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易错试题的深度教学运用
——以2022 年全国乙卷第27 题为例

2022-11-21宁夏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2年5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易错史料

宁夏 邓 华

随着2022 年高考落下帷幕,全国乙卷历史试题也开始被大家关注,总体上看试题考查的内容无明显的偏向,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继续强化育人与选拔功能。从试题命制的基本内容来看,很多试题通过史料原文加引号的复合材料呈现方式,要求学生对多层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辨析,无论是整体阅读还是思辨能力的要求上难度进一步加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试题的“易错点”不断增多,涵盖了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落实。因此,面对丰富的史料情境,唯有读懂其“表”、辨识其“内”,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历史思维。本文以2022 年全国乙卷第27 题为例,从易错试题的多维价值和教学兼容的角度,谈谈易错试题的深度教学运用。

一、试题回顾与分析

例1.(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D)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等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等可知,明代江南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以说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社会出现了竞奢风气,故D 项正确;结合题意,经济发展使社会上遂兴起建造园林之风,以显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审美意趣。而材料中士人认为此现象“好名喜夸”“俗气扑人”,可推出士人并不认同这种炫富行为,材料不涉及士大夫阶层传统观念的颠覆,故A 项排除;世俗审美情趣的初现从宋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与题意时间不符,故B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明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豪奢现象,并没有体现出传统士农工商社会的解体,故C 项排除。

结合上题,从必备知识方面看,学生需要明确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出现的经济新现象及其原因,尤其是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早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等。由于经济重心在明代时已经转移至南方,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加之地理条件和国内外市场的刺激,推动了江南地区市镇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具体表现:①江南市镇及周围的乡村,以丝织业作为主业,无论从经营规模和金额,还是从业人口以及产品质量较之以往均有很大的提高;②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③江南市镇之间形成了较为广泛的贸易网络;④社会上出现了奢靡消费等畸形经济发展现象。

从关键能力的培养方面看,试题材料通过引据原始史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学会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历史现象进行思考、迁移,以此来分析题干材料中当时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如何获取引文中文言文材料的评价信息,这也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对史料进行辨析、归纳的基础上,以史料为依据,调动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从素养的落实来看,通过唯物史观理解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巨大冲击,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影响作用;依据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的具体要求思考、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题干情境中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即商品经济发展,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社会生活显露出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在此基础上,对题干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继而明确奢靡之风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危害,落实学习探究过程中的价值关怀要求,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家国情怀。

二、发掘试题易错点多维价值,提升深度教学的兼容性

1.深入剖析易错点,提升必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易错点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必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偏差,记忆方面一般通过教师的讲解等可以得到纠正,而理解性的偏差就需要围绕学生基本的必备知识进行拓展,深化学生对基础必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面对烟波浩渺的纷繁史料,学生往往无法做到有效地深度拓展,主动探究缺乏明确的指向,而试题的易错点往往可以弥补深度教学中的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主动探究的方向,从而为深度教学构建前提和基础。

如上文试题所述,教师在讲解明代经济时往往通过史料或讲解的途径展示明代出现的经济新现象,以此来解释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往往忽视了商品经济发展之下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系列多元变化,这就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整体认知,对变化的理解停于表象。例如,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社会的传统观念、等级结构、主流思潮的变化以及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等均是在教学中需要拓展的方向。此外,对于核心概念的辨析也是突破易错知识点的重要途径,例如市镇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等,只有理解这些问题才能明确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设计涵盖全面问题链,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基于易错点的教学运用,笔者认为,在易错点指向和必备知识的拓展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易错点的特征,设计梯度鲜明、层次逻辑有序,具有整体系统意识的一系列教学问题,通过问题链来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围绕易错点指向重点问题的解决,从而落实深度教学的目标要求。以试题中明代经济的发展为例,笔者设计以下一组具有关联性的问题链。

材料一“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是此一藩三府之地,其田租比天下为重,其粮额比天下为多。其科征之重,民力之竭,可知也已。”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4

材料二“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

——《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伴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更加的自由,社会较为安定,因此文化环境也相对宽松,这为江南文人的情趣审美发展提供了土壤。反映到园林中,则是对汉唐园林的模拟和重现,开始追求一种模拟天然山水、以小见大的意境。在这一时期的园林中,逐渐减少了园林审美中“哲理意味”,不再一味刻求园林中的哲学思辨,反而更增添了疏朗雅致、妙趣自然。这种对于人心与自然的领悟与表达,追求天地之间的融合洒脱,反映到园林中来,让此时的江南园林建造更多了些许自然意味,不拘地形,因地制宜,带着魏晋文人的自在风流,表达“自我天地如一”的心灵追求。

——刘易《中晚明江南私家园林的隐逸与竞奢》

材料四“金陵人以亭榭相高,即彼视此,宜若可笑,然粉黑丹碧。不自知竟入于俗,又恶知此亭清脱便易,自然日此哉?”

