员会(the Bhutia communities)’一笔5000卢比”。古德宣称:随后由于不丹“侵略”被英国所占各朵,英国停止每年给予补偿;至于“阿萨姆政府向达旺支付的5000卢比‘颇萨’,一直到现在发现达旺并不与不丹连接而停止支付”。他认为:“看来在达旺地区,西藏官员统治布提亚人(the Bhutia)”,“依附于达旺王公的布提亚委员会”(50)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说明此点。

其三,《艾奇逊条约集》第12卷记载:“被任命的西藏官员监督管理舍朱巴(Sher Chokpa)布提亚人部落地区居民”,“布提亚人边界部落(the Bhutia frontier tribes)分成几块,其中舍朱巴人受来自达旺的统治,但是希杜克巴人(the Sher Dukpen)认为自己在英国保护下,单独接收‘颇萨’。除舍朱巴人外,布特(But)、科尼亚(Konia)、腾邦(Tembang)的门巴人据说也不依附于达旺,接受小笔‘颇萨’。”古德提出:“这些部落的领土位于曼达拉—邦迪拉一线之北,莱特福特说错那宗本在这一线负责征税。舍朱巴地区在这一线之南”,“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西藏的影响是否也延伸到这些部落地区”。(51)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这样,古德企图说明英国夺取不丹靠近阿萨姆的一些朵(即地区)在“条约”上得到批准,英国每年给予补偿;提醒注意噶厦、尤其是达旺王公同不丹存在密切关系,达旺地区在噶厦的统治下,因此英国必须同夺取不丹各朵一样在“条约”上改变此种情况。他宣称:“《艾奇逊条约集》未认识到1914年‘条约’”,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必须记载。(52)FO 676/268.Telegram XX No.,205 Dated 12th(Recd,13th) December 1936,From Gould,Lhasa,To Foreign,New Delhi.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古德进而寻找“证据”,证明西藏在1914年把达旺“让给”英国。他宣称:麦克马洪在关于西姆拉会议最后备忘录中提到“达旺似乎是刚刚纳入英国领土的地区”。在1921年2月21日信函中,贝尔写道:“噶厦将达旺行政区连同2000平方英里的地区让给我们,其中大部分属于低洼的肥沃地区,与阿萨姆平原毗邻;还让给与阿萨姆北部部落领土相连的其他地带。这极大地增强了印度东北边界安全,因为我们拥有一条纵深100英里的不可分割的山地领土地带。”(53)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可见,古德以麦克马洪、贝尔所说噶厦“放弃”达旺给英国,作为“证据”;强调达旺对于英国来说是重要的战略地区,英国必须侵占。

古德接着提出:尽管达旺“让给”英国,“我们的档案却证明我们没有采取行政措施加以接管”,因此要搜寻1914年后“接收”达旺的“报告”或“证据”。但是,“对于1914至1935年的达旺,可用信息甚少”,道森1936年5月29日给英印政府外交部信函以及它8月17日转交的信函,只提到“访问达旺的最后一名政治专员是1914年的内维尔”。古德询问英印政府:“内维尔到达旺是否询问新的边界,是否留下报告?虽然看来莱特福特政治专员未能找到这样的报告,但是如果寻找,有可能在阿萨姆政府或英印政府外交部的档案中找到。”(54)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古德此意,如果找到“报告”“证据”,可以“签注”形式放在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中。

从上可见,古德向噶厦提出“麦克马洪线”,宣称达旺已让给英国。噶厦反驳,拒绝接受“麦克马洪线”。印度事务部总结说:“古德1936年11月在拉萨时,在陛下政府的同意下对噶厦提出‘麦克马洪线’问题,特别提到达旺地区。噶厦回答认识到1914年‘条约’,到1914年达旺毫无疑问完全属于西藏,根据‘条约’印藏边界的解决是整个西藏边界解决的一部分,如果英国帮助解决确切的康藏边界,那么噶厦就接受‘麦克马洪线’。”(55)FO 371/46123.F4437/1/10.FROM Foreign Office Memo(Mr.Kitson),19th July,1945.Sino-Tibetan Relations:Policy of H.M.Government:Lhasa Weekly Letters:Indo-Tibetan Relations,1945.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8-1948.古德以真版《艾奇逊条约集》的记载阐述西藏与不丹的关系以及对达旺地区居民、尤其是布提亚人的统治情况,提出搜集英国“接管”达旺的“报告”或“证据”,按照处理英国侵占不丹各朵在《艾奇逊条约集》中记载的事例,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公布“麦克马洪线”,并侵占达旺。这就是古德提出的“什么是最好的最终解决,采取什么方式才能逐步实现最终解决而不至引起西藏的敏感”。(56)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

英印政府认为,在公布“麦克马洪线”时最好取得噶厦的书面接受。1936年12月,它电示古德:“噶厦的态度完全站不住脚”,你应指出“印藏边界线另行以1914年3月24日、25日交换备忘录而达成同意。此外,噶厦在涉及1935年11月华金栋入藏事件时表示要遵守‘麦克马洪线’”,“你应采取行动获得噶厦对‘麦克马洪线’的书面再次确认”。(57)FO 676/268.Telegram XX No.2929 dated 8th December 1936,From Foreign,New Delhi,To Gould,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对此,古德回电不赞同,认为:虽然也“希望及时成功获得噶厦承认印度政府在达旺采取的措施,甚至获得噶厦对‘麦克马洪线’的书面再次承认”。但是,如果向噶厦要求再次书面确认“麦克马洪线”,不但“会产生一个印象,那就是我们自己认为1914年‘条约’需要再次确认”,而且“噶厦实际上会拒绝,特别是书面确认”,中国也会利用此点。(58)FO 676/268.Express Letter From Political Sikkim,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6(1)-P/36.Dated Lhasa,the 15th November 1936.Files of the Peking Legation:Tibetan Affairs (Folder 3) ,1937.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0-1937.这样,古德再次强调不可能获得噶厦的书面接受,提出要不顾一切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而公布“麦克马洪线”。

