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布沙漠的水分(组章)
2022-11-21铁万钢
五千多万年的干旱
非洲大陆西部,海鸟们在大西洋上惬意地飞翔,清亮的叫声呼应着海滩上小海豹的叫声。而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的干旱,已持续了五千多万年。
五千多万年以来,沙漠的水分像时间一样不断消失,沙粒则堆积成岁月寂静的沙丘。
太阳升起后,纳米布沙漠就像一个巨大的烤盘,烈日像聚光灯一样投射在纳米布沙漠上,让地表温度飙升到七十摄氏度以上。那些快速奔跑的铲鼻蜥蜴,就像自信的信徒在仪式上表演在炭火上赤脚行走。停止奔跑的铲鼻蜥蜴,不得不交换着抬起前后两只脚,跳起古老的降温舞。
侏膨蝰是一种沙漠蛇,它用头尾触地、腰身离地的方式,侧向迅疾前行,以缓解地表高温对身体的炙烤。蜥蜴是侏膨蝰获取水分的重要来源,经常把自己埋在松散的沙堆下等待水分的侏膨蝰,嗅觉感知到的水分,也经常是那个会跳降温舞的铲鼻蜥蜴。
在漫长的岁月里,风沙一直在勾勒沙漠的皱纹。而水分的失去,意味着生命的衰老和死亡的临近。
在纳米布沙漠,有一种多肉植物名叫百岁兰。百岁兰的顶部只有一个肥厚的叶片,叶片上开有一个窗口,用来吞咽久违的雨水,叶片下的根须扎在沙土里,让百岁兰成为铆在沙土上的一颗颗铆钉。百岁兰的顽强与坚韧体现出它对水分的珍爱,百岁兰一直在用生命表达着对沙漠水分的感恩。
五千多万年来,纳米布沙漠上的生命长期与干旱作斗争,并在获取水分的过程中获得胜利。在纳米布沙漠,宝贵的水分涵养了沙漠中所有生命的坚守。
雾堤
每个月,变成大霧的水蒸气总是从大海的方向,随风飘到非洲内陆,然后在纳米布沙漠的沙丘上制造出壮观的雾堤。出现阳光时,雾堤就会转瞬即逝,所以甲虫们总是在日出前迅速奔向沙丘。奔向雾堤,就奔向了水源,奔向了纳米布沙漠的黎明。
清晨,甲虫们开始长途跋涉,奋力爬上二三百米高的沙丘,然后将身体倒立在沙丘上,不一会儿,玻璃一样光滑的甲虫壳上,就会附着许多小水珠,小水珠汇成大水珠,滚落到甲虫嘴里,然后积蓄在体内。
去沙丘的路上,甲虫的身体处于脱水状态,返回的甲虫的肚腹鼓得圆圆的,体内已收取了足量的水分。而变色龙和蜥蜴早已埋伏在路上,此时的甲虫,在变色龙和蜥蜴眼里,俨然是一个巨大的水滴。当变色龙和蜥蜴弹出长舌将甲虫送到嘴里后,它们眯起眼睛,表情流露出获取水分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沙漠阔趾虎的一对大眼睛,像两只黑亮的玻璃球。只要睁大眼睛,雾气就会凝结成朝露,泪珠一样亮晶晶地挂在眼球上,然后用舌头擦拭一下眼睛,身体就获得了需要的水分。收取眼睛里的水珠时,阔趾虎的心里并没有伤感,而是充满了喜悦。
珍惜饮用水的我,来世只想做一只阔趾虎,用眼睛的玻璃体获取朝露,心中没有一滴悲伤,心中只蓄存清澈而明亮的喜悦。
仙女圈
纳米布沙漠上分布着许多形似王莲的圆盘,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仙女圈。如果仙女圈是纳米布沙漠上的王莲,那么随风飘移的流沙就是另一种水波,另一种涟漪。沙子的浅褐色呈现出水的浑浊,浑浊中隐藏着食物链下的伏击和死亡。
每个仙女圈都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啃食草根的,正是穴居于仙女圈下的那些草白蚁,它们把沙土下的水分转移到体内,并与沙漠表层保持着水与火的距离。
仙女圈微微下沉,便于接受久违的雨水,更多时候,仙女圈里覆盖着一层沙子。养多肉的人借鉴了这一做法,也在花盆里铺一层粗颗粒的沙子,用来保湿土层。
仙女圈下面的蚁巢里,草白蚁们不停地收集干草,并让干草在潮湿环境下培育出供它们享用的真菌。我相信这样一个传说——纳米布沙漠每出现一次大雾,就会有一批聪明的草白蚁修炼成仙,随雾变成肥臀细腰的仙女。
草白蚁的领地,也是土豚、土狼、大耳狐、荒漠鼹等沙漠食蚁动物的风水宝地。草白蚁是它们补充水分的最佳食品,长嘴巴、大耳朵的长相,让它们拥有了灵敏的嗅觉和听觉,草白蚁活动的时候,它们就会听到万千水滴在沙土下面的低吟浅唱。
在纱米布沙漠,草白蚁是食蚁动物的鲜羹,食蚁动物又是沙漠巨蛇的香汤。环环相扣的仙女圈,形象地圈画出了纳米布沙漠补充水分的食物链示意图。
作者简介:铁万钢,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诗潮》等刊物。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