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石阡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2022-11-21瞿丽雯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石阡木偶戏木偶

瞿丽雯

一、石阡木偶戏概况

石阡县历史文化悠久,始于秦28年,汉属夜郎国,牂牁郡地,1950年石阡县人民政府成立,1970年划归铜仁地区下辖县至今。石阡县位于湘西丘陵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日照充足,气候温和。石阡县辖3街6镇10乡,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有汉、仡佬、侗等13个民族,常住人口30.65万,GDP总产值79.0587亿元。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开放的民风孕育出了特有的石阡木偶戏文化。

石阡木偶戏隶属于杖头木偶戏,主要在石阡花桥、坪山、汤山等村寨流传[1]。石阡木偶戏可以溯源到汉魏时期的“刻木人像”的“傀儡”,其已成为宋元时杖头傀儡戏在贵州民间的唯一遗存。据史料记载,18世纪初,石阡木偶戏自湖南辰溪传入,现已有7代传人。解放前,石阡木偶戏以黔石阡为中心,辐射至湘、鄂、渝周边,并形成固有的演出线路[2]。20世纪50年代,石阡木偶文化进入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众多受戏迷喜爱的戏班子,如太平班、兴隆班、泰洪班等。

石阡木偶戏隶属于湘剧,唱腔“辰河腔”。基于剧目唱腔可将石阡木偶戏划分为“高腔”和“平弹”两部分。石阡木偶戏从木偶的衣甲、配冠、武器到演出舞台的搭建、道具都十分精致和讲究。木偶由头、身、手杖构成。头和手杖是木偶的关键,素有“杖头木偶”之说;木偶头颈长约15cm,面部刻绘生、旦、净、末、丑、猴、魔、鬼怪等造型,并配头面戏装[3]。头颈主棒搭一横木,呈十字架,套上宽大戏服构成木偶躯干。木偶双手连杖,通过手杖牵引使其活动自如,双手可呈空拳和立掌形态。

二、石阡木偶戏的文化价值

经过长期的发展,石阡木偶戏融合了湘黔特有的地域风情、民族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杖头木偶系在我国分布较广泛,但经过发展各地却各有特色,差异较大,石阡木偶系是古代杖头木偶戏在黔的遗存,对研究黔东文化渊源,文化发展与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石阡是一个多民族县,杖头木偶戏融合了民族特色,成为各民族文化沟通与交流的例证之一。石阡木偶戏经过历史的传承,表演融合了石阡特有的地方语言、民族造型和服饰文化、形态等特色,因此,石阡杖头木偶戏对黔东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偶戏传播的忠、孝、礼、义、仁等观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意义重大,特别是经过传承,石阡木偶戏被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保护石阡木偶戏的传承,对黔东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木偶戏是少数民族信仰和心理活动的呈现,蕴含丰富的宗教元素,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重要路径之一。

三、石阡木偶戏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观众不断流失。木偶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是为解决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存在的。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文化活动得到了丰富,人们找到了新的精神生活的寄托,对农耕时代遗留的木偶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大量的年轻人为了生活外出务工,使观众断层和不断流失。以上现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审美价值和精神追求。致使石阡木偶戏失去了滋养他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呈现出无人看表演的窘境。无人看表演的窘境反映出石阡木偶戏观众阵营的削弱。这种削弱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观众基数的减少,主要原因是随着贵州近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原有观众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农耕时代自娱自乐的慢节奏生活已被人们颠覆,琳琅满目的影视、游戏,丰富多彩的抖音、快手正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审美观念正在变迁,传统的木偶戏的美在这些人眼中已失去昔日的异彩,被冠于“落后”“老土”的认知。如果仅有传承而无观众,那么石阡木偶戏前景定让人堪忧。

(二)传承断层严重。艺术要发扬光大,传承是关键,如果后继无人,那么这门艺术很难经久不息地代代相传。石阡木偶戏的不景气还表现在传承的断层严重。石阡木偶戏的传承主要有师传、家传等模式,随着老一代木偶艺人的逝去,木偶艺术将陷入无人问津和被人遗忘的境地[4]。很多年轻人不愿“子承父业”,很多老艺人也收不到徒弟。据统计,目前还会表演石阡木偶戏的仅有付正华、饶世光、付正贵、付正文等几位耄耋艺人,这几位艺人中年龄最小的数饶世光老艺人,也有77岁,付正华老艺人已达90岁高龄。仅有少之又少的老艺人还在坚守木偶戏的传承,而青年一代的人大多都不会表演,也不感兴趣。这一现状折射出人们对木偶戏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木偶文化与青年价值追求,审美观念的相离,使他们对木偶文化失去了兴趣,而将注意力转向了现代流行文化,“无人表演”的尴尬造成了木偶文化后继无人,传承断层严重。

(三)艺术水准不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美的追求也要求越来越高。石阡木偶戏传承人的萎缩与缺失导致了艺术水准的下降。一方面木偶戏的表演要求比较高,需要一人多技和多能,表演时不仅要手脚并用使木偶呈现出各种惟妙惟肖动作,还要动口配词传情达意。当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些技艺,掌握木偶戏表演技术和精髓,锤炼艺术素养,提高演出质量。如木偶戏中的舞剑、开扇等武打技艺的表演没有几年的勤学苦练很难做到行云流水。另一方面,传统木偶戏取材来自于一些神话小说、民间故事和历史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而且还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致使原有血液流失。因此,石阡木偶戏陷入表演内容陈旧,不符合观众的胃口,表演质量不高,与观众期许甚远的窘境。

