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以2022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1 题为例
2022-11-21江苏
江苏 郑 涛
2022 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为湖南卷)第一道选择题如下:
例1.(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干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高考结束后,笔者第一次做这道试题时十分激动,因为这道题对笔者而言十分熟悉。2022 年4 月份笔者受邀参与教学考试杂志社命题项目时,承担了一部分选择题的命制任务,命制了一道与此较为相似的题目(简称相似题),如下:
例2.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楚人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巫鬼”宗教,对齐、燕有影响。由此可以推断
A.春秋时代文化的中心主要在邹、鲁
B.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具有地域特点
C.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文化认同
D.文化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本文主要谈谈本人如何命制该试题,以及本人命制的题目和真题的区别,同时结合网络上历史教师对真题选项的争论谈谈教师在考试命题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请方家多多指正。
一、相似题的命制过程
1.选材与取舍
本题设置的考点为“百家争鸣”,笔者在命题时,围绕“百家争鸣”这一话题,曾翻阅了大量的书籍,最终锁定了《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岂之主编)中第30、31 页中这样一段话:
战国时期是一个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社会各方面都有开创性建树,也是学术文化繁荣的时期。“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带有其地域的特点: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楚人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巫鬼”宗教,对齐、燕有影响。后来阴阳家在齐国发展起来。法家主要源于三晋。如果说在春秋时代文化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代的文化已无此种局限,各国文化交流蓬勃开展起来。
这段话不同于平时见到的一些材料,相对而言材料比较新,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情境”。于是,笔者紧扣材料“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状况,命制题目如下:
例2.(一稿)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楚人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巫鬼”宗教,对齐、燕有影响,后来阴阳家在齐国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
A.春秋时代文化的中心主要在邹、鲁
B.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具有地域特点
C.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华夏认同
D.文化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儒、墨以鲁国为中心……道家起源于楚、陈、宋……楚人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巫鬼”宗教,对齐、燕有影响……”可以看出,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具有地域特点,故B 项正确;春秋时代文化的中心主要在邹、鲁,但是不能整体概括材料,故A 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谈到各个学派的流传情况,并未涉及华夏认同,故C 项错误;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发展,并未体现出文化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故D 项错误。
2.立意与研讨
结合对原材料的理解,本人命制题目的立意为“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带有其地域的特点”,因此一稿命制的题目将B 项设置为正确答案。后来在与命题组和审题组进行教研打磨过程中,专家认为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里面有四个子目,即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故本题设置的立意应当略微高于材料,即文化交流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华夏认同”主要指周边民族对中原华夏地区文化、政治实体的认同,“文化认同”则侧重于文化交流后的结果,用“文化认同”代替“华夏认同”更加贴近材料。又因为题干无法直接看出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应使用“推断”。于是,笔者对题干和选项进行了调整,修改为:
例2.(二稿)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的中心偏于邹、鲁。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楚人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巫鬼”宗教,对齐、燕有影响。由此可以推断
A.战国时期齐国最易受各种文化影响
B.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具有地域特点
C.思想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文化认同
D.文化的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经过几番研讨,笔者在题目两次修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优化,形成了最后版本,也就是文章开头的题目。由此可以看出,笔者在命制这道题目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选材上没有使用旧的素材;二是立意上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华夏或者文化认同;三是研讨中利用集体的智慧打磨出一道经得起推敲的题目。
二、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相同点
(1)选材上:湖南省2022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结束后,网络上围绕第1 题的材料来源进行了探讨,发现其材料主要来源于《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李学勤说先秦》《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岂之主编)等。因此,笔者的相似题和真题在选材上都使用了相同的情境。
(2)类型上:都属于推理性选择题。对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教研讨论时感觉略微有些超出了材料内容,因此才改为了“推断”。虽然真题题干的最后一句只是用了一个“这”字,实质上也是根据材料进行推断。
2.不同点
(1)从题干表述上来看,相似题不如真题精炼,真题用分号的形式分别对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进行陈述。
(2)从选项范围上来看,相似题基本是围绕材料进行的选项命制,真题则跨度很大,包括政治统一、教育的“学在官府”、贵族政治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思路与视野更加开阔。
(3)从题目的立意上看,相似题侧重于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真题则是侧重于政治的统一或者对贵族阶层的冲击。
(4)从歧义上来看,相似题没有歧义,通过题干及所学知识能够判断出正确选项,难度一般;真题则存在歧义,需判断A 项“促进了政治统一”和C 项“冲击了贵族政治”谁是正确答案,难度较大。
三、对于真题选项的争论
虽然2022 年湖南卷的真题答案官方尚未公布,但网络上的一些参考答案针对该题出现了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A 项和C 项两个选项。笔者对网络上部分教师选择这两个选项的理由大体梳理如下:
选择A 项的理由:题干主要讲述了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情况,由此可知出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势,为战国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另外,部编版教材一再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主题,该题契合了这一主题;最后,联系“台湾问题”,当下强调维护国家统一,试题同样也契合了这一热点问题,故A 项正确。
否定C 项的理由:部编版教材在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四子目“百家争鸣”中有如下论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贵族政治瓦解和士阶层崛起可以说相互影响。题干中也没有涉及“贵族政治”的信息。题干侧重说明各流派的流传区域分布,通过这种区域分布可进一步推断出整体、统一的方向,故C 错误。
选择C 项的理由:诸多学派和众多民间地域文化的出现,是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的表现,反过来又进一步冲击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政治处于衰落、官僚政治处于兴起的时期,故C项正确。
否定A 项的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不统一,客观上不利于政治统一。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大一统,进而实行政治大一统,故A 项错误。
四、对考试命题的反思
1.好的试题应怎样考查学生
一道优质的试题,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角度都应当如图所示。
题目考查的部分是“新情境材料”和“教材所学”的交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指“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考场上,学生在面对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利用“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和已有知识的迁移。对照真题,再对照上面对该题目争论的理由,该题究竟多大程度上考查了“新情境材料”和“教材所学”的交叉部分?学生感觉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遇到新的问题时,不能有效地调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2.命题应当“实事求是”还是“断章取义”
再回望《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岂之主编),第30—31 页那段话的段落大意为:“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流传分布带有其地域特点,(战国后期)各国文化交流蓬勃开展起来。题干中的材料在该文章中的作用就是为了说明这一段落大意。在材料选取的角度上,笔者的相似试题和湖南卷真题是一样的,但考查的目的不同。笔者命制的题目做到了“实事求是”考查文化的交流与认同,通过材料可以简单推理出来,也符合材料出处文章的原意。但是湖南卷真题则是考查了材料出处文章所没有的观点,即促进了政治统一和冲击了贵族政治,似乎有些“断章取义”。这样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使材料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力,如果衔接或者铺垫不好就会有些牵强,从而影响了试题的解答。
总之,笔者认为在命制题目时要严谨,尽量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判断,摘编引用的材料应尽可能的忠于文本的意思,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