综上所述,英国决定在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前派遣古德入藏要求噶厦书面接受“麦克马洪线”,使其公布更有“说服力”“法律性”。噶厦反驳英国的无理要求,强调达旺是中国领土并一直在其治理下。古德见不可能向噶厦索取接受“麦克马洪线”的书面文件,乃以真版《艾奇逊条约集》“条约”化英国侵占不丹各朵的事例,要求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公布“麦克马洪线”,使侵占中国领土尤其是达旺地区“条约”化。英国政府接受其建议。

这样,英国政府于1938年10月伪版了《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从1943年印度事务部的总结性备忘录《与西藏相连的印度东北边境局势之历史》中可以总结两点。

其一,制造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的背景和时机。备忘录声称,虽然在西姆拉会议幕后划了“麦克马洪线”,但是“英国未采取行动将‘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置于行政管辖下,局势事实上回到1910年以前”,噶厦仍然对有关地区实行行政管辖。由于“1914年3月和7月的‘协议’并未公布,英国政府在1935年发现无论是驻锡金政治专员还是阿萨姆当局都不知道‘麦克马洪线’”。另外在“1936至1937年,有迹象表明中国设法以武力将西藏置于其控制下,印度政府考虑采取措施保护‘麦克马洪线’,而中国对该线自然拒绝承认”。(59)FO 371/46123.F4437/1/10.From Foreign Office Memo(Mr.Kitson),19th July,1945.Sino-Tibetan Relations:Policy of H.M.Government:Lhasa Weekly Letters:Indo-Tibetan Relations,1945.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8-1948.于此,英国政府想表明:虽然划了“麦克马洪线”,但是英国并未采取实际侵占行动,导致一些英国官员并不知晓;中国1936至1937年考虑解决西藏问题,致使英国考虑公布“麦克马洪线”。前者大致属实,后者掩盖了英国利用日本侵略华北之机染指中国领土的企图。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出版时间为1938年,恰恰是中国面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正从防御阶段转向相持阶段。

其二,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记载哪些“文件”。备忘录称:“在西姆拉‘条约’中,麦克马洪与噶厦达成的‘边界线’”,“沿着喜马拉雅山的主要分水岭延伸,把一直以来在西藏统治之下、起源于不丹的居民居住的一些区域纳入英国领土内”。这条“线”“包含在两个文件中”:“(a)在注明时间为1914年3月24日、25日麦克马洪和夏扎之间交换信函中,附带两张大幅地图,地图上划了以‘麦克马洪线’著称的‘边界线’。虽然信函交换并未得到噶厦任何形式的批准,但是并未就批准作出约定。”“(b)随之由英国、中国和西藏代表草签的西姆拉‘条约’,规定西藏边界按照‘条约’所附小幅地图上的红线所示……中国政府拒绝让其代表在条约上签字,但是在注明时间为1914年7月3日的声明中,英国和西藏代表在他们政府的授权下同意‘条约’对他们之间具有约束性。”备忘录又称:“关于‘麦克马洪线’要记住:(a)1914年3月和7月的西姆拉‘协议’公布而未在《艾奇逊条约集》中显示……;(b)印度勘测局绘制一幅地图显示‘麦克马洪线’,联合王国的主要地图出版者注意到这幅地图。”(60)FO 371/46123.F4437/1/10.From Foreign Office Memo(Mr.Kitson),19th July,1945.Sino-Tibetan Relations:Policy of H.M.Government:Lhasa Weekly Letters:Indo-Tibetan Relations,1945.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8-1948.换句话说,这两者要纳入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中。总之,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以所划“麦克马洪线”为中心,收录:1914年西姆拉“条约”或西姆拉“协议”、3月麦克马洪与夏扎的交换信函和所附地图、7月3日“声明”、印度测绘局所绘地图。

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出笼后,英国加紧实施“前进政策”,“于1940年冬季批准在位于雅鲁藏布江上的喀沟(Kargo)和迪迦(Tiga)建立哨所”,1941年批准每年巡视直到“麦克马洪线”。(61)FO 371/46123.F4437/1/10.From Foreign Office Memo(Mr.Kitson),19th July,1945.Sino-Tibetan Relations:Policy of H.M.Government:Lhasa Weekly Letters:Indo-Tibetan Relations,1945.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8-1948.即使英国政府伪版了《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噶厦仍坚持反对“麦克马洪线”。英印政府1945年5月16日指示古德:由于“噶厦并未以书面形式承认边界”,给予噶厦“书面的答复是必要的”,“答复信函要再次特别提及双方关于‘麦克马洪线’地图的‘协议’以及1914年3月25日的‘换文’,这些‘协议’和‘换文’见之于《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第34—35页”。(62)FO 371/46122.Telegram XX No.4446 Dated 16th May 1945,From Foreign,New Delhi,To Gould,Gangtok.Sino-Tibetan Relations:Policy of H.M.Government:Lhasa Weekly Letters; McMahon Line:Procedure for Deal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Visit Tibet:Indo-Tibetan Relations,1945.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1938-1948.可见,英印政府“有理有据”地以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对有关“文件”的记载来回答噶厦对“麦克马洪线”的反对,说明它要求噶厦接受“麦克马洪线”的“法律性”。这正是英国伪版《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的目的所在。

猜你喜欢

条约西藏英国
都是西藏的“错”
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马关条约》原件
神奇瑰丽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