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2-11-21梁斯羽

今日健康 2022年5期
关键词:病情心理护理

梁斯羽

北流市人民医院 广西 北流 537400

急诊是医院接诊危急症患者的重要窗口,具有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护理工作负担重[1]。对于急诊患者而言,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其不良心理情绪较为明显,多表现为焦虑﹑抑郁﹑急躁﹑悲观等,故需做好积极的心理护理[2-3]。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心理健康而采取的护理模式,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等,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进而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产生积极影响[4-5]。由此可见,加强对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的了解尤为重要。

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征

1.1 焦虑

王继霞[6]认为,急诊重症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发展快,患者求医心切,处于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一般都会出现紧张过度﹑心情焦虑﹑恐惧死亡﹑缺乏认知﹑慌乱不安﹑消极厌世等心理问题。钱佳丽[7]通过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心理焦虑程度高于心源性胸痛患者,且临床伴随症状更多样。袁华[8]等通过对急诊军事训练伤患者进行心理应激状况分析发现,其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较为明显,心理素质受到严重影响,提示在训练时需做好积极的防御措施。刘畅[9]等通过分析发现,急诊老年房颤患者中焦虑状态的患病率高达50.75%,进一步分析发现,尿酸升高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升高可对机体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影响而引起情绪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焦虑。针对急诊患者而言,其突发疾病进入急诊,未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等不了解,加之躯体疼痛的影响,易出现焦虑心理,导致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情绪不稳定﹑症状反应强烈﹑交感神经活动功能亢进等。

1.2 恐惧

陈礼吉[10]认为,车祸的突然降临,车祸的惨状会刺激患者的心理,促使其产生较为突出的恐惧心理。周文丽[11]等认为,眼外伤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而加重眼组织损害,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或致盲,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促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范晓芳[12]等发现急诊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可分为焦躁易怒型﹑紧张恐惧型﹑悲观抑郁型,其中紧张恐惧型主要表现为语无伦次﹑身体发抖﹑面色慌张,面对治疗及护理表现为恐惧害怕心理,坐立不安。急诊收治的多为发病急﹑且病情变化快的患者,易对患者造成心理冲击;同时患者缺乏安全知识﹑无亲人陪伴,或其他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言语刺激,其难以接受自身的病情,易出现较为明显的恐惧心理。

1.3 急躁

郭秋杰[13]认为,急于治好病﹑急于检查﹑急于用药是急诊患者共有的心理需求,患者对病情好转的期望值很高。陈静[14]等发现,急诊患者心理候诊时长长于实际候诊时长,分析原因主要为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夸大患者的心理等候时间。急诊室中外伤患者较多,疼痛较为明显,急需医护人员能够立即为自己处理伤口,加之大量的检查,可引起较长的等待时间,促使患者出现急躁心理。

2 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

李烁烁[15]等认为,在实施心理护理前,需对患者焦虑﹑抑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原因给予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同时还需加强对患者的情感支持,结果显示干预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降低程度大于常规组,提示积极的情感支持与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由于初入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其对医院的环境感到陌生,并对医护人员缺乏信心。针对该类患者,入院后需耐心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医疗团队﹑目前医院治疗该病的经验与信心等,初步建立护患交流环境,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并提升其治疗信心。经济条件差也是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重要原因,针对担心医疗费用的患者,应提前预估并告知患者大致的医疗费用,促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并进一步强调医护人员会采取更为经济的诊疗措施,同时还需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以获得家属的经济支持,进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林玉理[16]对急诊患者采取心理护理,主要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寻找社会支持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干预,强调从心理﹑社会多个维度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结果显示护理后,该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低于同时期的常规组;该组护理满意度为97.7%,高于常规组81.4%,提示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张小兰[17]等还发现,心理护理能够降低急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避免不良心理情绪所引起的并发症风险,促进预后。王琳[18]认为,针对急诊艾滋病患者,在心理护理中需充分强调对患者的尊重,避免过度防疫而引起患者的敏感心理,护士应主动建立沟通关系,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对其负性心理表示理解,并加强心理疏导。结果显示护理后,该组患者焦虑﹑抑郁﹑强迫﹑恐惧﹑躯体化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同时可将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由70.00%提升至96.67%,提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艾滋病的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随着全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虽对艾滋病有了进一步的正确认知,但社会上对艾滋病的偏见仍未完全消失,易导致患者出现自卑﹑抑郁心理,甚至产生自杀心理及行为。针对该类患者,应严密保护患者隐私,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同时需进行合理的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正确认知,促使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由此可见,在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应结合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缓解其不良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着重于就诊期间。但急诊接收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患者,出院后仍需相应的康复指导[19]。冯媛[20]认为,应针对不同时期患者所产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指标:入院时应加强病情评估,等待手术前应加强知识宣教及情绪安抚,术后清醒后应及时联系家属,加强家庭支持,术后病情稳定后需加强健康指导,出院后需加强随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随访,并在随访期间关注心理变化,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3 小结

急诊患者发病较为突然,其心理情绪不稳定,加之缺乏亲人的陪伴,对医护人员存在较强的依赖感,故护理人员需做好积极的心理支持。目前急诊心理护理的方法呈多样化,其中情感支持能够提升患者的安全感﹑自信心,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健康教育能够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并促使其认识到积极配合诊疗工作的重要性,有效缓解知识缺乏所致的不良心理;个性化干预主要是结合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能够实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但目前临床上针对急诊护理的心理护理尚未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多数是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采取护理措施。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尚需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尽早实现急诊心理护理的规范化﹑流程化。

猜你喜欢

病情心理护理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心理感受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