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过程性考核方法研究
——以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为例
2022-11-21李冬艳
李冬艳
吉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进行大类培养,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新经济的管理专业人才。在大二下学期,由学生自选专业分科。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此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实施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程简介
(一)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以及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市场理论,二是要素市场理论。产品市场理论包括供求论、效用论、生产成本论、市场论也即厂商均衡理论。生产要素市场主要说明工资、利息、租金的分配形式。另外还包括博弈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掌握程度。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概念复杂,不易理解。这是微观经济学的显著特点。
1.不易理解。如机会成本概念。欲望无限性带来资源相对稀缺,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做出利于自身的选择,因而产生机会成本概念。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使用方式中所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一是资源既然已经使用于某种用途,势必不能同时使用于其他方式,因此机会成本的衡量本身就是莫须有的;二是既然原本就是没有发生的,那么最大如何体现?此只为经济学中概念之一。其余诸如边际替代率、边际效用更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和度量,理解难度大。
2.缩写多。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很多概念都有相应的英文缩写,如供求论中数量可以记为Q,生产论中总产量却记为TP了,更是很难记住。
3.相似性强,辨别难度大。如效用论中的边际替代率递减与生产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如成本理论中的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和正常利润,再如规模报酬和边际报酬等。这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初接触学生消化吸收难度大。
(二)理论抽象,实践性不强。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个量分析法。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下,分析家庭和企业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信息完全假设基础上的。期间还有诸如产品同质性假设等,比较抽象,和现实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差距。
2.边际分析法适用性较差。边际分析法更多表达了当产量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效用量、成本量、收益量的变化,但是现实中的数量很少会逐个发生变化,因此也就不存在连续递减或者递增的说法了。鉴于此,分析问题也存在很多局限性。
(三)图形多,数理知识复杂。经济模型和数理分析是微观经济学课程常用的研究方法,函数以及图像贯穿了微观经济学始终。例如,成本理论中,7条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构成了生产成本理论中的短期成本曲线组的坐标图。其间关系复杂。只有明确这7条曲线的概念和各自的特征,再掌握生产论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模式,才能明确其间关系。再如消费者均衡、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与长期均衡,均涉及到曲线分析,公式推导以及计算,很多同学数理分析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效果。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听课状态不佳。值得肯定的是微观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的重视程度还是有目共睹的。
1.畏难情绪多。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此时学生专业基础较为薄弱,能够学习的专业课程只有《管理学原理》,同步课程有《会计学基础》,尚未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突然接触,力不从心,故此将及格定为该课程学习终极目标,以致挂科率较其他科目而言略高。
2.自我约束能力弱。没有了升学压力,进入大学后的一些学生以较为懈怠的态度面对学习,教师的管理又相对比较宽松,课堂听不懂,课下不复习,恶性循环。
3.知识点连贯性强。微观经济学各章节知识点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根据遗忘曲线,教师讲授的理论概念增加,学生会将所学知识点混淆,甚至遗忘。大多数学生难以将后边章节与前面内容建立有效知识链接。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方面看,“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知识传输方式,无法调动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参与式课堂无法实现,也严重影响教师情绪,缺乏组织课堂的积极性。
2.考核方式。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偏重识记类知识。尽管过去的教学中,也有将基础理论考核向实践性考核转移,但是效果不甚理想。考试课程平时成绩占比20%,期末试卷成绩占比80%。学生平时出勤率高,作业完成好,平时成绩满分可能性非常大。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只要达到50分或者略高于50分,该课程就能实现及格。压力不足,更是缺少学好经济学的驱动力。
