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赋能下新国潮节目的路径选择

2022-11-21孔令顺

视听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国国潮卫视

孔令顺 张 宁

从2021 年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节目,到2022 年央视春晚播出的《只此青绿》和《忆江南》、河南卫视与B 站联合打造的《舞千年》等等,近两年来,这些科技与文化互相碰撞而生的节目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掀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一轮风潮。《百度2021 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显示,国潮在过去十年中关注度上涨528%,并指出“新国潮”作为一种流行风尚,已经迈入到了3.0 时代,展现出民族文化与科技力量等方面的自信。科技赋能下的新国潮节目在场景的呈现、时空的打造、虚拟形象的塑造以及用户体验感等方面全面升级,拓展了节目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一、新国潮热的时尚传播

“国潮最初是中国厂商提出的品牌营销概念,是指代表一种新兴消费趋势的特定潮流品牌,后来又特指具有中国时尚特色的文化潮流。”[1]国潮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时尚潮流,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食品、服饰、美妆等品牌都加入了中国元素,贴上了“国潮”的标签。而“国潮”进入综艺节目之后,逐渐成为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国潮”时尚也被进一步传播推广。目前对于国潮节目,“业界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相对文化类节目,国潮节目更注重挖掘以中国文化元素为内核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效果,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和继往开来”[2]。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全息扫描、8K、裸眼3D等前沿技术的相继出现,为文艺创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区别于之前的国潮节目,新国潮节目的“新”更多体现在以多元融合的思路,运用更多高新技术,打开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流量密码。得益于技术的加持,新国潮节目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地呈现于节目之上,5G+AR 技术的使用让观众感受到《唐宫夜宴》的“虚实结合”,高清的拍摄技术让观众看到了《洛神水赋》的水下灵动,环幕投屏、AR(增强现实)、实时跟踪等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典籍里的中国》,科技犹如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密钥,使得本来有距离感的传统文化变得日益亲近,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科技的赋能打开了新国潮节目的想象空间,开启了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新赛道。

2022 年3 月28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确定120 档节目作为2022 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其中《国韵有新潮》《“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带有中国元素、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上榜,由此可见各大卫视和网络视听平台对文化国潮内容的强势布局。其实早在《唐宫夜宴》《只此青绿》出圈之前,《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就受到了观众颇多好评。此类文化综艺节目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娱乐,“它满足了受众内心深层对于真善美的需求和对于严肃崇高的渴望”[3],同时也掀起了传统文化的热潮。可见,“新国潮”热浪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是文化自觉的必然。

“无传播,不时尚。时尚从萌芽、发展、高潮直至消退,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传播的力量。”[4]而与互联网同步成长且有着强烈共鸣的“Z 世代”年轻人,相较于父辈,其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凭借着自身对时尚传播的敏感度,成为新国潮爆发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所迸发出的时尚感契合了“Z 世代”年轻人的节目审美需求,新国潮节目自然成为了他们的时尚追求,在Z 世代的热情拥护中遍地开花。

二、科技赋能的国潮新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原创+ 文化+ 科技”一直是广电总局倡导的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方向。科技延展了传统文化的表达空间,让“国潮”节目不断出新,在众多节目类型中脱颖而出,打通了自己的新赛道。各大卫视和网络视听平台在新国潮节目上都有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元素的注入,高新技术的加持,推动着节目的高质量发展,赋能节目视听体验不断升级,让科技赋能下的新国潮节目焕彩出圈。

