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 内容为王:《脱口秀大会》的突围路径
2022-11-21徐天雨
徐天雨
我国最早的脱口秀节目可以追溯到1992 年上海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此后,朱军的《艺术人生》、李咏的《咏乐汇》等,都是以脱口秀形式出现的。2021 年,腾讯网综《脱口秀大会》脱颖而出,该节目如何从第一季的普普通通,到第四季的爆红出圈?
一、从《吐槽大会》到《脱口秀大会》
脱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 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20 世纪,随着广播的产生以及人们对公共集会的热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广播这一新媒介进行讨论,这也催化了脱口秀的诞生。不同的是,那时的脱口秀大多是一言堂,即一位专家向听众发表观点,而没有听众的参与。从1933 年开始,许多新的脱口秀形式出现,听众也有机会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脱口秀的话题也放在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上。从20 世纪80 年代起,脱口秀成为一大时尚,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总量
《脱口秀大会》与另一档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都是由笑果文化制作,李诞为总策划。《吐槽大会》的看点在于邀请明星聚集到一起,相互调侃对方的八卦糗事。
在最早一季,《吐槽大会》直戳吐槽对象的痛点。尽管请来的明星嘉宾相互之间都是熟人朋友,开得起玩笑,也愿意开玩笑。然而作为公众人物,公开被大家拿糗事作为谈资,无论对颜面,还是人设,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为了节目效果,制作方可能在吐槽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玩笑形式爆料吐槽对象的敏感话题,吐槽对象在节目录制中难掩尴尬与不悦,甚至连观众在弹幕中都评价“这也太尴尬了吧?”
随着有关部门的审查趋于严格,对节目中一些踩线越界的内容进行了管控,再加上节目参与主体的退出,《吐槽大会》吐槽力度逐渐变弱。嘉宾没有知名度,没有槽点,不会讲段子;节目没有看点,观众没有兴奋点,整个节目越发拉垮。就此,《吐槽大会》的核心看点“明星”与“糗事”已经无法继续,节目必须转型。
节目团队开始转变思路,不能以明星为主体,那就以素人为主体。彼时,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地方脱口秀演出团体在艰难地挣扎生存,以低价进行线下演出,在小范围内获得很好的口碑和关注,但影响力有限。脱口秀演员的知名度和身价,亦非常有限。
节目组开始从民间艺人里挖掘好苗子,通过培训锻造把他们送上了电视节目的舞台。特别是从《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开始,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脱口秀表演爱好者在节目中聚集,他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比如车间女工赵晓卉,健身房教练洛克,网络公司程序员呼兰、庞博,每天挤地铁找工作的何广智,居住在北京出租屋的上班族邱瑞,等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普通”。普通的职业,普通的长相,普通的气质,甚至还有很多人的普通话都不标准,说话还带着乡音。在观众眼里,这些人不是明星,他们就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和自己一样,早出晚归,有些甚至还在温饱线挣扎打拼,这些脱口秀演员和观众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语境,有着差不多的人生体验和酸甜苦辣。正是这些普通,加在一起,赢得了观众广泛的认可与共鸣。
被称为“地铁段子王”的何广智聊起地铁生活,略带“自豪”地提到自己住的是地铁房,出站口有一个公益广告牌,上面写着“严禁捕捉野生动物,违者追究法律责任”。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让现实的骨感和理想的丰满激烈碰撞,带来了出奇的喜剧效果。全场观众爆笑不止,一度让他中断表演。他的段子里并没有运用什么喜剧手法,亦无任何夸张表演,为何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其实是观众对于内容的共鸣和共情,他看似不经意的段子,就是一线大都市很多人每天都在经历和面对的生活。
理工男邱瑞住在北京的群租房里,他用专业数学知识来形容自己住的居所,“0 厅12 室,全屋没有直角,却都是锐角,想要知道房间的面积,你得连一条辅助线”“连接无线鼠标时特别注意,否则一不小心连到隔壁邻居电脑上了”。他以这种幽默的方式调侃现状,激发自己奋斗的目标,“将来还住这儿,买下来,变回3 室2 厅”,引来现场笑声和掌声不断。邱瑞的段子里,有对社会弊端的思考和抨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努力奋斗的信仰,在搞笑中,充满正能量。
受伤后的健身房教练洛克这样形容他的人到中年,“不太敢去外面上厕所了,因为都是蹲坑,蹲久了,想站起来,得大吼一声”。这种小细节的桥段,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虽然并无太多精神引领,但说到人心坎去的段子,亦可给观众带来触动。
这些脱口秀表演者与同样作为语言类表演者的相声演员相比,要技巧没技巧,要台风没台风,说学逗唱一窍不通,可凭着与观众零距离的内容,让观众真正发自内心地由衷一笑。
二、《脱口秀大会》的突围路径
(一)整合线上,不弃线下
对于任何一类艺术形式而言,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曲高和寡,沉浸于自己的审美快感中,而得不到人民的认可,生命力是无法长久的。
《脱口秀大会》的制作团队认识到这一点。总策划李诞在采访中表示,这个节目是有着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自信的来源,更多源于线下演出的成功。随着节目的走红,笑果文化团队的线下演出频次也越来越多,票价水涨船高。这代表着人民对于这一艺术形式的认可与喜爱。与此同时,该公司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对于艺人的要求,依然是扎根生活,走出舒适区。
开放麦,是脱口秀的一种形式。与正式演出不同,它给很多新人甚至爱好者提供一个练习和打磨段子的场地。
被评为“出道即巅峰”的理工科研究生徐志胜,他关于自己红绿色盲和长相优劣势的段子,也在线下经过了多次的打磨修改,才搬到了舞台,取得炸燃的效果。
脱口秀“逻辑鬼才”呼兰,转型专职脱口秀演员后,依然会时不时出现在开放麦的现场,与观众和新人互动,聊聊心得,谈谈感想,寻找创作的素材。
“地铁段子王”何广智,一夜成名后,依然选择住在之前的老旧小区,每天出门坐地铁或者骑电动车。在与超市大妈、小区大爷的攀谈聊天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把创作的段子讲给他们听,坚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艺人,坚持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他关于理财、理发的段子,也成了舞台上的经典。
(二)赛为体,秀为相,人为用
为了保持节目的贴近性,主创团队坚持走访全国各地的脱口秀舞台,发现、发掘新人。为了激发编剧演员的创作和主动性,无论有资历的老人,还是刚刚出道的新人,在比赛环节里都没有任何的优待可言,而且投票表决的权力,基本给予现场观众和网络观众。老人输给新人,新人成为爆梗王,淘汰选手被复活的现象屡屡出现。这样的一场场比赛秀,在给观众带来无限期待的同时,也给每一位参加比赛的选手带来了巨大压力,一切凭实力说话,凭段子说话。这样一个优良的竞争赛制,可以鞭策编创人员激流勇进,不断创新,打造了一场又一场让人赏心悦目的比赛盛宴。
艺术作品能够吸引人鼓舞人感动人,皆是因为塑造了人物,脱口秀也不例外。观众对于选手的认可,源自对选手的生活和态度的认可,是对于选手人设的认可。
有一位上海本土女演员,经常在段子中爆几句英文,动辄聊起她留学的经历,或者秀一秀上海人民的生活。看似调侃的言语中充满掩饰不住的优越感和地域优势,引起了很多观众的不满,很早就在投票中淘汰了她。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这样与群众产生隔阂的表演内容,无法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样的艺人,也无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