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022-11-21杨艳新
杨艳新
北海市卫生学院附属医院 广西 北海 53610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中一类常见的炎性疾病,由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发生不同程度损伤﹑继发性炎症反应,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因炎症反应的刺激引发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冠心病,因此对于炎性因子的检测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首要思路与方向[1]。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仍是血清肌酐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以上指标的检测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以及预后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作为临床既往一直存在的血常规检测,其内诸多指标均于冠心病疾病发生机制以及严重程度有关[3]。本文现就血常规检测对于冠心病疾病的预测价值展开综述。
1.冠心病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阻塞,继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脏病,临床将其称为“冠心病”[4]。具有可变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血糖波动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等,不可变因素:家族史﹑年龄等,除以上因素之外,与感染有关。
2.血常规检测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1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心病
RDW是临床实验室患者机体外周血细胞中常规检测项目之一,能够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大小变化差异程度,其正常值在11%-15%之间,当患者的变异系数超出正常范围,可以反应患者炎症水平变异程度。相关研究中指出,炎症﹑氧化应激所致的红细胞生成减少或者红细胞损伤增加,均可导致红细胞大小不均,RDW随之增加,因此RDW可有效反应患者机体炎症水平﹑氧化应激水平[5]。陶波[6]等学者研究中以收治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术前RDW水平,取其中位值13.0%,分为低RDW﹑高RDW水平组别,经结果可知,高RDW水平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较高﹑钙离子浓度以及hs-CRP水平较低,TC﹑血脂﹑肌酐蛋白I较高,且研究中指出随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指数增加,RDW水平随之增加,其原因主要与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具有关联性。高亚飞[7]等学者研究中得出冠心病患者RDW﹑hs-CRP水平显著升高,研究中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得出:RDW﹑hs-CRP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RDW﹑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可见RDW在冠心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主要作用机制表现为RDW和炎性标志物的激活存在相关性,通过抑制红细胞的前体,抑制红细胞的生成,促进红细胞凋亡,降低红细胞生成素对铁的利用度,从而对血红蛋白的生成造成影响,促使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增加,RDW水平升高。长时间处于氧化应激高水平状态会抑制红细胞的生成﹑促使红细胞提前释放到外周血中,进而造成红细胞大小不均,引起RDW水平升高。
2.2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冠心病
MPV可作为血小板活性反应参数,其正常值为7.8-11fL,若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加,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血小板活性增加情况[8]。
张洪[9]等学者指出冠心病患者的MPV高于非冠心病患者,MPV与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水平﹑冠状动脉积分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冠状动脉积分可充分体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丁亮亮[10]等学者研究中得出冠心病患者的MPV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MPV与病变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作用机制为MPV的升高与致密颗粒﹑血栓素A2等生活活性物质的释放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以上活性物质均可促进血小板凝集,加重血管阻塞﹑心肌缺血﹑缺氧程度,最终引起冠心病形成,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升高可作为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诱发病情加重的独立性因素。
2.3 血小板/淋巴白细胞计数比值(PLR)与冠心病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破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利[11]等学者研究中指出,PLR分为<100﹑100-<150﹑150-<200﹑200-<250﹑250-<300,5个等级,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PLR是冠心病中-重度冠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关研究中指出淋巴细胞可因炎症因子的刺激进而发生活化,而活化的淋巴细胞可有效释放炎症因子,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疾病进展。PLR作为炎症标志物之一,其水平的高低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具有相关性[12]。
张洪[13]等学者研究中指出,白细胞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标记物,当PLR水平升高,则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约为严重,同时PLR是冠脉病变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田卫峰[14]等学者研究中指出冠心病属于典型的血栓性疾病,在其演变过程中炎症参与较为重要角色。血流速率受血小板扩增影响,可诱导C反应,纤维蛋白原的合成,促使机体内皮与淋巴细胞分泌大量的炎症反应,淋巴细胞则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血小板可有效刺激CD40L,促使B淋巴细胞大量生长,分泌促有丝分裂活性介质,促进T淋巴细胞的显著增殖,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2.4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与冠心病
单核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内源性炎症过程。单核细胞及其衍生的巨噬细胞在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5]。
马丽[16]等学者研究中发现高LMR有着较高比例的三支病变,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相关性,且较之低水平LMR,高水平患者增加冠状动脉中重度病变风险为3.62倍。王永杰[17]等学者研究中以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冠心病组﹑正常组,经研究结果得出,LMR可作为稳定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因子,研究中指出,单核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除此之外,研究中表明在截取LMR值为2.68时,LMR值对于高SYNTAX积分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62%。在冠状动脉硬化过程的起始阶段,患者体内的血单核细胞会聚集于血管内膜﹑内膜下,在炎症反应的刺激下进一步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可通过刺激炎性因子激活,诱发炎性因子分泌,从而诱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
2.5 MPV/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PVLR)与冠心病
血小板体积可有效反应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的生成情况,与血小板的寿命紧密相连,临床认为血小板体积是血小板活化的良好指标,即随着患者血小板体积增大,往往会促使更多活性物质得以释放,例如血栓烷A2﹑a颗粒等,对于血小板的凝集﹑冠状动脉的收缩起到显著作用,因此,可造成血管发生严重堵塞情况,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增加,造成冠心病的发生或促进疾病加重,因此血小板体积可有效反应动脉狭窄程度,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18]。吴凡[19]等学者研究中指出MPVLR属于临床一种新型的炎症指标,可同时反应患者血栓形成以及免疫应答过程,较单一指标更加稳定,其研究中指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水平高于正常组患者,主要是因为活化的血小板可有效释放诸多细胞因子,例如PDGF﹑PF-4等,可促进单核细胞至内膜下从而形成泡沫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综合以上研究表明,MPVLR作为新型﹑简便的炎症指标,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3.总结与展望
血常规检测是具有较为便捷﹑快速等优势的常见检测项目,在临床疾病的诊疗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血液中绝大部分细胞成分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疾病加重存在相关性,因此血液中各项指标均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发生﹑预后的关键性标志物。但血液中各指标对于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参与过程等均无明确阐述,建议后期加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