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医科”理念为基础的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要点探讨

2022-11-22过金晶张蓉蓉罗苏秦孙文菁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医科医学教育医学生

过金晶,张蓉蓉,罗苏秦,孙文菁

浙江中医药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浙江 杭州 310053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的服务的需求随之提升,且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至“以健康为中心”,这就提高了临床医学人才需求。而在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需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培养外,还应注重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不断提升临床思维与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创新作为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发展“新医科”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加强“新医科”建设需从“理念新、背景新及专业新”三新入手。“新医学”旨在有效促进医学、工程、科学、文科的相互渗透,融合人工智能、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医学领域[1]。因此,如何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及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能力也成为“新医科”理念教育的重难点。本文就“新医科”背景进行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1 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1 客观因素

①教育体系变革缓慢。教育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估采用标准化的评估方法,通过传统考核指标来评估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当下大数据统计、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已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医学教育体系面临着新的建设发展要求[2]。

②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理论知识,而简单记忆参与应试教育。此外,只有较少部分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造成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创新设计思维及实操机会。

③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目前医学课程授课方式侧重于纯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并没有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3]。无论是政府与学校、社会与家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面临着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方式的重新选择、教育效果的重新评估[4]。如果不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就很难形成鼓励学生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

1.2 主观因素

①缺乏创新意识和欲望。在校期间,大多学生将可利用时间花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且由于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造成学生完全“为了考试而学习”,这就造成其易忽略自身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创新意识淡薄。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只限于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考研[5],对创新积极性缺乏。

②思维惯性定势。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习惯性的、有格式的思维模式。当面对外部事物或实际问题时,容易将它放到一个特定的思维框架中,遵循一个特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存在是形式结构与强惯性的特点,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6]。

③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反差。部分学生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想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新的理论,但在实际实践中,会存在很多挫折和困难,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致使中途放弃参与项目。

2 国内外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和国外的医学教育体系发展状况不同,我国实行以“5+3”(5年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以“3+2”(3年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而美国医学教育以本科后教育,即考生须完成非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习且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才能就读于医学院[7]。此外,国外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学习自由”的教育理念,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国内各高校虽已普及学分制教学管理,但未形成清晰、完善、科学的学分标准[8]。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道路的选择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造成,并没有标准格式可以套用,需要用辨证的视角审视国外现代医学教育可借鉴的经验,对建设符合“新医科”发展理念的教育体系有更准确的定位和思考[9]。国内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践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评分系统过于单一[10]。

因此,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质量体系,培养创新型医疗人才,改革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和提高学生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素质,培养高校人才,缩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和需求。

3 构建医学专业学生创新体系

3.1 明确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促进医学生多样化发展

现阶段,医学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培养,而是对具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宽阔视野的综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当前各国家、医疗教育单位均不断对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因此,对医学生实施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应对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知识、能力、技能提出准确的目标,紧扣目标对配套的临床基础课程、实习课程、学术研究课程等进行创新,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新医科”理论,设置能够突出医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程进行设计,对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进行培养[11]。未来的医生应具有多样性,除了是医疗服务提供、健康管理者外,还应该具有医学研究、医学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现代医学发展创新需求。

3.2 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医学教育应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视作重点内容,以促进医生职业操守提升,使其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人文关爱,并不断提升自身满足感、幸福感。在“新医科”理念基础上对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应强调人文教育的实施,使医学生能够更具同情心、同理心,为达到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目标,不断进行医学创新,以促进其医学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12]。但在实际情况中,尽管我国各医学院校已经开展了人文课程减少,但仍无统一性标准,且连续性缺乏,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医学教育者应基于传统生物医学科学,适当融入社会科学,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构建更为适用的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对医学生实施教学时,应开设人文课程,并举办教育讲座、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调动,促进其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3.3 灵活应用多种教育形式,有效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灵活应用多种教育形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案例研究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等[13]。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疾病案例形式将学习内容提出,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文献,随后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与交流,自主找寻问题解决思路,最后分析与总结问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有效培养[14]。还可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允许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将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临床技能和创造性思维。

3.4 充分利用资源,有效培养创新能力

在新医科背景下,传统医学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医学学科。智能医疗工程强调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医疗数据智能决策等智能新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包括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等[15]。

近年来,人类医生和医学人工智能在国内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a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ing,MRI)、病理切片读数的竞争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医疗人工智能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展现了其远超人类医生的独特优势[16]。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人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地与医疗保健相关学科相结合[17]。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守正创新,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有多样化的学科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5 制定创新培养计划,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科研活动、重点医学科研究方向等医学专业信息。现代医学人才除了应具有良好的临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还应具备对多种疾病进行处理的能力,这就需要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18]。在创新培养计划制定上,尽量减少验证实验,增加综合、设计实验等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19]。另外,设置多类型临床实践课程,为医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培训、病例分析、研讨会等。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数据检索、仪器准备、多种试剂配置等全过程,体验实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其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

3.6 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有效结合临床实践与创新思维结合

医学教育因其实用性较强,加强学生临床实践对于理论学习也十分重要。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创造良好的临床实践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操机会。①举办相关专题讲座: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项目设计方法、案例分析、医学研究实验方法现状探讨等;②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完善奖励机制。除此以外,注重临床实践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充满活力的医学能力。根据高等医务人员培训的要求,附属医院各相关科室有充足的学生临床教育床位,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并有指导学生临床工作的经验。在临床研究中,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在调研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确保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既有广博的知识,紧跟“新医科”发展。

4 结语

“新医科”是高等医学教育为适应新时代要求而倡导的广义的、相对有活力概念。地方医科大学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深入探索以“新医科”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各领域范式。发展“新医科”是引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如何将“新医科”融入学生教育,并探索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务之急。新医科发展的核心是跨学科、集成创新,强化医学、医学与人文、医学与科学、传统医学、新兴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逐步弱化学科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性和跨学科、跨学科融合能力的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

随着“新医科”理念的不断推进,国内高校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包括实施以理工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生物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逐步开设。各大高校积极整合有效资源,立足于科技最新进展,新设前沿技术和交叉学科结合的医学专业。基于对“新医科”的认知理解,还需要当前国内的医学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探讨,促进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医学生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意识,拓展解决临床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教育医学生
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