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史料实证在高考中的运作
——以2022 年全国乙卷第42 题为例
2022-11-21广东
广东 姚 念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既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方法之一。2022 年全国乙卷第42 题(以下简称“此题”)选取了《后汉书》《太平御览》中关于东汉几位良吏的记载,通过史料的解读,揭示史料所蕴含的历史规律。此题选取了古代史书上的相关史料,对学生史料实证等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考查,不仅考查了学生历史研究的能力,还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考查。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也说明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研究性要求越来越高。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和考试中,要求学生能够搜集史料、区分史料(类型、价值等)、使用史料(互证、取舍、规范等),而这些要求不仅适用于高中教学,也适用于大学的专业教学和更进一步的历史研究层面,其基础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此题的设置证明了高中历史学习与大学历史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考的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本文笔者将以此题为例,说明用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解答的具体步骤,以及史料实证的具体运作方式。
一、试题中的史料实证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此题选取了正史上关于良吏的几段史料,要求学生解读史料,发现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规律。此题属于小论文题型,也有一定的创新性,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得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综合考查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真题如下:
例.(2022·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此题中提到的“良吏”是指贤能的官吏,最早的出处是汉代晁错所著的《言兵事书》。表格中列举的几个《后汉书》中官员的记载是文言文史料,所以作答时的第一步需要读懂此题中的史料,也就是对文言文进行翻译。
第一段文言文的史料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安成县先前多虎患,百姓害怕,因此很多迁徙到了其他县。刘陵任此地官员时,通过修德政,过了数月,老虎皆离开此县,当地的老百姓都返回了家乡。”第二段的意思:“南郡前太守在虎患严重时采取捕捉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伤害。法雄任当地官时,采取恩信宽泽的方式,规定不准随意扑杀飞禽走兽,虎患得到解决,民众得到了安宁。”第三段的意思:“全椒县虎患严重,刘平在此地任官时修德政,选进儒良之士,罢黜贪官污吏,三个月后虎患皆除。”第四段的意思:“老百姓常遭虎害,故设栏捕虎,活捉了两只老虎。时任不其县令童恢以‘天生万物,只有人最贵’道理训斥老虎,一虎低头闭目,露出震惊恐惧的样子,马上就被杀了。另外的那只老虎,望着童恢吼叫,跳跃不止,童恢命令将其放了。县吏和百姓都歌颂他。”由这几段史料可以看出,这几位地方官员都是因为治理虎患而获得了良吏的美名。中国古代史上对良吏的记载有关于虎患治理的这种模式,孙正军称其为“猛虎渡河”。这种模式在古代的记载相对较多,用来表扬良吏的政绩。
解题的第一个要求是从上述史料中总结出历史现象。题目中几位官员的史料记载是按照表格形式呈现的,表格有三栏,依次是“姓名”“任职地”“事迹”,学生在对表格进行解读时应该逐栏细看。从“姓名”这一栏可以看出列举的这几位官员都是两个字的姓名,这是历史现象。但若从姓名入手则跨度太大,涉及了对古代姓氏名字的研究,对于高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对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表格型的史料在解读时要注重横向和纵向的解读。
从“任职地”这一栏可以看出列举的官员的任官地有三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四段史料所描述的都是官员治理虎患的事迹,所以这也从侧面说明南方的虎患比北方严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汉代时,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还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是北方,南方相对而言人口较少,所以野兽相对北方多一些,这也说明了南方不如北方发达。
从“事迹”这一栏可以看出对于良吏的记载都是从治理虎患的问题入手的。这四段史料出现了“德政”“恩信宽泽”“儒良”“唯人为贵”这样的词汇,说明这四位官员能成功治理虎患是因为施行了仁政。史料中的记载可能言过其实,但实质上这样的记载也反映出了当时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说明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教材中讲述了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我国的正统思想,其影响遍布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这四段史料的记载正是最好的证明,说明了儒家思想对官员施政的影响。在古代,虎患不仅仅是老虎威胁老百姓生命安全这样的现实事件,也是“暴政”的代名词,孔子有“苛政猛于虎”的言论,所以要施行仁政,以德治国。此道题的历史现象考查重点应该是集中在“事迹”这一栏。
由上可知,依据表格信息能发现的历史现象有:汉代的人多是两字姓名;南方多虎患;官员施行仁政治理虎患问题。对第一个历史现象的解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相对有难度,这里不作具体的解答。笔者重点解读第二个和第三个历史现象。第二个历史现象讲到南方多虎患,答案编写思路如下:
现象:南方多地有虎患记载
结论:汉代南方相对北方人少,欠发达
论述:可以结合史料中南方虎患多的记载,以及教材中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个知识点进行时间定位,汉代还未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所以南方这时相对北方来说开发程度不高,人口较少,经济也相对不发达。
第三个历史现象讲到官员施行仁政治理虎患问题,答案编写思路如下:
现象:官员通过施行仁政(德政)成功治理虎患
结论:儒家思想在东汉时期是主流思想
论述:将材料内容和教材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相结合,如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当时政治、史书记载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此题的关键点在于对史料的解读分析,这也正是培育史料实证素养最重要的步骤。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就必须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此题中涉及的史料是经过命题者整合生成的,学生主要进行的步骤是辨析解读。所以这样的小论文题型在高考常规题型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加强了对高中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二、史料实证运作方法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高考是评价高中历史学习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因此近年的高考题也在渗透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方面面。史料实证作为五个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与大学历史专业研究联系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高考历史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题以汉代良吏为例,引用多段史料进行辨析。由此题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史料实证的方法:
(一)整合史料
在进行史料实证之前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找寻有用的、相关的史料。一般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也称为原始史料,能最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第二手史料一般是经过后人对于第一手史料的研究形成的。使用第一手史料,是史学研究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史料辨析的基本内容,目的是保证使用史料的原初状态。我们现在所能接触的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基本是历朝历代的正史书,但高中学生的能力有限,历史的阅读量相对较少,整合史料的方法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笔者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对于史学研究方面的考查越来越多,由此反映出高考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尤其是对于史料教学、史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史料的方法,厘清史料的类别。比如此题,就是将整合好的《后汉书》有关良吏的史料呈现给学生进行解读。
(二)辨析史料
《课程标准》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水平,水平1 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水平2 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辨析史料的方法,在整合了相关史料后,要对史料进行甄别,选取有用的能够解决研究问题的史料。在选取史料时基本都是先进行时空的定位,确定时段。例如此题中涉及的是东汉的良吏,学生的作答论述就可以汉代的历史时空为背景,阶段特征为基础,整合辨析有用的史料进行解读。
(三)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这一步骤在史料实证中是最有挑战性的。《课程标准》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水平3 和水平4 就是对论从史出最好的阐述。水平3 要求学生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水平4 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高考中论述类试题的考查经常会提到“论从史出”这个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以及学生很容易把“论从史出”和“史料实证”这两个词当成是一回事,其实“论从史出”是属于“史料实证”的一部分。在论述类试题的作答中,第二个步骤论证就是需要学生学会论从史出,针对特定的问题,利用整合辨析好的史料进行论证说明,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方法也是大学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解答此题时,可以在概括出的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提出论点——儒家思想是汉代的主流思想,学生结合课本中关于汉代儒学的发展相关知识,就可以迅速整合有用的史料。
三、结语
本文以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2 题为例,探讨了在高考中史料实证应用的相关问题。近年来,高考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越来越多,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此题作为小论文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程度。在新高考背景下,此题也有一定的创新点,从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到对历史问题的论证,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历史研究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