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安全核对制度的现状及进展
2022-11-21何海兰
何海兰
灵山县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400
手术室作为患者诊断﹑检查﹑治疗等场所,为医院重要科室,患者治疗安全性是主要关注重点,也是医疗水平的体现。加上手术室涉及比较广,人员流动性大,工作负担重等因素,医患纠纷发生率逐渐上升[1]。手术室安全核对制度中,也包含了护理查对制度,属于护理工作的核心,但手术室护理工作较为频繁,导致执行情况较差,容易影响手术室护理方面的质量[2]。同时,手术安全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正确识别患者个人信息﹑强化手术安全检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文着重分析手术室安全核对制度现状,以及防范进展进行综述。
1.手术室安全核对制度现状
1.1 执行情况
手术室安全核对需要多科室﹑多部门共同协作的过程,涉及的部门和科室之间,要相互协调,加强沟通以及配合,才能实施有效的手术室安全核对。袁贝[3]等学者对安全核查展开相关分析,其内容包含手术安全核查的重要性以及现状,通过分析可知,安全核查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保障,只有规范且严格地执行安全核查制度,落实到位,才能确保患者安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安全核查不能成为一种形式,需将各个环节的细节做到位。同时在医院整体监控和部署下,各部门联动,加强监控,促进沟通,加强科室之间的协作与理解。朱琳等[4]学者,将16所三甲医院的295名手术室护士展开技术执行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手术室护士的执行情况较好,呈中等水平。通过结果反映出,为了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执行情况,作为手术室管理人员,要重视隔离技术,加强规范化培训,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
1.2 核对情况
手术室安全核对的方式,是安排专业核对人员,对手术室所有安全方面以及管理,展开评估和检查,确保手术室所有管理都符合标准,确保患者安全性。郝娜[5]学者将20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差错率低于对照组。通过结果反映出,手术室工作具备特殊性,对安全问题比较严格,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运用,可提升患者安全性和护理质量,利于患者恢复。刘春晓[6]等学者,将106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核查制度前),把112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核查制度后);结果表明,观察组医生﹑护士执行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目标达成评分高于对照组。通过结果反映出,强化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可提升手术室执行力,改善护理人员的行为水平,保障手术安全性。
1.3 核对制度
核对制度工作比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员展开相关检查,已被医院广泛运用。党建香[7]学者,将100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5-12月;常规护理管理),1000例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组(2019.1-8月;采取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加护理管理)。结果表明,试验组护理满意率﹑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可提升手术管理的质量,患者安全性较高。胡静[8]学者,将360例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手术安全核查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2.原因分析
2.1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重视不足,对患者术前谈话﹑签字等方面,不够全面和仔细,容易造成医患纠纷事件,从而引起安全问题。谭玉聪[9]学者,将285例手术患者,分为欠佳组(32例)和安全组(253例);结果表明,管道事件﹑压力性损伤﹑管理制度落实不当等因素,都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安全组和欠佳组,在上述因素方面存在差异。通过结果反映出,手术室护理安全危险因素较多,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工作,控制职业暴露﹑加强培训等方面。王莉[10]学者将80例外科手术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40例;结果表明,预防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护患纠纷率低于常规组。通过结果反映出,在手术室工作期间,护理人员会因自身因素造成护理风险,消毒工作不够规范,导致患者感染风险增高。所以要开展安全管理,提升工作质量。
2.2 安全因素
手术室中涉及的方面较多,如器械﹑护理工作等,都会造成安全风险,影响患者诊疗工作。于艳芳[11]学者,将128份外来器械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包含外来器械清洗﹑灭菌﹑包装等方面,针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说明,手术室外来器械管理中,存在送达不及时﹑工作人员缺乏培训﹑包装消毒不合格等,存在安全因素,需建立外来器械申请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工作,规范外来器械包装﹑检查﹑清洗方式。外来器械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手段可提升器械管理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成志斌[12]学者将100例手术患者,对其进行手术室满意度调查,整理结果,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00例患者对满意度较高,但仍然存在安全方面的风险,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通过结果说明,手术室护理期间,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沟通﹑缺乏管理制度等问题,所以要加强核对,监督手术室安全问题。
2.3 核对情况