(一)多元化场景:拓展视觉层次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介入,让新国潮节目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实现了场景多元化的可能。环幕投屏、AR、VR、高清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丰富了节目的场景内容,在拓展影像空间视觉层次的同时让观众享受极致的视听体验。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设立多个舞台、多个场景,让古老的历史形象跨越时空,再现于观众眼前,并采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现代高新科技技术,用技术还原中国古代历史场景,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汇,拓展了影像空间的视觉层次,也让观众领略了中国绵延不绝的文化风采。在河南卫视的“中国传统节日”系列节目中,节目组灵活运用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潮化”的包装在各个节目上都有所体现,技术与场景创新融合,备受广大受众的赞赏。其“七夕奇妙游”的中国舞《龙门金刚》在科技的赋能下呈现出新样态,节目除了对石窟的实景拍摄外还运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即基于现实环境将虚拟与现实叠加,以现实世界为中心,将虚拟数字世界的物品叠加在影像上。舞台与石窟实景的结合,将龙门石窟壮丽辉煌的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舞蹈的最后部分采用了三维建模、染色等多种数字技术,让舞者们纷纷化身为龙门石窟上的那抹金色,现代科技感在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秋奇妙游”中,技术与场景融合带来的奇妙视觉体验还在继续,例如武术舞蹈节目《少林·功夫》,运用了XR(扩展现实)技术。“XR 技术将壁画的二维视觉纵深效果还原为三维虚拟空间的长纵深效果,画面空间的变化让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好地融为一体”[5],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少林·功夫》将舞者进入壁画世界的精彩场景完美呈现,让少林寺观音殿壁画活了起来,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中国功夫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而在2022年河南卫视最新推出的“端午奇妙游”中,舞蹈节目《飞龙在天》一出场便成为了晚会的一大亮点,引发网友们的热议和称赞,技术支持下节目中的场景转换,从波澜壮阔的海底到漫天飞舞的黄沙,给人以视觉震撼。不管是《龙门金刚》《少林·功夫》,还是《飞龙在天》,都不难看出,河南卫视已掌握了以“科技”解锁“新国潮”的破圈之道。

“看春晚”作为中国人的春节仪式性活动,其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各大卫视的春晚都在通往“新国潮”的路径上丰富晚会节目的内容。为了使晚会更加年轻化,晚会在内容创作上引入高新视听技术,传统文化与科技元素的融合,让晚会节目更具青春气息,在场景的呈现上也带给观众新鲜奇妙的视觉体验。2022 年央视春晚,具有浓浓国风的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古韵,运用XR、CG 和动画制造等现代技术,打开国宝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卷轴,展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2022 年北京卫视春晚的节目《山河无恙在我胸》唱出了对抗疫英雄的敬意,节目播出后,引来众多网友对舞台视频的点赞和转发。节目中以取材于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画游千里江山》数字艺术影像作为舞台背景,“以动态数字长卷与三维模型为素材,用磅礴大气的数字化千里江山描绘出沉浸式东方美学意境”[6]。AR 技术的使用在视觉上延展了舞台空间,将壮美山河呈现于观众眼前,科技与文化的双向驱动,赋予画卷新生,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东方意蕴。技术的组合使用在场景呈现上给人以新奇和震撼的视觉审美体验,被创新演绎的传统文化在多元化的场景中迸发出“新国潮”的魅力。

(二)沉浸式体验:虚与实的结合

科技赋能下的“国潮新变”除了表现在场景的多元化外,还体现在给受众带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赋能国潮节目出新,AR、VR、MR、XR 以及数字化、全息影像、三维建模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在节目的影像呈现上实现了虚实结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

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运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阐释,节目融合了传统文物、浓厚历史以及唯美歌舞,5G+AR 技术的使用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跨时空结合,拓宽节目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跟随着“复活”的文物穿越时空,沉浸在古老的中华历史文明之中。2022 年的央视春晚同样将“沉浸感”贯穿于晚会之中,AR、XR、全息扫描等技术的使用让晚会“虚实结合”的效果完美呈现。如火爆出圈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运用了全息扫描、XR等媒介技术,让国宝级名画《千里江山图》焕发生机,呈现出立体影像。科技与文物的完美融合,让观众置身于名画之中。而由B 站与河南卫视联合打造的文化舞蹈剧情节目《舞千年》,播出后就被网友在线催更。节目融合了实景拍摄与现代科技,将高新技术、专业舞蹈、影视剧情等相结合,令观众沉浸式欣赏中国舞的同时也自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以“解锁考古密码,探寻中华文明”为主旨,融合了考古专家解读、舞台体验、舞蹈大秀等内容,让观众通过节目体验沉浸式考古。节目在通往“新国潮”的赛道上也实现了跨圈层传播。《中国考古大会》运用XR 技术将副舞台打造成立体的“探秘空间”,让考古推广团成员穿越到空间当中进行考古探险。XR 技术“创新地采用 LED 屏或投影幕作为背景,使拍摄整体更具有临场感”[7]。这种新兴技术使嘉宾可以走上舞台,屏幕上的边缘由XR扩展为一个更大的虚拟舞台。拓展的虚拟舞台使用实时渲染,进行画面填充,创造出一个完全沉浸式的环境。XR 拓展舞台允许摄像机和嘉宾自由移动,嘉宾可以看到真实的内容并与之交互。《中国考古大会》“充分运用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AI+VR 裸眼3D 演播室技术,针对每个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多维融合立体舞台”[8],观众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一般,同考古团成员一起探秘遗址,获得对历史的深度体验感。

