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2022-11-21邢苗条李政界
邢苗条,李政界
(西安财经大学,西安 710100)
2020 年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李克强作出批示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党和政府、高校普遍关注的重点。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宏观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和随机访谈,发现一些研究生专心搞科研氛围不佳,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很多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理解不透彻甚至未曾涉猎,对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课题了解甚少,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很难开展和参与,在创新方面更是遥遥无期。还有一些研究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在很多专业基础上处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缺少发散思维和拓展学习能力,难以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科研问题的结合点。二是科研视野不开阔。大多数研究生在开展科研项目时,总是会局限于自己的科研领域,对前沿知识和其他领域了解不够,缺少探索的欲望,不能全面认清问题从而探索解决方案。三是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研究生在学习理论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时,不知如何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应用,很少进行实践创新,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坚持探索的毅力不足,出现问题时不愿意去反复调试,最后只通过简单的研究方法和建模手段就得出了过于草率的结论。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背景分析
国内很多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类。
一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由于创新能力的内涵并未有一个统一的认定,所以众多学者对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徐吉洪等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突破以往单一的研究视角,从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5 个学科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分析,据此构建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5 个评价指标;焦海霞将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2 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实验得出创新过程胜于创新结果的理念;马燕运用SEM 方法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专业知识、想象力、运用知识能力及学位论文情况是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肖阳、温洋等构建SEM 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师指导和学术活动影响极为显著。杨晓明、冯茜认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而对于导师来讲,真正起影响作用的是导师的外在“光环”与学生本科毕业学校的协同作用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的信号筛选。此外还有学者对课程设计、学习动机和制度环境等进行过全方位分析。
由此可见,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融合视角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探索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构建
(一)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学科竞赛是指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完成项目创新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学科竞赛作为高质量人才有效培养途径的地位。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培养方式有所差异,通过对知网的文献检索可知,对于“大学生竞赛”的研究有近3 000 篇文章,而“研究生竞赛”仅有288 篇,对比可知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于学术论文,忽略了学科竞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王婷通过回归模型发现竞赛赛题的学科交叉性和赛题内容的实践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最大,高校应该选择权威性强、含金量高的竞赛在研究生院进行推广,史耀媛和李昱良认为学科竞赛不仅是一个科研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通过学科竞赛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提高科研转化能力。因此研究中提出假设H1。
H1:学科竞赛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科研项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强调“研究”二字,在与导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的同时,形成导师与学生的双向有益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郝彤亮,杨雨萌等深入探索了科研项目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对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实证表明参加科研项目是博士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参与的科研等级越高,创新能力越有优势,柳瑛发现不同的科研参与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新型的“自主式科研”相比传统的“参与式科研”更能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水平。因此研究中提出假设H2。
H2:科研项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提出的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融合与创新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构建
1.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考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4 个方面构建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 所示。
图2 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模型及指标
对于创新人格,考虑到评价的可操作性,文章选取3 个指标对其进行表征。一是研究生的政治面貌。政治面貌在表明研究生思想倾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的同时也从侧面反应了该学生的思想积极性、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和伦理道德等。只有思想积极、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才能从中脱颖而出,加入党组织。二是提交学科竞赛申请次数。研究生参与学科竞赛申请的次数越多,表明该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钻研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学校组织活动的参与度。在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研究生要协助组织工作,服务学生,甚至代表学生向校领导反映学习生活情况,在学校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校组织活动的参与度从侧面反应了该学生的批判思维。
对于知识结构,考虑到评价的全面性,文章选取2个指标。一是专业成绩排名,二是获得奖学金的次数。研究生是对本科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钻研,成绩是对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多少最直接的考核方式,但为了全面评价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通过获得奖学金的次数来体现。
对于创新实践,文章选取参与学科竞赛的次数和获奖名次2 个指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很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衡量不仅要通过次数来体现其“量”,更需要通过获奖名次来体现其“质”。
对于创新成果,创新成果是创新实践的产物,也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研究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成果体现便是发表论文。因此选取发表论文的数量指标进行表征。
2.科研项目评价指标
科研项目指标是根据米勒(Miller)和卡恩(Kahn)修订的科研训练环境量表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包括参与学术会议、课题项目和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量3 个指标。种类和次数代表其参与科研项目的广度,在科研项目中承担的工作量代表其参与科研项目的深度,通过多维度来精确测评研究生的科研参与状况。
3.学科竞赛评价指标
学科竞赛类指标的选取,分为参与学科竞赛的次数、学科竞赛的获奖名次2 个指标。
(二)数据收集
大多数学者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时都是采用向各个高校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不仅需要考虑问卷调查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及逻辑性,还要考虑填写人员的认真程度,二者处理不好收集到的数据不正确,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本文收集并统计了西安财经大学7 年累计的数据,有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参与或者申请的科研项目数量、参加学科竞赛的报名情况,实际竞赛的次数及获奖情况,参加的学校组织活动及入党情况。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SPSS 23.0 进行数据处理及相关分析。
1.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创新人格(X1)、知识结构(X2)、创新实践(X3)与创新成果(X4)4 个方面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全面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整体水平,本文利用SPSS 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将得到的主成分表达式同前一指标的数据乘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再与其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作商,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相加得到综合评价指标系数和相应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最终表达式如下
式中:Xij为二级指标,各系数值是二级指标的权重βij,根据公式Wi=∑jβij即可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2.处理结果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考察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系。论文中把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因变量,把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自变量,经过SPSS回归分析之后,得到表2 的结果。
表2 模型拟合度
(1)假设模型拟合度测算
从表2 的结果可以看到,R2=0.560,意味着模型拟合程度为56.0%,即拟合状况较好,表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回归分析结果
表3 的回归结果表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等因素和创新能力均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β=0.258、β=0.655,P〈0.05),且β 值越大,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紧密。说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着较大的正向影响关系,同时它们的方差膨胀系数(Variance In flation Factor,VIF)值均小于5,意味着这2 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即回归模型的运算结果稳定可靠。
表3 系数α
四、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当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提高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对策建议如下。
(一)强化融合培养意识
研究发现,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共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产生促进作用。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应改变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观念,强化融合意识。在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关注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科竞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从制度机制上引导研究生多参与学科竞赛,提高科研转化能力,促进科研项目落地。
(二)完善融合培养措施
研究生培养部门应将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考核的具体条例规范化,并定期考核,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导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完成科研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科研项目提炼为参赛题目,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最终实现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目的。
(三)加强融合培养评价
在目前的研究生评价中大多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角度去进行,缺乏对科研项目实际应用及实践能力方面的评价,而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需以科研创新、实践能力为重要标准去评价研究生的学习结果,这样才能体现创新能力的真正内涵。因此可以从多角度对研究生在校学习进行评价与奖励,例如在奖学金的评比中,加大学科竞赛的比重,其中包括参加竞赛的等级、获奖的名次及获奖的等级等,同时制定科研与竞赛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多产出,多奖励”的奖励政策,激励研究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浓厚融合培养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有利于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营造良好的融合培养氛围。对于科研项目,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坛活动,介绍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丰富图书馆藏书;鼓励各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在线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对于学科竞赛,学校可以多举办一系列创新竞赛并进行宣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项目,了解前沿问题和项目运行机制,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