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结构优化看广播社教专题创新
2022-11-21严浩
严 浩
随着时代的进步,媒体融合不断深入,社教专题节目也渐渐地一改传统模式,或轻装上阵,或可感可亲,传播效力显著提升。从2019 年开始,《小星星》栏目陆续策划推出了《我们的2019• 童声唱响中国》《永远的“中国儿童号”》《星星火炬心向党》等多部社教专题节目,先后入选相关奖项,其中《永远的“中国儿童号”》还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总结节目创新经验,叙事结构的优化首当其冲。因为社教专题多以故事导入,如何避免累赘叙事、反复叙事、炒饭叙事是编者常常思考的话题,根据不同选题,量身确定故事单元类型是一条务实高效的创新之路。
一、“品”字形铺陈,故事单元统分结合,体验感强
(一)有组合特性的关联选题适合“品”形结构
“品”字,从文字结构就不难看出其既有统,又有分,两者浑然一体的风格。近年来,不少电影、电视、纪录片等都愿意尝试这样的结构,一来在有限的版面中可以有效增加故事体量,二是碎片拆条式很好地间隔了作品的节奏,此外这种呈现或更贴近年轻受众的接受习惯。本结构适合有统一主题,该主题下故事单元较多,有统一呈现方式的专题。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 周年,《小星星》制作了一档专题《我们的2019•童声唱响中国》。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宏大主题下,江苏少年儿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故事很多,该如何更好地集纳展示呢?2019 年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0 周年,南京金陵小学少先队员们与新一代《七子之歌》传唱人同唱一首歌的活动给了节目创编的灵感。那么,能不能选取包括《七子之歌》在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且耳熟能详的歌曲,通过现场海采、故事讲述、访谈评论等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多空间地铺陈展示并且回忆孩子们的2019 年呢?对此,“品”字形结构比较合适。
(二)矩阵效应让节目可亲可感
“品”字架构的初步确立,就有了这期特别节目的策划小样,专题力求不仅再次唱响经典歌曲,更要挖掘和弘扬这些歌曲背后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其中内容覆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江苏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祖国建设的重大新闻事件:有反映抗美援朝时期由姜堰实验小学少先队员们倡议、全国少先队员捐献购买飞机的《永远的“中国儿童号”》;有1979 年常州市觅渡桥小学的少先队员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率先向全国少先队员发出“我们爱科学”倡议的故事;有澳门回归祖国20 周年之际,苏澳青少年同唱《七子之歌》的感人瞬间;更有雨花英烈后人和南京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英雄中队的故事。上述每一个故事都由一首歌曲串联,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 周年等为主题,江苏少年儿童不同时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故事为主线,童声来唱响为创意。这样自然清新的方式和独特的叙事结构让人眼前一亮,“品”字形传播矩阵带来了极大的传播效果。
二、“回”字形呈现,单元内外呼应,力量感强
(一)有多支特性的关联选题适合“回”形结构
“回”字,简单地说就是故事套故事的风格。叙事单元叠加带来了累积效应,不过 “回”形是故事累积,与前述的“品”形不太一致,“品”形的故事基本是平行的,“回”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有“多支”特性的关联选题适合“回”形结构,“多支”特性就是选题纵横感强、条线枝蔓多。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小星星》在2020 年策划推出了专题节目《永远的“中国儿童号”》。该节目围绕当时影响全国的倡议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活动这一历史事件,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通过对当事人、见证者的深度采访,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讲述故事。如何全景展现万众一心的民族力量,引导广大青少年受众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编导进行了深入思考。
姜堰实验小学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都浸润在“儿童号”飞机感人的故事之中,而“捐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已成为同学、老师、家长义不容辞的使命职责。前期采访中,学校五年级陈同学和爷爷一起演绎的情景剧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能不能在整个节目中以小朋友们乐于接受的小品剧的方式来串联整档节目,以期更显生动、更有新意?于是“故事里的故事”就这样恰如其分地嵌入整档节目之中。
(二)呼应效应让节目充满力量
“故事中的故事”,除了上述的好处之外,还可以使得节目前后有呼应有关照。回到这期节目,硝烟远去、精神永存,在“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倡议”发出70 周年之际,一场围绕如何永葆“儿童号”捐机精神的讨论在姜堰实验小学北街校区各个班级的班会课上陆续展开。和同学们天天见面的“儿童号”从哪里来?又将飞向何方?“中国儿童号”精神密码在哪儿?新时期儿童少年又该如何传承?随着师生们讨论的不断深入,“儿童号”的故事也一次次地被回忆,穿越时空,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回”形方式的运用,最担心的就是陷入其中,绕不出来,或者反复叙述,让受众接受得含混复杂,因此“及时出圈”是非常必要的。
三、“串”字形叙述,单元一脉相承,行进感强
(一)有行进特性的长篇选题适合“串”形结构
“串”字,不难理解,就是以时间轴总起,极具行进感的单元结构。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可以通过单元的组接,做到在历史深度的基础上,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自然而然地夯实报道的深度,提升报道的品质。当然这种行进感具体也可细分为:历史绵延、场域转换、平台融合三个具体的展现路径。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由《小星星》在2021 年推出《星星火炬心向党》,以“红领巾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为主线,从劳动童子军、共产主义儿童团、抗日儿童团、少年先锋队、中国少年儿童队,一直讲到中国少年先锋队,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丰富。通过“串”字形结构可以极好地让受众了解脉络,明了历程。当然,在“串”字形的主干下,也应该将知识性和启发性、纪实性和新闻性很好地结合,来进行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融合互动让节目充满生机
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更加青睐于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内容轻松活泼的新闻产品。媒体融合与“行进感”的交融体验让节目充满生机。这里所提及的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同时也是指线上与线下的全面打通,通过各种创新因素来助力“串”字形的“行进”体验。创新因素包括:设立大小主持、评论员,开通互动专区,将广播可视。
值得注意的是,“串”字方式的运用,最担心的就是冗长,因此巧妙地设计一个个的“间隔”,也是必要的。“间隔”可以是大小主持、评论员的主持点评,也可以是一个个“小片花”。为了客观地展现历史的原样,节目组深入采访,并在融合传播报道中,积极挖掘素材,采取“小片花”的方式呈现资料文献、图片、录音和当事人采访等内容。
作为开办较早的少儿广播节目,如何以社教专题为抓手,努力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永恒的业务命题,根据不同的故事类型选择合适的架构对于社教专题节目有不少帮助,但也不是唯一的路径,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实际研究,目的都是为了让此类节目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