科技赋能下的新国潮节目,在打破时空界限中实现虚实结合,触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立体呈现的开关,让观众在沉浸之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沉浸式体验,满足了受众日益高涨的深度娱乐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格。

(三)趣味性想象:跨次元的互动

近年来一直被广泛讨论的热词“元宇宙”,其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 1992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元宇宙的概念自诞生以来就与视听领域紧密耦合”[9],许多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致力于呈现对元宇宙概念的演绎,“虚拟人物的活动是目前业内能够看到的最接近元宇宙社会的表现形式之一”[10]。虚拟形象逐渐进入观众视野,满足了观众对跨次元互动的趣味想象,同时也让节目尽显科技的魅力。河南卫视一直致力于在“国潮”的赛道上创新发展,借助科技的力量,“节日奇妙游”系列推出了“唐小妹”的虚拟形象,其形象的塑造背后是将动捕的科技技术与漫画相结合。“唐小妹”的出现,打破了次元壁,观众在其带领下穿越古今,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河南卫视还携手QQ 炫舞系列共同创作了国风舞蹈节目《花舞星妙夜》,由《只此青绿》的舞蹈演员孟庆旸和QQ 炫舞虚拟代言人星瞳共同演绎,用灵动曼妙的舞姿展现牡丹的绽放之美,二者的跨圈合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2022 年北京卫视春晚的跨次元国风节目《星河入梦》,由数字虚拟人物苏小妹与青年歌手刘宇同台演绎。“苏小妹”的创意原型来自民间传说中苏轼的妹妹。传说里的苏小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这样具有文化符号价值的虚拟形象出现,是人们运用科技实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那份美好憧憬。节目中手持佩剑的苏小妹与手持折扇的刘宇上演了一场“剑扇合舞”的精彩表演,这是科技与国风的完美结合,《星河入梦》实现了科技与国潮在跨次元层面的想象。此外,2022 年央视春晚的创意舞蹈《金面》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舞蹈创作灵感来源于三星堆文明,通过CG 设计制作和光学动作捕捉技术,让三星堆铜像“复活”。AI 多模态动捕系统的运用不仅还原了舞者灵动的舞蹈动作,还使虚拟形象更加生动。在技术的支持下,虚拟形象与舞者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双人舞表演。

由江苏卫视推出的虚拟形象竞演节目《2060》于2021 年10 月22 日开播。该节目邀请三位明星嘉宾担任引航员,每期邀请两位嘉宾担任见证官,且现场还有专业评审进行点评和技术解读,为观众普及虚拟形象的概念。近年来,国产动漫产业蓬勃发展,大众的国潮热情高涨,节目便以此为背景,将传统文化与前沿技术相结合,通过“虚拟选手”们的舞台竞演,带领观众走进“元宇宙”,在二次元的世界中感受中国潮流。节目中出现的虚拟形象“无限少女”身着旗袍,颇具中国特色,手里的毛笔取材于《神笔马良》,不难看出其形象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而装饰在腿部的机械骨骼装甲则体现了科技感。科技元素与文化元素的巧妙结合,展现了科技赋能下的“新国潮”表达。

高新技术的出现无疑成为新国潮节目创新发展的推动力。“双循环”时代,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宝藏等待着被发掘赋予新的生命力。要真正把握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定少不了科技的助力。“科技”与“国潮”的双向奔赴,开辟了“新国潮”节目的崭新赛道。

三、科技赋能的一体两面

元宇宙时代下,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了新国潮节目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不断促进节目全面升级。新国潮节目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感知和体验,但在这股“新国潮”热的背后,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科技助力创新之余还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让科技正向发展,应做到科技创新,伦理先行,合理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遵循科技使用的行为准则,助力新国潮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融合与共生:科技与文化平衡

