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低体温的护理临床研究进展
2022-11-21韦秀葵
韦秀葵
柳州市柳江区中医医院 广西 柳州 545100
临床手术能治疗各种疾病,手术治疗通常在手术室内展开,因此手术室护理质量水平与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有着直接关联。体温作为反映机体生命体征的一个重要指标,恒定的体温是确保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保证[1]。临床将非人工降温所造成的术中任何时间内体温在36℃以下的体温统称为低体温,是手术过程中多见的并发症之一,诸多资料表明[2],手术中低温现象发生率较高,极易在长时间手术过程中发生,手术中低体温会导致患者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及颅内压上升等,加大患者术中不适感或诱发不良预后。当患者在手术期间发生低体温时,会极大程度影响其机体功能,如降低其器官代谢﹑减少其血管末梢供血,极易对患者机体功能构成较大损伤,导致患者术后延长苏醒时间,且并发症风险较大,严重时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于手术室低体温展开预防措施与相应护理极为重要[3]。当前临床对于手术室的护理干预措施较多,而针对手术室低体温预防与护理的护理内容各不相同,每种护理措施所达到的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更好的预防与护理手术室低体温现象,现本文就手术室低体温的护理临床研究进展作出分析,主要作以下综述内容。
1.术中低温发生原因
1.1 麻醉药物
健康群体的体温处于动态平衡,经下丘脑前部的散热中枢与后部的产热中枢相互协调,以保持体温的恒定。术中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麻醉药物对大部分神经传导产生阻断,导致患者体温调节难以随着温度变化而进行调节,继而引发低体温,延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4]。
1.2 手术室内环境
当手术室内温度在21℃以下,且持续时间在3h以上时,患者极易发生低温情况。当前正常层流洁净的手术温度通常保持在22℃~25℃左右,其次手术室内空气过滤器多在手术台上方安装,当空气处于对流时易导致患者体温降低,继而诱发低体温现象。
1.3 冷稀释作用
在手术期间患者大部分均需经静脉输注大量与手术有关的液体,而当液体或血液输注至患者体内后,需吸收大量热量才会与体温保持一致,从而在患者机体内起到了冷稀释的作用。有资料显示[5],低体温患者的热量损伤会保持400kcal/h的速度增加,且创伤会持续加重。
1.4 手术原因
在手术过程中大范围暴露患者体表﹑长时间的手术相关操作﹑低温液体进行冲洗等相关因素均会造成患者发生低体温,特别是针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而言,术中切口较大,胸腔与腹膜暴露的时间过长,极易造成大量蒸发水分,使患者体内热量流失,且手术期间应用的腹腔冲洗液温度基本上与手术室内温度一致,易对患者体温造成不良影响。梁瑞晨等[6]表明在对患者展开泌尿外科手术过程中需灌注大量冲洗液,这些冲洗液会对患者自身温度进行吸收,易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及低体温等相关并发症。
1.5 人为原因
患者在手术前均需严格禁饮禁食,其机体能量储备不足,产生的热量较少,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大幅度降低,其次,因患者面对手术而产生的恐惧﹑不安﹑焦虑﹑紧张等负面心理,会严重影响自身回心血量与机体微循环,继而极易在术中出现低体温。
2.低体温的危害性
2.1 循环功能
手术中低体温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率增快,提升其心脏收缩功能,加大心输出血量,促使外周血管收缩,加大心肌耗氧量,继而会出现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等情况。朱佳等[7]研究表明术中低体温会加大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管扩张,极大程度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易诱发并发症或不良预后的发生。
2.2 凝血功能
手术中低体温会导致患者血流速度减缓,减少血液循环内的血小板数量,若患者未及时得到止血处理,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弥散性出血,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梁浩等[8]研究指出低体温所造成的增加出血量是由于纤溶系统障碍﹑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酶促活性下降等因素所致。由于术中低体温会抑制凝血酶,使凝血物质活性下降,继而对凝血反应产生抑制;低体温还会造成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形成血栓,从而加大手术治疗难度;术中低体温会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与黏附功能,当患者体温在33℃以下时,酶活性与血小板功能均会受到一定影响,使凝血功能出现异常。
2.3 新陈代谢