(三)学院以及学校方面。
1.教学时间不足。在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计划课时仅为54学时,内容多、时间紧。大一学生实习安排1周,实训课程安排1周,若逢法定节假日学生休息几天,上课学时被明显压缩至少10学时。教师就只能完成基本“教”的任务,上课变成知识点总结,无时间细化,也无时间补充大量案例,更没有时间理论联系实际。
2.教材缺陷。现使用的教材是马工程的《西方经济学》。此教程尽管有独到之处,但是依然表现为图形多、案例少的特点。作为课后复习以及考试的重要参考,自行学习难度略大。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过程性考核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微观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性考核,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有助于打破终结性评价机制,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考评,更有助于促进教师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制定过程性考核方案以及目的。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完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改革课程形式,增设评价指标。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平时成绩(10%)。每次上课考核。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扰乱课堂秩序。满分10分。旷课每次扣2分;请假每次扣1分;迟到每次扣0.5分,迟到15分钟以上视作旷课。分数下限0分,上限10分。通过此项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奠定学习基础。
2.分组教学(10%)。第3周~第4周完成。学生分组,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制作课件,推举一名同学讲解课程知识点,并答疑或者答辩。通过学生自己查找案例的教学方式弥补课堂案例少,教材案例少的缺陷。满分10分。要求:PPT制作精美,书写认真、工整(4分);主题新颖(2分);讲解生动形象,表达准确(4分)。
3.课堂测试(25%)。微观经济学每一部分结束之后做小结性测试,大约在第3周、第6周、第9周、第12周、第16周考核。对学生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核。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每次满分5分。要求书写认真、工整(2分);内容正确精准(3分)。通过阶段测试的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不听,考前通宵背诵的情况发生。
4.思维导图(25%)。通过每章布置思维导图的形式,使学生知识汇总能力、整理能力、系统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从宏观角度把握经济学整体脉络。微观经济学共计5个大部分,可设5个思维导图。每个5分。要求:知识点准确无遗漏(3分);排版认真、工整,有创意(2分)。
5.阶段性考试(30%)。通过期末(第17周~18周:满分30分)考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采用30分制命题形式。单项选择题(0.5分×20=10分)、计算题(4分×2=8分)和分析说明题(4分×3=12分)三种形式。通过综合考核的形式查看学生学习效果。
(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规避。
1.分组教学方面。
(1)分组教学与小组人数。若每组人数少,不利于讨论,每组人数太多,又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班为1个自然班,人数基本保持在40人左右。所以,每组学生人数5~6人为宜,共6~8个组。若要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则可保持组内成员基本固定。另外,每组选定组长一名,负责本组同学任务的分配、组织、协调和沟通,以及最后PPT的统筹工作。
(2)分组教学与教学时间。分组教学,因学生经验不足,非常可能出现笑场、重点偏离、讲解不清等现象,且不能把握好教学时间,可能使原本不足的课堂时间被大量占用。因此需要严格限制小组教学时间,最长不超过15分钟。答疑或者答辩时间为5分钟。
(3)评分公平问题。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定位,由原来的教学主讲,变成主导,变成设计者。为避免教师打分主观性,可由教师和每组挑选出的1名学生作为评委进行评分。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学生进行点评并成为小组分值加分项。教师对每个组汇报点评。点评可以围绕讨论的经济学问题,学生制作的PPT、仪表仪态、团队合作等等,努力推动学生全方位进步。
2.教学方法方面。
(1)案例问题。案例教学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辅助教学方式。这种思维启发方式在所有课堂中都被广泛采用。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展开分析。但经济学更多以企业为研究对象,抽象且不易理解。因此应尽量选择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案例,也引导学生搜集日常生活、实时新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充分讨论,方便学生理解,增强经济学的实用性。
(2)课后跟踪体系建设问题。根据遗忘曲线,规避遗忘后果,注重课后复习与练习,需建立健全课后跟踪体系。一是可定期复习,结合课堂检测做课堂内、课间辅导答疑,并建立学生QQ群,方便答疑;二是加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丰富案例资源;三是鼓励教师编写,学生丰富课程辅助材料。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学院方面。一是可适度增加课时量;或者见习期间,若有可能,避免将考试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全部停课。二是教学计划中,将高等数学、会计学,设置成前期课程,而不是并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