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工增殖放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①
2022-11-22欧宗东卢家书陈国飞李第平
朱 凡 左 斌 欧宗东 卢家书 陈国飞 李第平
(海南省琼海市水产技术研究推广站 海南 琼海 571490)
在渔业资源普遍衰退情况下,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规范捕捞方式有利于保护鱼类资源。过去,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渔业资源的保护[1-4],导致出现某些物种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甚至濒临灭绝时。人工增殖放流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体含氧率,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还能增强水体食物链能量传递,稳定水体生态环境。根据水体生物种群结构和生态环境特性,有针对性挑选增殖放流物种[5],不仅丰富渔业种质资源,还能保护原有生态结构。
1 人工增殖放流的意义
1.1 提高水中的溶解氧
水中的溶解氧是鱼类的重要生活条件之一。通过人工增殖放流,鱼类的频繁活动提高水体的流动速率,不仅提高水中的溶解氧,还能增强水体生态系统活力。此外,鱼类的活动还能增加水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强水体和空气的气体交换,降低水体溶解氧的饱和度,满足鱼类对溶解氧的需求。
1.2 稳定水环境生态系统
水体中藻类、鱼类、微生物、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由于水生生物的结构特征存在差异,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鱼类体内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以热的形式散失,人工增殖放流可以丰富鱼类能量来源,有助于构建水生生物群落,稳定水生态系统能量链,增强食物链的能量有效传递。
1.3 有效净化水体
人工增殖放流,可充分利用鱼类觅食特点,清理水环境中浮游生物和其他腐质物,降低水体中氨、氮、磷、硫等含量,降低水体环境发生赤潮的概率。
1.4 有利于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过去,人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缺乏渔业资源保护意识,导致部分水生物种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严重阻碍渔业健康发展。人工增殖放流有利于渔业资源恢复,对渔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和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6],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
2.1 增殖放流鱼类苗种严格规定
鱼类苗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增殖放流的实施效果。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7],且必须是健康、生命力强的苗种,采用正确的苗种运输与放流操作方式,以便抵抗增殖放流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8]。
2.2 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于生存的栖息地。过去,人们对种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电鱼、毒鱼、炸鱼等多种不良捕鱼行为时常发生,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加之人们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加大了水体环境的污染。
2.3 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渔民对渔业增殖放流认识浅薄,对渔业资源保护及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使得放流之后的种苗被当地渔民乱捕滥捕[2],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生态失衡。
2.4 基础研究滞后
研究报道,最有效的增殖放流方式是放流前对物种进行标记,放流后对其进行回捕、监测等,评估流放效果。但由于放流种苗数量较多,渔业增殖放流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滞后,标记技术在增殖放流中应用难度较大。因此,目前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大多未对放流种苗进行标记,难以评估增殖放流效果[9]。
2.5 监管力度不够
渔业执法是渔业资源保护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市县都建立了渔业执法队,但执法队伍规模小,执法力度弱,致使增殖放流后违法捕捞较多,捕捞方式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增殖放流效果[2]。
3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对策建议
3.1 严格把关增殖放流苗种质量和数量
本地野生品种或本地亲本人工正常繁育的子一代对环境具有一定亲和力,可作为增殖放流的最佳对象,以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10]。用于增殖放流的种苗数量需要科学合理,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增殖放流效果,增殖放流的种苗应根据水体环境生态容纳量大小来确定放流数量。
3.2 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严禁在放流水域排放各类污水,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明确规定奖惩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去开展放流工作,对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处罚,根据当地水体环境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鱼类放流,严禁使用外来物种、杂交、转基因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物种进行增殖放流,不得因增殖放流而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3.3 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渔业保护意识
政府应充分利用移动通信、电视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大力宣传增殖放流相关信息,强调乱捕滥捕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危害[11]。此外,镇村一级单位应调动当地群众参与增殖放流活动积极性,提高群众的渔业资源保护意识。
3.4 加大科学研究
大力支持增殖放流相关科学研究,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相关科学研究,并设置相应增殖放流科学研究机构,在增殖放流前要做好预期效果评估,根据水体生态环境和地理特征科学选择放流地点及时间,同时做好放流种苗的标记;在增殖放流后通过回捕的方式,结合当
地渔民收益情况进行科学分析,获取增殖放流效果相关数据,以期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3.5 加强渔业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很多水域已被列入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相关部门应加强渔业管理,落实放流水域禁渔制度,在增殖放流水域划定禁渔区,明确禁渔期[12],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加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监管力度,增加执法巡逻,开展“24小时”不间断执法工作。
总之,人工增殖放流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意义非凡,不仅有效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稳定水生生态系统,增强水体食物链的能量传递,还可有效净化水体,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因此,要充分做好增殖放流的前后期工作,正确选择增殖放流的苗种种类,严格把关增殖放流苗种质量和数量,加大增殖放流工作宣传和执法力度,才能有效保护种质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我国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