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模式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022-11-21韦频芬

今日健康 2022年5期
关键词:泵入危重症营养液

韦频芬

百色市田阳区人民医院 广西 百色 533600

前言:

危重症疾病因发病急﹑病情重,且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变化,在治疗期间多伴有相关并发症以及应激反应,同时出现高代谢状态,无法正常饮食,致使机体营养水平较低,对患者机体改善造成严重影响[1]。我国调查显示[2],采用肠内﹑肠外营养护理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率约为38%,同时肠内与肠外营养护理联合应用率约为19%。国外调查显示,约有8%对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约为69%,两种方式联合治疗患者约为18%。因此,临床需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肠内营养(EN)主要是通过将鼻饲管插入患者胃部或肠内,再将流质食物引入胃部,以此为机体摄入营养的一种饮食方式。此种营养摄入方式可确保胃肠黏膜完整,避免胃肠道功能降低,同时还可减少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

1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的重要性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机体易出现缺氧﹑缺血,且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循环障碍,胃肠受损,致使胃肠功能降低,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研究显示[3],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确保患者生理功能与结构正常,以此为上皮细胞快速增生提供有利环境,以此避免肠道黏膜组织受损,且维护绒毛高度,从而促使肠道血液循环功能提升。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期间,还可逐步修复肠黏膜,加快肠蠕动,以此使胃肠道及肝脏中血液流量增加,由此可见,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干预至关重要[4]。患者在治疗期间,需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排除相关禁忌症,可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以此缩短治疗时间,加快机体恢复。

2 肠内喂养时机

由于危重症患者机体症状及并发症多发,在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时,为了提高护理效果,肠内喂养时机选择至关重要。若患者为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需先为患者止血处理,待止血后方可遵医嘱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若患者出现腹泻,需及时采取早期肠内营养干预,补充机体所需营养[5]。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前,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如吸收障碍﹑肠梗阻以及消化道出血等。

3 查房护理

医务人员及病区主任均参与对患者的晨间查房,夜班医护人员应汇报患者夜间情况,同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腹泻情况以及营养情况等评估,以此制定当天肠内营养总量﹑种类以及泵入速度等情况。医护人员需遵医嘱关注患者胃潴留﹑腹泻等情况,并将其结果向医生反馈,同时与患者构建良好护患关系。

4 选择适宜的喂养途径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途径主要有鼻肠管﹑鼻胃管喂养,需根据患者具体疾病情况选择营养支持途径,如患者出现严重反流误吸,需采用鼻肠管,多以鼻胃管喂养为主。范华[6]研究者研究发现,由于通过鼻肠管营养支持难度相对较大,导管硬度较低,在营养摄入期间极易出现导管堵塞情况,因此多采用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在对患者营养支持期间,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均需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确保胃管通畅,且应禁止食用剩余营养液;对患者吸收情况及食物分配实施评估,定时做好口腔护理,营养摄入后需使用温开水对鼻饲管进行清洁。

5 营养护理干预用量与速度

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量应以104.6-125.4 kJ/kg·d为标准,且需根据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实施。在对患者肠内营养护理期间,需确保营养摄入量,若摄入量过多或不足,很难确保机体达到最佳免疫力,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7]。若患者出现机体营养不良,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时,需对首次喂养量进行控制,首次喂养量不能高于41.8 kJ/kg·d,同时确保管饲速度达到最低(10 ml/h);若患者处于急性应激期,应遵循允许性低热卡原则,对喂养量有效控制,每天喂食3到4次,每次喂养量在250-300 mL;每天喂水4-6次,每次100-200ml,可使机体达到最佳营养状况,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8]。同时,还需重视器官代谢功能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待患者应激状态稳定后,应有效调整营养摄入量,一般为150 kJ/kg·d[9]。

6 严格遵循营养原则

在对危重症患者患者营养支持前,需对患者营养水平及健康状况实施评估,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并遵循营养原则实施营养护理干预。比如,在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干预时,应确保肠内营养输入期间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对患者机体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此营养支持的耐受程度,以此对营养液剂量﹑浓度进行调整[10]。在调整营养液浓度时,需遵循自低到高﹑剂量由少到多﹑滴速由慢到快原则。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早期,需对营养液进行稀释,使用250 mL温开水稀释,再选择20~30 ml/h速度泵入。若患者在泵入期间机体无不适反应,可适当减少稀释液,使用100 mL温开水稀释至750 mL营养剂,并选择60 ml/h泵入。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耐受程度﹑临床表现以及机体营养情况详细评估,据此调整营养液泵入量及滴速。

7 健康教育

管床医生需对患者家属讲解对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性,同时让患者与家属了解具体治疗方案及预期治疗效果,使之认识到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性,以此可提升患者依从性;管床医护人员还应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肠内营养护理的重点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将护理宣传板放置于家属等候区,以此提升家属认知度。

8 保证规范划操作

因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侵袭性操作,为了确保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医护人员在护理期间,需确保护理内容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如在护理期间,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相关护理用品进行消毒,确保营养液卫生﹑干净,以此可避免患者机体感染[11]。医护人员在护理前需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对双手进行清洁,以此避免对营养液造成污染。对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后1 h,医护人员应适当抬高患者头部,避免出现呼吸不畅情况,避免因呼吸困难出现误吸﹑反流等不良情况。在对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医护人员需清洁患者口腔与鼻腔,以此避免出现破溃﹑感染等情况。

9 护理干预效果

多数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机体营养状况相对较差,且患者治理效果及机体改善情况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赵庆礼[12]研究者研究发现,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患者并发症及营养情况产生较大影响。对96例危重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机体营养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总蛋白﹑前白蛋白以及转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数据有差异(P<0.05)。可见,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机体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水平。

郑飞玲等[13]研究者将86例重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3)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n=43),分析两组营养达标率﹑住院时间。结果发现,观察组营养达标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可见,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可确保机体可达到预期的营养标准,加快机体恢复,以此减少住院时间,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王艳[14]等研究者在对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研究期间发现,对重症患者应用肠内营养,且在此期间进行强化护理干预,以此可提高机体营养水平,加快患者机体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冯怡[15]研究者将60例危重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30)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n=30),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提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减少并发症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危重患者病情重,极易导致机体出现营养缺失,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至关重要,可对肠道功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确保正常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此改善预后。在对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前,需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再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同时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以此可提高患者耐受力,改善不良预后,提升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泵入危重症营养液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不同营养液对火力楠移植的影响
持续泵入刀口冲洗对于预防封闭负压引流堵管的应用研究
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