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低碳生活路径研究-基于“双碳”政策背景
2022-11-21董治治赖可歆
董治治,赖可歆
(1.宁海县市政园林管理中心,浙江 宁海 315600;2.上海绿然环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0030)
目前,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大,全球变暖的危机越来越紧迫,群众对于碳排放量也愈加重视。关于“低碳排放”这一目标的提出,早在2003年已有国家将其写入自己的能源白皮书中,因此,低碳排放早已在众多国家达成共识。在低碳排放要求之上,我国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我国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量达到顶峰,随后控制住碳的排放量,将碳排放量控制在稳步下降的趋势中;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最终能够实现“零排放”。这是我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我国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是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大国应承担起来的责任[1]。
1 乡村低碳生活的背景
从全世界看,农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贡献高达13.5%,农业正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重要的来源之一。农业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大多来源于农田施用的化肥。由于这些化肥多数为含有氮、磷、钾元素的肥料,而其中的氮肥会排放一氧化二氮。此外,鸡、鸭、牛、羊等家禽或畜类的粪便也会排放出甲烷等气体。这两种气体对于温室作用的仅低于二氧化碳,名列第二和第三,对全球变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2]。农田虽然会产生一定的温室气体,但是农田中的植物也会吸收部分温室气体并抑制部分温室气体的排放。众所周知,地球共有三大生态系统,分别为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陆地生态系统。陆地上也有许多的生态系统,农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虽然不同的农田土地类型、种类以及灌溉方式、施用的肥料等都会对农田截取碳元素造成影响,但是综合来看,农田截取碳元素的能力在温室效应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
2 乡村低碳生活的现状
我国在关注气候变化后更加关注低碳生活,因此大力推广了新能源产业并倡导节能减排,至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但大多数政策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低碳生活,忽视了乡村低碳生活做的贡献。农村具有城市远远不及的新能源种类与储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乡村人口逐渐流向城市,且由于乡村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因此地广人稀。乡村人口仅占我国总人口的1/2左右,事实上的常住农村的人口甚至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但乡村的面积却达到了3/5,不足2/5的人口生活在我国大部分的土地上,为新能源设施的建设和能源的收集、储存于运输提供了条件[4]。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阳能与风能。通常需要铺设大面积的太阳能板,才能够保证收集到的太阳能供给正常的使用。城市的建筑物密度决定了大面积铺设太阳能电池板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在太阳能能源收集的过程中对遮挡物要求也高,城市中的建筑物通常会挡住相当一部分太阳光,导致太阳能的收集效率低[5]。而对于乡村来说,多数建筑不超过五层,且大部分面积为整齐、平坦的农田,几乎不会有遮挡物。因此,现状决定了新能源收集与储存的设施主要集中在乡村的必要性。
当前,由于农村城市化不久,新兴的设施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引入乡村生活中。乡村可以借助新技术,在“双碳”政策的引导与低碳生活的倡导下,取得长足的进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步伐、逐渐减少因施用化肥等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减少排放,达到低碳生活的目的。
3 乡村低碳生活目标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推行低碳生活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基础设施落后。乡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异通常就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差异上,即使许多乡村已经重视起基建,但大多数仅仅是仿城镇化、城市化,忽视地域特点,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国家发改委就乡村地区的基建问题提出过一系列的政策,同时推广“新基建”的概念,新基建包括但不仅限于寻常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信息的基础建设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6]。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大多数乡村地区只能够采用先前的农业生产手段与方法,与我国“双碳”政策背道而驰。
3.2 乡村人才的流失
乡村人才的流失是众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想要乡村生活向低碳进行转变,就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宣传推广、治理与教学。但是大多数乡村人才选择了逃离乡村,向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由于经济条件差等客观条件限制,乡村不能像城市一样通过经济、政策等手段吸引人才。乡村的低碳生活终究是要靠人才去实现的,而如果缺少带领乡村生活向低碳生活转变的人才,乡村低碳生活的进程将会被进一步延缓,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利的[7]。
3.3 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
部分沿海发达城市附近的乡村,因为距离发达城市较近,从而可以比较早且比较快速地受城市的带动,也能够更快相应国家发改委地号召,对乡村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地建设,并大力引进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基础设备。但许多落后城市与地区的乡村来说,不仅距离最新的技术较远,乡村自身的财政状况也不允许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革。
而此类地区经济水平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于我国制订的有着明确年限的“双碳”目标来说,显然是不理想的。由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各地的乡村中不够统一,也就会造成在完成碳排放目标时,各地水平不一的情况,这对于我国进一步控制碳排放量无疑又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3.4 对于新兴技术的认可度差距较大
在部分落后的地区,即使调用了国家财政对其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成效仍然不够显著,原因在于大多数比较落后的地区中,基本都是老人小孩留守在乡村,大多数壮年的劳动力去外地务工,而他们本该承担着为乡村带来新思想的责任,如今却因为人员的缺失而造成这一部分功能的缺失。而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如果不进行耐心而详细地引导,大多数人对于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等概念无法吸收与理解。这将会导致进行农村低碳生产、生活指导的时候遇到较大的阻力,从而影响我国碳排放目标的实现[8]。
4 对于乡村低碳生活路径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基础设施与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
需要在政策上对乡村低碳生活进行支持,让有关部门联合起来,在能源、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能够被执行的政策,来指导乡村的低碳生活,让大多数人能够感受到政策的一步步落实。
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依靠自身条件无法跟上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因此,这些乡村地区低碳生活的实现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扶持。我国在实现碳排放目标过程当中,不仅要关注完成目标显著的地区,更要关注完成目标困难的地区。由于我国地方宽广、幅员辽阔,因此,仅有少数地区降低碳排放的成果是不足的,只有将广大乡村地区考虑在内,落实乡村低碳生产生活的要求,才能够进一步为我国“双碳”的目标做出贡献,助力该目标的早日实现[9]。
通过政策加大人才的引导,在经济上吸引人才的流入,在政策方面让人才愿意投身于乡村低碳生活的建设中来,形成人才体系,提供足够丰富的后备人才力量,应对当前推进乡村低碳生活中遇到的瓶颈、解决没有人才带领的难题。
4.2 加强法律与市场的协调作用
新型生活方式的推进通常都会面对巨大的阻力,因此,需要通过法律与市场的作用,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来推进乡村低碳生活的进一步落实。
要完善相关法律,对于碳排放目标的实现制订相应的考核目标,以此来督促当地政府与群众紧紧跟随政策的要求,完成相关的目标。做到权责清晰、目标明确,让乡村低碳生活是一项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市场去调节并引导民众的生活方式。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碳排放的交易,这是市场指引下的产物,激励乡村地区大力推进低碳生活,从而向其它碳排放指标不够的地区出售碳排放量。让乡村群众得到经济利益的时候,群众自然会愿意向低碳生活的方式去努力[10]。
但是市场不能缺少法律的监管,尤其是在碳排放这样一个新兴市场中,更需要法律为这个市场提供市场的准则与行为准绳,让市场里的买方与卖方都有法可依,最终达到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的共同目的。
5 结语
乡村的碳排放量仍然有着巨大的下降潜力,同时乡村中也有着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与碳截取能力,因此,国家和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乡村低碳生活方面的支持,通过法律等手段促进乡村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进,并引进相关人才进行治理。通过以上方式,从而推动乡村低碳生活,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