在手术室安全核对制度期间,容易出现漏查﹑误判等情况,影响手术室正常工作流程,造成较大麻烦。孙妹[13]等学者,将32名护理人员,12名外科医生,6名麻醉医生,共5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流程,观察组采取培训﹑核查﹑核对方式;结果表明,观察组无漏缺台数,核对台数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加强医护核对制度,可提升手术安全核查,改善不良情况。陈维敏[14]学者,将手术相关人员作为对照组,不实施安全核查,研究组实施安全核查;结果表明,研究组安全核查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在核对方面,还需加强制度规范,以及人员培训,减少核对期间存在的问题。
3.手术室安全核对制度的防范进展
3.1 信息系统
手术室信息系统方面比较重要,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料以及患者资料,可做到总结﹑归纳等,便于查找。张海洋[15]等学者,将2450手术患者,分为传统接送组和信息化接送组;结果表明,信息化接送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短于传统组。这就说明,建立接送信息系统,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转运率,更好调配人力资源。韩强[16]等学者,对70例患者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采取信息化管理系统,护理质量评分得到提升,安全隐患较少。这就说明,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提升医护人员操作水平。
3.2 管理方面
3.2.1 品管圈
管理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对手术室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王爱卿[17]学者,将2017.1-2018.1收治的987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未实施品管圈),2018.2-2018.9月收治的1025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安全核查执行率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对于手术室安全核查管理中,干预品管圈管理模式,可提升手术安全核查的执行率及效果,减少医院纠纷事故发生,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性。李静[18]学者,把500件手术室器械为研究对象,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各250件。结果表明,研究组清洗达标率﹑外科医生满意率,均高于参考组。这就说明,品管圈活动为现代医疗管理模式,可预防器械受到污染,控制清洗质量。医院可在消毒供应室管理期间,采取程序化管理模式,强化对消毒管理的重视,定期检查环境卫生,保证消毒供应室的质量,强化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和熟练行,更好保证手术室器械的安全性。
3.2.2 其他模式
此外,还有其他管理模式,如医护一体化﹑1M3S管理模式,前者是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明确职责﹑加强医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完善核查流程,开展多形式学习活动,提升手术安全核对正确执行率。后者是包含提升技能﹑规范管理﹑保障安全等部分,通过建立管理小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视频观摩﹑严格执行核对流程等方式,提升安全核对执行率。徐倩[19]等学者,将80例手术室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手术护理)和观察组(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各4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通过结果反映出,医护一体化模式,为全新护理管理措施,实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可提升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从而达到护理效果;在研究中,有效促进手术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提升满意率及护理质量。千冬维[20]等学者,将30名护理人员及60例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和观察组(医护一体化模式管理)各为15名﹑3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质量﹑护患纠纷﹑不良事件﹑护士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医护一体化管理是结合手术室实际情况制定改进方案,以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形式出现,全面涵盖手术室护理管理;从而促进护患关系,融洽医护关系,综合提高手术室质量。叶雪娟[21]等学者,将200例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实施PDCA管理前)和观察组(实施PDCA管理后),各100例;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质量﹑手术室安全管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通过结果反映出,实施PDCA循环管理,调查手术室现状,提出改进计划,按照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展开培训,不断完善流程和护理质量,可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积极主动性,更好的应对各种问题,及时解决﹑改进。针对手术室器械管理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手术室安全性;同时联合细节护理方案,对患者展开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护理模式,减少应激反应,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4.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手术室安全核对制度的现状不太理想,仍然存在较多隐患,如管理不严格﹑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强硬,影响患者治疗;因此要建立信息化系统,将有效的而管理模式运用到手术室管理中,确保手术室安全性以及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