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能力提升的行为地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2022-11-21塔娜
塔 娜
(1.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41; 2.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3.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分析应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41)
一、引言
“行为地理学”(Behavioral Geography)以行为主义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为基础,以时空中的行为为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微观视角、行为过程、主客观结合、时空间整合和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1][2]是以描述和解释地理环境与人类行为互动关系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3][4][5]行为地理学不仅为地理学的微观行为分析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而且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社会治理的诸多领域提供微观过程视角的实践支撑。[6][7]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空间和理解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行为地理学的教学在欧美诸多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泛地开展。[8][9][10][11]然而,由于师资不足和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中国开设行为地理学课程的大学很少,仅有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相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难以适应当前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2021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了行为地理专业委员会,为行为地理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行为地理学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当前行为地理学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困难。第一,行为地理学理论基础具有跨学科与多理论共存的特点,[12]理论理解的难度较大,学生普遍缺少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二,行为地理学强调微观个体分析,[13]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应用与学习效果;第三,行为地理学研究内容具有多领域应用与时代性特点,[14]需要与学术前沿紧密结合。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行为地理学教学的展开,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理解至关重要。目前对于行为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究尚不充分。
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15][16][17][18]通过第一年的课程学习了解学术前沿、掌握研究方法、构建研究基础,是实现从本科到硕士阶段的过渡转变、开始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19][20]近年来,相关领域专业已经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提出较多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法,如 “小组讨论”教学、[21]“翻转课堂”、[22][23]“任务驱动”教学、[24]“成果导向”教学等。[25]这些教学方法旨在提升教学水平,增进师生互动,为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行为地理学的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融合。《行为地理与研究设计》是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及相关地理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程,本文以该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对行为地理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设计和“三段进阶”的教学方法重构进行浅析,以期适应高校行为地理学课程教学的特点与人文地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二、面向能力提升的行为地理教学设计
1.“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行为地理学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科研能力为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内涵和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了解行为地理学研究与应用前沿,能够运用行为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践问题。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建立起“理论—方法—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分别回答如何理解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内涵、如何采集数据与开展分析、如何开展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三个问题(见图1)。理论部分包括了行为主义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流动性地理学等主要的行为地理学理论;方法部分分为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两大部分,其中数据采集方法包括个体活动日志调查、陈述性偏好调查和数据采集新技术,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涉及基于GIS的时空路径分析、时空密度分析和活动空间分析等;应用部分以“立足地理、关注行为、面向社会”为主题,包括时空行为特征、时空行为机制、时空行为效应三个方面的行为地理学研究主题。通过将理论、方法与应用相结合,培养综合与辩证思维、夯实知识与技术基础、理解理论创新与学术前沿,最终实现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2.“三段进阶”教学模式探索
在“三位一体”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每阶段教学内容的性质建立了“听讲—参与—主导”的三阶段教学方法(见表1),师生共同构建并完善行为地理学知识体系,协作完成行为地理学的学习。第一节课由教师通过各种案例带领学生进入行为地理学的世界,学生通过课堂体验形成对行为地理学的最初印象。在理论部分,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对从1960年代开始至今的主要行为地理学理论观点进行教学,通过10个学时左右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行为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代表性学者和主要理论,理解行为地理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后面的方法和前沿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则通过对教师的讲解进行提问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在方法部分,利用10个左右学时对行为地理学主要的时空行为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将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师生配合掌握行为地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应用部分,通过文献导读与研究设计报告,开展行为地理学前沿问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学生在课前进行文献阅读与研究报告设计,在课上报告学习成果并组织讨论,研讨范围覆盖了行为地理学的核心主题和热门议题,利用14个左右学时带领学生寻找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兴趣和应用方向。通过“三段进阶”,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主导,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1 “三段进阶”的行为地理学教学模式
三、面向能力提升的教学实践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总体设计,逐步实现行为地理课程教学的四方面结合,推进行为地理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1.理论体系与现实背景的结合
经过60多年的发展,行为地理学通过与心理学、社会学、交通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广泛结合,在其自身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跨学科特征的理论体系。[26][27]基于此,理论部分教学沿着每个分支理论领军学者的学术生涯发展,讲解不同理论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学科根源,结合日常生活经历讲解理论内涵与外延特征,联系中国城市情景来讲解行为地理学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与最新发展。例如,在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教学中,首先通过描述其代表人物R.Golledge在1960年代对计量革命的反思中,从地理学实证主义传统转向关注空间认知与主观决策的行为主义,开创了行为主义地理学,并随着地理学的社会转向与西方国家的城市社会转型,在1980年代之后转向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主客观结合的强调,解释行为主义地理学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之后结合居民购物决策,从产生行为动机,到调用认知地图进行空间选择,再到克服障碍形成行为决策的过程,讲解行为地理学的主要概念和理论观点;最后,联系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社会空间问题,提出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2.方法体系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立足微观个体与行为导向,行为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体系,但如何在方法教学中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是一直以来的难点和重点。为提高学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方法部分的教学强调实践性,一方面在课堂讲解中大量使用日常生活和已有研究案例讲解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带领学生运用方法开展实际分析。将每节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教师介绍研究中遇到的数据与方法挑战,之后介绍行为地理学为应对这一挑战发展出了怎样的具体方法,并带领学生对该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对方法进行练习。例如,在时空路径的分析中,首先讲解时空行为特征分析遇到的整体性挑战,引出时空路径这一概念在解决时空行为模式可视化和分析中的作用,之后向学生提供基于GIS的时空路径操作指南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自己前一天的时空路径进行刻画(见图2)。
3.内容体系与学科前沿的结合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前沿性,从早期的空间认知和选择决策逐渐扩充其外延,已经呈现出面向动态人地关系、面向个体生活质量、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前沿发展方向。[28]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行为地理学的内容体系和学科前沿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因此,在内容体系部分,以“立足地理、关注行为、面向社会”为主题,兼顾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性,按照时空行为特征、时空行为机制、时空行为效应三个方面,提供10个左右的主题文献,包括这一方向的经典和最新论文,让每个学生选择其中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文献导读、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每一位学生进行1学时左右的文献讨论,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主导模式。通过研讨讨论让学生理解行为地理学相关的学者在做什么研究、如何分析问题以及如何实践应用,从经典理论过渡到了前沿热点。
4.科学研究与教学评价的结合
行为地理学既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地理学的其他领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29][30]同时,如何对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和最终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价,也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课堂参与—文献导读—研究设计报告”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将教学评价融入专题研讨、实践操作、文献学习、调查报告等不同环节。通过研究设计报告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讨论行为地理学的方法对他们的研究有什么促进作用或者应用取向,在增进学生对行为地理学认识的同时,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行为地理学的教学中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和“三段进阶”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实践力,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内容中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和指向学科前沿的科研文献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行为地理学的框架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操作实践、课堂报告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行为地理学的研究体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深化学习效果、提升科研能力、增进师生互动,为行为地理学与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