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血管通路护理研究进展
2022-11-21李金梅
李金梅
平南县人民医院 广西 贵港 537300
前言:
对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主要是通过相关医疗器械引出机体血液,并对此进行净化,将净化后的血液再返回机体,以此维持患者机体正常血液循环,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因此种方法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所以需对血管通路实施有效护理,可显著提升血透效果,维持机体生命体征稳定。血管通路特点主要有:可达到有效透析所需的血流量;可重复使用,操作复杂性低,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影响心血管功能,可见对血管通路护理至关重要。
1 血管通路类型
1.1 临时性血管通路
①直接动静脉穿刺法:在血管通路建立后,此种穿刺方法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可达到正常血流量,且不会增加心肌负荷。但是,因不会留置动静脉穿刺,需多次进行穿刺,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较少。②股静脉置管:在20世纪,临床在进行血管通路建立时采用股静脉置管,并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实际应用期间,此种方法使患者下肢活动受限,易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导管位置较为隐蔽,可增加感染风险[1]。③锁骨下静脉置管:20世纪,临床使用Uldall导管建立血管通路,放置于锁骨下,对导管有较好的清洁效果,感染率低,可达到正常的血流量。但是对穿刺者穿刺技术有较高要求。④动静脉置管:是一种可留置针头的穿刺方法,进针部位在浅动脉搏动较明显处,在血管中置入套管,将针芯拔下并与动脉管路连接,透析结束后可封管固定[2]。⑤颈内静脉置管:近年来,临床对此种静脉置管方法研究较多,但需在穿刺不足部位多次试针,易出现血肿,疼痛程度高。
1.2 长期性血管通路
①动静脉外瘘:20世纪,因终末期肾病发病率较高,且短期无法达到治疗效果,需通过血液透析治疗,临床在导管邻近血管中插入Teflon管,可重复使用,具有长期性,能够在手术后建立血管通道,减少穿刺频率[3]。但是,由于无法提升导管的稳固性,需使用止血钳避免穿刺部位出血,同时穿刺易出现感染,在临床中被其他方式取代。②动静脉内瘘:a,直接缝合内瘘: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制作了皮下动静脉内瘘,可确保正常血流量,因瘘管在内部,不会对患者日常活动造成影响,且感染率也相对较低。但是,会增加穿刺频率,且内瘘不成熟时无法使用[5]。b,钛轮钉内瘘:主要通过钛轮钉内瘘利用桡动脉及相邻静脉建立血管通路,使用钛轮钉吻合,并发症较少。但是,若血管口径相对较小时无法使用,可避免使用期间血管壁撕裂[6]。c,移植血管内瘘:随着导管分子材料的研发,对人工合成材料或自体血管移植深入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发现,感染率相对较高。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护理
2.1 术前护理
因该疾病病情重,且易出现明显并发症,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消极心理,医护人员应通过与患者交流讲解治疗流程﹑治疗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使患者明白出现相关并发症在治疗中不可避免,同时讲解相关注意事项,以此可减轻心理压力,提升治疗配合度[7]。在对患者穿刺前,需告知患者保护穿刺部位血管,避免出现肢体压迫,同时保持皮肤清洁。指导患者进行肢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血管通路建立成功率。
2.2 穿刺护理
医护人员在穿刺期间,应做到快﹑准﹑稳,确保穿刺针与皮肤角度为20度,穿刺后及时将针柄有效固定,若穿刺失败应避免在同一位置进行二次穿刺,需更换穿刺部位。若患者穿刺部位血管较细,医护人员不易观察,为了避免穿刺失败导致患者疼痛,可采用罂粟碱对血管进行局部扩张[8]。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血流量,根据血流量对针位进行调整,若血流无法达到正常量,需对针位进行调整,若依然无法达到正常血流量,应重新穿刺,确保血流量正常;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若有渗血需使用纱布对穿刺部位适当压迫;拔针期间应使用无菌棉签止血。
2.3 置管护理