(四)保护治理错位。为了保护石阡木偶戏,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做出了努力。2014年杨秀忠《石阡木偶戏》专著出版,该书对石阡木偶戏的溯源、剧目、唱腔等内容作了介绍。2017年石阡木偶戏进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付正华、饶世光老艺人也获非遗传承人殊荣。2018年石阡花桥小学将木偶戏引入校园。2019年石阡木偶戏获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虽然当地政府等做了诸多努力,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当地政府强调“政府主导”原则,而弱化了其“引导”和“服务”功能,造成角色错位,在石阡木偶戏保护过程中政府并不是传承主体和本身,其起不了主导作用;二是为了发展产业经济,部分官员将石阡木偶戏产业化和商业化,寄希望非遗传承来促进旅游业的增长,即呈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声音,使木偶戏非遗停留在申报与开发层面,而没有深入保护与传承;三是石阡木偶戏进入学校的是“形”,而非“魂”,缺失认知主体;四是在“政府主导”思想引导下,部分官员以“局内人”自居,而使文化传承人失去了传承自觉性。

四、木偶戏的多元传承路径

(一)推陈出新,吸纳更多观众。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观众,失去观众,再好的艺术也会枯竭。要想吸引观众和获得观众的认可,就要研究观众的需求,做到投其所需,对其胃口。对于石阡木偶戏来说,应研究当下人们的艺术和审美追求,在传承木偶戏精髓的同时推陈出新。对于传统剧本的创新,可以将当下一些流行的话题与内容有机融入传统剧本中,做到融古通今,不仅传递忠、孝、礼、义、仁的中华传统美德,还弘扬当下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让木偶戏艺术与时代的音符同频共振,让历史与现实相融,引起观众的共鸣。针对儿童比较喜欢动画片的特点,可创编一些适合儿童兴趣的动画木偶戏,也可将动画元素融入到木偶戏中,使动画与木偶戏巧妙相融,培育儿童观众。针对年轻人喜爱游戏的特点,可以将木偶戏融入游戏中,也可以基于游戏主题推出木偶戏。通过推陈出新,使传统的木偶戏与时代接轨,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木偶戏的精彩与魅力才能被大众认可,才能使民族文化长久相传。

(二)多措并举,培育传承人。木偶戏艺人是传承木偶戏的“生力军”,也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只要有人愿意接棒,木偶戏就不会消亡。石阡木偶戏传承断层的主要原因除了青年一代思想认识错位外主要因素是从事木偶演出看不到收入与生活保障,针对木偶戏传承严重断层的困境,地方政府应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一是保护好老一辈传承艺人,二是挖掘新一代继承艺人,使新艺人顺利从老艺人手中接过接力棒。主要做法包括:提高艺人社会地位与待遇,如划拨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艺人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的研究与配置。给老一辈艺人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社会待遇,使新一代艺人看到希望与前途,看到奋斗的榜样,使之有奋斗目标和动力。可以将艺人纳入编制,购买保险,统筹计薪,并为艺人制订演出、贡献、考核等激励机制,使木偶艺人生活有保障、演出有舞台、工作有动力,全身心投入到木偶艺术工作中。除此之外,国家还可以在职业学校开设特定的专业,民间艺人、社会、学校来共同培养艺术人才,营造良好的艺术传承氛围。在传承载体上也需要丰富,传统的木偶艺术传承为师带徒的口头传授,科研人员要加大民族艺术的研究力度,打造师带徒、著作、教材、互联网等多种传授方式,丰富传授手段。

(三)加强练习,提高艺术水准。艺术的魅力在于高超的艺术水准,然而高超的艺术水准并非一蹴而就,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仅凭三招两式糊弄观众,最终只会走向无人问津的绝境。要想获得高超的演技,一是青年艺人要有勤学苦练的毅力,因此,在青年艺人培养对象选择上就要把好关;二是政府要为新艺人练习提供平台与保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制度上给予完善、在管理上给予规范,使新艺人学习有平台、练习有机会、评价有依据。通过在学校打基础、在戏班强化实践练习、并辅之相应的考核与等级评价,社会观众评判,形成良好的艺人培养环境,打造出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高水准的石阡木偶艺术接班人。

(四)与时俱进,丰富保护手段。石阡木偶戏的保护意义在于传承和发扬光大。石阡木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地方政府、传承艺人、学校、学者和观众等层面。在木偶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各层面要找准位置,明确职责,做好份内工作。国家、地方政府要做好引领与指导,从政策、资金、制度、平台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传承艺人要树立信心,改变观念,把石阡木偶文化精髓与时代融合,挖掘出符合时代审美的新艺术;同时,还要选好青年接班人,做好交接棒,要主动与学者沟通交流,做好石阡木偶著作等文献的整理与收藏;学校可以结合国家需要开设特定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学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要做好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等保护工作,还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弘扬木偶戏文化;观众要主动接纳传统艺术文化,吸纳忠、孝、礼、义、仁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家国情怀。

五、结语

石阡木偶戏是国家非遗文化传承,具有地方经济、语言、服饰、风俗民情等研究价值。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石阡木偶呈现出没有人看、没有人教、没有人学、传承断层的困境。为了保护石阡木偶艺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政府、文化传承人等力量要提高站位、强化认识、找准位置、履行职责,通过吸纳新观众、保护传承人、增强艺术水准等手段使石阡木偶戏文化走得更久、更远、更好。

猜你喜欢

石阡木偶戏木偶
传统戏剧——木偶戏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木偶戏
矢志拔穷根 教育润春华
——石阡县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纪实
小木偶找智慧
木偶的眼泪(一)
石阡温泉自然的馈赠
石阡精萃 绿野仙境
木偶复活记!
爱心是人生最靓丽的风景“心无尘·爱无界”关注石阡灾后重建慈善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