——林俊《自然亭记》

问题设计:

(1)围绕材料一、二,指出明代初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一时期江南园林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2)结合材料三,探讨明代中后期江南园林发展较之于之前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对比材料四,江南园林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描述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4)回归高考真题材料中江南园林“俗气扑人”的现象,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反思?

根据以上问题链的设计,学生可结合之前教师引导拓展的知识进行探究。首先,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明初朱元璋依旧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实行重税,加之统治思想的严苛,导致江南地区未有私家园林建设的环境,竞奢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并未发生改变,而学生在分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时,面对部分繁荣的表现,往往在知识点与史料描述中发生摇摆,对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执行产生怀疑,导致出现失误,也就是说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并未解体。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江南地区依赖其前朝的发展基础,经济发展较好,成为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否会导致其经济出现衰落?通过拓展知识可知,明代至仁宗、宣宗时期,明初的政治高压出现松动,加之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传统、地理优势、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变化、市场的刺激等,虽是朝廷的重税之地,但经济依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园林建造一改往日的禁锢,呈现出商品经济发展下的个性自由,折射出对唐宋时期世俗化思想的追求。同时,教师关联明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辨析理解儒家思想中启蒙化色彩出现的社会背景,并深入认识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江南园林“竞奢”现象出现的原因,进一步全面认识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发展方面的分析尤为必要;政治上,明代中后期,皇帝的怠政与政局的腐败,君臣关系僵化,很多士人在政治上失意从而逐渐开始转向隐匿园林,园林成为安慰士人壮志未酬的心理寄托,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发展;经济上,市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地主和手工业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奢侈之风逐渐盛行,园林建造成为社会价值观变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士人价值追求的偏移,社会经济助长奢靡之风的盛行,园林建造的价值取向也就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俗气扑人”的现象。反思其中,照亮现实,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对畸形豪奢消费进行抵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历史思维借鉴以往的应有之义。

3.发挥易错试题的多向思维,设计试题涵育学科素养

方向一:围绕对清代商品经济发展与市镇发展的试题设计

例2.康熙《吴郡甫里志》记载:“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道光《苏州府志》中也有:“江南烟户业田多,而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的记载。这可用于说明 (D)

A.经济发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传统的小农经济日趋瓦解

C.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D.江南城市工商业发展繁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代工商业经济以及市镇的发展状况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与“而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可知,江南城市工商业发展繁荣吸引了众多土地所有者来城镇居住,故D 项正确;题意反映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但并未体现阶级矛盾的激化,故A 项排除;清代小农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但并未瓦解,故B 项排除;题意强调的是江南城市工商业发展繁荣对土地所有者的吸引,并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是否成为主要用工方式,故C 项排除。

【易错点】阶级矛盾激化的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方向二:围绕明代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与史学素养的试题设计

例3.下图为位于无锡的江南私家园林代表寄畅园的位置图,体现出中晚明时期的士人,既追求享乐又区别于竞奢风格,同时继承了北宋以来清淡雅致的风格。这可用于说明 (A)

A.士人群体所蕴含的精神追求

B.主流价值观念的嬗变

C.图片史料比文物更具说服力

D.市井民众的审美情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代工商业经济以及政治发展状况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既追求享乐又区别于竞奢风格,同时继承了北宋以来清淡雅致的风格”等可知,明代士人群体通过建造园林来寄托政治上的失意,园林建造成为士人群体区别于政治的精神追求,故A 项正确;明代的主流价值观依旧是儒家思想,并未发生改变,故B 项排除;图片史料和文物史料需要相互印证,图片史料相较于文物史料无法得出说服力更强的结论,故C 项排除;明代园林的建造者主要是社会上层,并不能代表市井民众,故D 项排除。

【易错点】明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市民阶层;图片史料与文物史料的运用。

方向三:围绕明代经济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试题设计

例4.(明)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据此可知,明朝当时 (C)

A.新兴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B.小农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C.竞奢之风由上及下盛行

D.工商皆本思想占据主导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代工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可知,明代的竞奢之风已经延伸到社会下层,故C 项正确;明代以及整个中国古代均未产生资产阶级,故A 项排除;题意描述的历史现象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并不是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 项排除;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但并未占据主导,主流思想依旧是儒家思想与重农抑商,故D 项排除。

【易错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日常历史教学还是在备考中,对于易错问题的处理既是夯实必备知识的基本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涵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易错点的多维价值,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最终有效解决新情境下的历史问题,才能够真正实现懂其“表”、识其“内”的历史深度学习要求。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易错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立体几何易错警示
三角函数中防不胜防的易错点
史料二则
数列学习中的易错点
直击数列的三个易错点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