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门仍有“贵子”,教育还要给更多人希望

2022-11-22杨三喜

时代邮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贵子寒门改变命运

● 杨三喜

来自大凉山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苏正民用6000多字的论文致谢,回顾了自己从放羊娃到优秀毕业生代表的坎坷求学路,并一一感谢65位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生黄国平、同样来自大凉山的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陈时鑫的论文致谢,也曾引发网友关注。

这些因为致谢得到关注的主人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来自偏远农村,在国家、社会的共同帮助下,克服困难,一路求学,在人生实苦的境地中向阳而生,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

以苏正民为例,他常吃不饱饭,身材瘦弱,四五岁才学会走路。在支教老师的教导下,苏正民学会了汉语。15岁时,父亲去世,他因贫辍学,之所以能重回教室,是因为村里帮他家申请了低保,还为他联系了定向资助。后来因为预科招生计划,他成为村里第一个211大学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他获得了免息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帮扶,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下适应大学生活,变得阳光、自信,并积极参与各类志愿公益活动,从接受善意走向回馈善意、回报社会。

他们的处境其实非常艰难,能够走出大山,离不开国家的助学政策、社会及时伸出的援助之手。如果没有支教老师的到来,没有热心人士的定向资助,没有针对性的招生计划,没有系列助学政策,苏正民很可能早早辍学,即便进入高校也难以完成学业。

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不仅在于呈现了自立自强的进击之路,还在于让公众看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

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这也就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无一不指向公平的原因。脱贫攻坚战中将控辍保学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乡村学校引进、留下优秀教师,实施高考专项计划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就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苏正民们正是这些政策结出的果实。

即便如此,对寒门难出贵子的担忧、对阶层流动难的喟叹,总能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因为当下的教育竞争已不仅是学校层面的竞争。边远地区教育发展条件确实改善了,但很多地方只是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保障,城乡办学质量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农村孩子进重点院校是更难了还是更容易了?这些年“县中塌陷”频频上热搜,就从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此外,高质量的教育、丰富的公共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大城市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鸡娃”相比,农村家庭可能还要为衣食住行担忧。求职更是学历、家庭文化资本、社会关系资源等的综合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寒门学子面临的竞争环境恐怕不会是更轻松了。

因此,苏正民们的成长成才之路,也就显得稀缺珍贵。他们的故事在呼唤社会正视寒门学子所面临的综合挑战,为其向上流动提供更多保障。不仅包括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也包括就业、医疗、社保等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包括打破户籍制度、城乡二元体制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优化就业创业环境等。如此,才能让寒门学子在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上更顺遂一些,让教育闪烁更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贵子寒门改变命运
好家风成就寒门贵子
纳豆改变命运 养生成就人生
纳豆改变命运养生成就人生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呵护更多寒门学子的大学梦
劝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