手术中低体温会导致患者机体代谢速率与对氧的需求量降低,当机体体温下降1℃时,氧气需求量与代谢速率均会不同程度降低。由于低体温导致代谢速率与氧气需求量降低,极易导致机体缺氧,且会减慢麻醉药物在患者机体内的代谢速率,导致延长患者苏醒时间。周丽焱等[9]研究表示低体温会对药物清除率产生影响,加大血药浓度,继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且每种药物在不同温度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药代动力学各不相同,会不同程度上延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3.手术室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术前的情绪波动将会对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产生直接影响,为此需在术前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以防止发生术中低体温现象。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向患者讲解自身疾病相应知识与手术治疗对自身病情的重要性,向其阐述手术流程﹑作用﹑目的及术中相应注意事项,并依照患者病情状态拟定个性化且针对性护理方案,并在查房期间与患者面对面交谈,能消除患者面对手术产生的恐惧感与面对医护人员产生的陌生感,改善其焦虑﹑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余文静等[10]在展开小肠系膜肿瘤离体切除与自体小肠移植手术中,手术前对患者展开访视,向其讲解手术相关治疗方案与操作方式,并全面评估患者精神状况,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术中未出现低体温情况。
3.1.2 环境干预
手术室内的温度极为重要,过高的温度会加大细菌繁殖,且使医护人员感到不适,过低的温度则极易会诱发患者发生低体温。手术室温度通常不可低于24℃,而针对老年患者与婴幼儿可将温度调节至26℃左右,在手术开始前的30min将手术室内室温调节至25℃~28℃,将湿度调节至50%~60%,能有效防止患者机体出现不必要的散热,且可使手术室内医护人员感到舒适;此外依照患者具体状况,如年龄与手术方式等合理调节手术室内温度,同时设置专门的湿温度表,并安排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管理,继而更好的对手术室内温度进行管理,确保手术能顺利展开[11]。
3.2 术中护理
3.2.1 减少手术中暴露
皮肤为热量流失的首要环节,在手术前的麻醉准备时间为患者盖好被子进行保暖,针对不用暴露的部位用专用敷料将此部位盖好,降低皮肤热量流失。针对胸﹑腹腔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适当调高手术室温度,采用温盐水浸泡过的纱布对术野进行保护,避免热量流失。吴晓丽等[12]对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展开保温护理,术中通过充气升温毯或毛毯覆盖患者四肢与躯干部位,极大程度避免术中暴露患者不必要的肢体,结果表明患者在围术期体温维持在恒定状态,为过度发生降低或上升,且并未出现寒战情况。
3.2.2 避免冷稀释作用
针对术中患者需静脉注射血液制品或药品溶液时,均提前进行加热,利于避免术中出现低体温现象。能有效保持患者稳定的体温,缩短患者拔管与麻醉苏醒时间。
3.2.3 控制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会诱发神经阻滞,通过剂量依赖的方法对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产生抑制,因此在对患者注射麻醉药物时须对药物剂量进行严格控制,剂量过多会对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产生影响,剂量过少则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此外针对术后苏醒严重延迟患者,在护理中必要时需对患者注射醒脑静等药物,促使患者觉醒[13]。
3.2.4 应用保温覆盖物
术中将循环水变温毯铺在患者身下,或应用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对患者体表施以相应温度的高对流其他,并在患者四肢加用保温毯固定,能显著提升外周皮肤的温度,避免患者体内温度向外部扩散。
4.小结
当前外科手术治疗在临床较为普遍,而手术期间患者体温流失会对其术后恢复构成影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为此需对患者展开相应保温护理。患者体温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手术期间的操作会造成体温流失,另一方面患者自身精神情况会加快体温的流失。因此对于手术室低体温的护理需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手术前后均对患者实施体温护理,协助患者维持稳定状态,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环节对患者体表散热进行控制,促使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同时能使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心情舒畅,加快其术后康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