①导管护理:医护人员在对透析导管连接时,应根据无菌操作完成连接流程,将封管中肝素盐水抽取,并进行冲洗;若导管出现阻塞,应使用尿激酶冲管,禁止强行推注,以此避免因导管污染增加感染风险。在透析时,医护人员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低静脉压或血流量异常,应对管路进行检查,确保其通畅;协助患者调整姿势,确保管路不受外部压力的影响;治疗结束后,应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以此对导管进行无菌化处理[9]。②皮肤创面护理:定时对置管皮肤进行消毒清理,并更换纱布。消毒时常采用碘伏,同时使用无菌敷料对创口进行包裹[10]。③空气栓塞预防:静脉置管应避免空气栓塞,治疗后需将动静脉端夹闭,拧紧将肝素帽,避免流入空气,若发生空气栓塞情况,患者需采取头低脚高位﹑吸氧等方法消除空气。
2.4 动静脉外瘘护理:
①新建外瘘护理:对于建立的外瘘,禁止当时使用,待外瘘成熟后再使用,可显著降低感染率,同时还可避免出血情况的发生。术后应抬高患者远端肢体,避免出现外瘘肢体水肿情况的发生[11]。②外瘘口护理:定期消毒外瘘口及皮肤,并使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以此可降低感染率。同时,严格根据无菌流程操作,透析时使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12]。③造瘘侧肢护理:避免造瘘侧肢受压,且在该肢体上禁止进行静脉输液﹑抽血等;造瘘侧肢应远离水,避免造成管口感染。④血液高凝护理:若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应使用抗凝治疗避免血栓。
2.5 动静脉内瘘护理
①患者术后,医护人员需适当抬高患者造瘘侧肢,并对切口愈合情况密切观察,若出现水肿及时上报医师处理。通过听诊方法对内瘘情况进行听诊,是否出现血管杂音,使用触碰方法观察是否有震颤,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协助医师进行处理[13]。②造瘘侧肢运动护理:医护人员在护理期间,需叮嘱患者造瘘侧肢需禁止过度用力,避免出现瘘道堵塞﹑撕裂情况的发生。③内瘘使用护理:内瘘成熟时间一般在术后4~8周,在穿刺期间需严格掌握穿刺手法,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对内瘘造成损伤。穿刺期间,应避开静脉瓣与吻合口部位,可避免内瘘堵塞情况的发生。④透析后,采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
2.6 人造瘘管护理
医护人员在对瘘管护理期间,需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穿刺,避免过早穿刺,主要是因穿刺过早极易导致瘘口感染﹑出血,多在术后8周进行穿刺[14]。在穿刺期间,压迫止血时应禁止使用止血带,可避免瘘管纤维断裂,多使用绳梯式穿刺。拔针后需采用胶布牵拉止血,在此期间牵拉力度应适当,且压迫时间不宜过长,若患者出现皮肤瘙痒,需在皮肤中涂抹酒精。
2.7 患者自我护理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讲解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并讲解血管通路原理﹑护理方法及护理中的注意事项,以此可减少护理中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讲解定期检查内瘘的重要性,同时指导患者内瘘检查方法,如触碰感觉震颤方法。
2.8 并发症护理
感染:在血管通路建立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在瘘管位极易出现发热﹑疼痛以及红肿等症状,表明出现了感染。为此,手术期间需严格根据无菌操作流程,且术后保持瘘口及与之接触的皮肤的清洁情况,期间若发生感染,应及时停止内瘘,需要及时停止内瘘,并进行临时血管通路,采用抗生素进行感染治疗。出血:较多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后,穿刺点极易出现血肿情况,不利于血液循环[15]。所以,建立内瘘后,可采用肝素进行调整,可避免内瘘使用过早,起到较好的止血效果。血栓:医护人员在护理时,若发现瘘管部位有杂音与无震颤,且出现疼痛感,表明出现血栓的风险较高。为此,医护人员应定时对瘘管详细检查,确保瘘管的通畅性;增加机体营养,使用抗凝药物,避免出现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血管通路建立后,出现假性动脉瘤风险较高,内瘘凸起,若血管瘤小,可使用绷带适当力度压迫;若血管瘤大,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在此期间避免对血管瘤穿刺。
结语:
目前,临床在治疗血液透析期间,建立血管通路方式相对较多,且血管通路依然在不断完善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生存期。患者在采用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时,血管通路建立至关重要,且需长期应用,因此对血管通路采取有效护理措对保持血管通路发挥重要作用。在对血管通路护理期间,医护人员需关注导致病情加重的各项影响因素,且对并发症有效预防,可显著增加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