新国潮节目呈现出科技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的景象。若要继续提高新国潮节目的质量,创作主体还需要协调好科技与文化在新国潮节目中的平衡,应尽力避免“强文化性、弱科技性”或“强科技性、弱文化性”的不平衡现象出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或文化内涵不足的文艺节目都很难持久走进观众的内心。在当下新国潮节目的创作中,需警惕对科技的过度依赖,警惕因工具理性而忽略文化内涵的呈现。“随着技术的发展,业界开始出现了一种对科技的依赖,过分强调AR、VR 等技术性因素对节目沉浸感的营造作用”[11],过度使用高新技术对真实场景的模拟与呈现、对虚拟时空的建构,容易让人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使人们失去时空概念,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认知。为了展现技术而忽略文化内涵的呈现,这种盲目“炫技”也会影响文化的真实性。滥用技术堆砌起来的节目效果,无法让观众真正沉浸其中,也无法使观众获得真正的精神满足。当然,“强文化性、弱科技性”的不平衡现象也是不可取的,一味枯燥地表现传统文化,忽略科技的创新作用,则会让传统文化失去该有的活力和魅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应该要有科技助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共生,才是新国潮节目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使命与担当:电视的文化责任

新国潮节目作为当下颇具热度的节目类型,相较于考虑节目如何破圈,如何获得高收视率,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借助科技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科技形象应该助力文化类节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化责任。

作为推动文艺节目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国潮节目在科技的赋能下实现了在场景、空间、虚拟形象等方面的升级,科技让节目的各种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并通过视听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随着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的出圈和《梦华录》《清平乐》等电视剧的热播,宋韵文化迅速升温,甚至带动新一季《奔跑吧》结合宋韵文化设计游戏项目,呈现“风雅处处是平常”的文化景观,从而提升了渐显疲态的节目品格。《梦华录》中永安楼的“花月宴”,引入“唐宫夜宴”歌舞和“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故事,实现了文博、综艺与电视剧的良性互动,为新国潮推波助澜。毋庸置疑,新国潮节目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更多高新技术的出现,技术将会更加融合到节目的内容创作当中,开发出节目的新生态。因此,科技应承担起创新传统文化的责任,助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彩出圈,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激发更多人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推动新国潮节目的对外传播,增强节目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一个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大国形象。这是运用科技创新的责任命题,也是节目创作者该有的智慧和担当。

四、结语

科技的赋能打开了新国潮节目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新潮化”的想象,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2021 年9 月,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 等技术,创新节目形态,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与科技进一步融合创新指明方向。新国潮节目若要持续向好发展,而不只是成为一时的潮流风尚,则需要在“科技”和“文化”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动态平衡二者的关系,既要注重文化的“根”,又要重视科技的“新”;既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不断学习前沿技术的使用,警惕唯技术至上或刻板传播文化的极端行为,巧妙融合科技与文化,激发节目内容生产的活力,打造出有新意、有深度、有质量的节目,提升新国潮节目的巧实力。

注释:

[1]王一涵.新国潮与中国动画系列电影的宇宙IP[J].中国报业,2021(24):68-69.

[2]刘松林.“新国潮”席卷节目创作新赛道![EB/OL]. (2022-06-03).https://xueqiu.com/5868117133/221716241.

[3]孔令顺,张佳阳.文化电视:深度娱乐的转向与救赎[J].中国电视,2018(6):90-93.

[4]孔令顺.时尚传播:身份的体认与学科的拓展[J].现代传播,2016(12):72-76.

[5]孟雪.观念创新与技术赋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与传播研究[J].当代电视,2022(1):79-83.

[6]顾亚奇,李笑颖.科技和创意驱动下的文化记忆图景[J].新闻战线,2022(4):65-69.

[7]侯佳.虚拟制作中的AR、MR 与XR[J].现代电视技术,2021(7):87.

[8]吕岩梅.文化自信正在激活中国电视文艺的原创力[J].现代视听,2022(2):26-28.

[9]薛静宜.元宇宙在广电行业的探索与应用[J].广播电视网络,2021(10):107.

[10]聂书江,杲泓淼.元宇宙场景下的国际传播新路径前瞻[J].对外传播,2022(4):23-27.

[11]李昂.图像学视域下传播沉浸感的提升——以电视舞蹈节目为例[J].中国电视,2022(5):46-53.

猜你喜欢

新国国潮卫视
全方位破解“国潮”的流行密码
新国潮的“面子”与“里子”
Flying Forward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Turning the Tide
贫困县两任公安局长先后落马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惊艳到世界的国潮之光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保险“新国十条”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