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LDH、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在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2022-11-21韩玉娟
韩玉娟,邓 劼
1.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青海西宁 810000;2.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45
病毒性脑炎(VE)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大部分VE患儿经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但某些重症患儿治疗干预效果不佳,遗留后遗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极高[1]。目前,对于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主要以其临床症状及脑电图检查为主,缺乏可量化的指标[2]。VE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VE患儿心肌酶谱水平紊乱,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异常上升[3]。VE还是一种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的疾病,CD4+/CD8+比值是重要的免疫功能状态指标[4]。此外,白细胞参与人体机体防御以及脑血管病变等多种生理反应,VE引起的脑水肿将降低白细胞变形能力,而白细胞计数(WBC)升高又进一步促进氧自由基及血管活性因子的释放,加重脑损伤[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血清LDH、CD4+/CD8+比值以及脑脊液WBC在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9例VE患儿纳为VE组。另选择同期疑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经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及体征检查排除VE的60例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VE诊断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中相关诊断标准:(1)急性期有发热、畏光、眩晕等临床表现;(2)喷射性呕吐、惊厥等脑实质受损体征;(3)脑脊液WBC增高,但<500×106/L;(4)脑电图检查有弥漫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重症VE诊断标准:(1)有持续惊厥状态;(2)合并意识障碍;(3)持续高热;(4)有偏瘫、单肢偏瘫、精神行为异常等大脑皮质受损表现。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将VE患儿分为轻症组(44例)与重症组(35例)。本研究经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研究。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VE组患儿满足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12岁,临床资料完整;(2)对照组患儿年龄及性别比例与VE组相匹配。排除标准:细菌性脑膜炎、急性传播性脑脊髓炎等其他脑病综合征及发热相关性疾病者;住院时间<3 d者;随访资料不全者。
1.3方法
1.3.1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检测 分别于VE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入组时采集患儿外周空腹静脉血2管。一管3 mL,不抗凝,静置20 min后以3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日本Olympus AU-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清LDH。另一管1.8 mL,置于EDTA-K2抗凝管内,使用相应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染色,避光孵育20 min,FACSLysing solution溶血处理,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水平,计算CD4+/CD8+比值。分别于VE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入组时抽取脑脊液2 mL,以离心半径3 cm、3 000 r/min离心15 min,使用日本Sysmex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脑脊液WBC。
1.3.2VE治疗方法 VE患儿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联合物理降温、镇静、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等治疗,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重症组患儿视情况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
1.3.3治疗效果观察 治疗2周后,评估VE患儿治疗效果:(1)显效,指治疗1周内患儿退热,意识清醒无头痛或惊厥,神经系统损伤开始恢复;(2)有效,指治疗1~2周后,患儿退热,意识清醒无头痛或惊厥,神经系统损伤开始恢复;(3)无效,指治疗2周内,发热及神经损伤症状依旧无改善。将显效及有效患儿纳为预后良好组(70例),治疗无效患儿纳为预后不良组(9例)。
1.3.4观察指标 (1)比较VE组与对照组,VE组治疗前后,轻症组及重症组,以及不同预后VE患儿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LDH、CD4+/CD8+比值、脑脊液WBC在VE患儿预后中的预测效能。
2 结 果
2.1VE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比较 VE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VE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比较
2.2VE组治疗前后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比较 治疗后,VE组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较治疗前下降,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VE组治疗前后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以及脑脊液WBC比较
2.3轻症组及重症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比较 轻症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低于重症组,CD4+/CD8+比值高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轻症组及重症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比较
2.4不同预后VE患儿治疗前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比较 预后良好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低于预后不良组,CD4+/CD8+比值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预后VE患儿治疗前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比较
2.5血清LDH、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单独和联合检测对VE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 血清LDH、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单独和联合检测对VE患儿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849,高于3项指标单独检测的0.752、0.761、0.733(Z=2.172、2.963、2.394,P<0.05),而3项指标单独检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表5。
图1 血清LDH、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单独和联合检测预测VE患儿预后的ROC曲线
表5 血清LDH、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单独和联合检测对VE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
3 讨 论
VE由病毒入侵大脑引起,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与VE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寻找对VE患儿病程及预后有提示作用的有效指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LDH是胞浆酶,在脑组织内含量丰富,当脑组织受损时,LDH透过脑屏障,被大量释放至外周血循环系统,使其血液活性大幅度升高[7-8]。有研究报道LDH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损伤及病情恢复程度判断的有效指标[9]。CD4+、CD8+T细胞分别是辅助性及抑制性细胞亚群,CD4+可辅助T、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清除病毒,并能阻止病毒所引起的B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反应,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平衡[10-11]。而CD8+T细胞可抑制B淋巴细胞分化及抗体合成等作用,当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B细胞可与CD8+T细胞相互结合而凋亡,迫使淋巴细胞增殖呈自限性变化[12]。CD4+/CD8+比值下降提示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炎症反应的特征表现之一是白细胞渗出,而脑脊液WBC是反应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指标之一[13-14]。一方面,VE引起的脑水肿将降低白细胞变形能力,增加其黏附性,加重脑部微循环障碍。另一方面,黏附于血管内皮表面的白细胞还能与浸润于脑组织内的白细胞相互激活,释放大量氧自由基与血管活性物质,加重脑损伤[15]。
本研究发现,VE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均异常,具体表现为VE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VE患儿存在脑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此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E组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明显下降,CD4+/CD8+比值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在反映VE患儿病情变化方面有一定价值。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VE患儿中,重症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均高于轻度组,CD4+/CD8+比值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在评估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治疗2周后对VE患儿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发现,预后良好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CD4+/CD8+比值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清LDH水平、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对VE患儿的预后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进一步绘制ROC曲线,计算AUC,分析入院时血清LDH、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对VE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LDH、CD4+/CD8+比值及脑脊液WBC单独和联合检测预测VE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52、0.761、0.733、0.849,提示3项指标在判断VE患儿预后中均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但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预测效能。
综上所述,在VE患儿中,血清LDH水平、脑脊液WBC升高,CD4+/CD8+比值降低,三者在反映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均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评估VE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量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