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22-11-21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西关小学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西关小学 张 蕾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手段,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一、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起始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存在着“学科偏见”。不少人认为,阅读能力就是语文、英语学科的事,与数学学科关系不大。其实,各学科的阅读一直都存在。以数学学科为例,从对主题图、图表、文字、数字的理解到较为深奥的概念解读、解题思路的引导,每一项都离不开阅读。各种教材的编排、题目的设置以及“数学社会化”发展进程等都对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深度、准确度、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高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旦形成,就会逐步定型,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和自动化行为。
(二)对“数学阅读能力”的理解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过,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于数学语言的多样性,数学阅读也就有着明显的学科特征。数学阅读能力至少包括了对文本的理解,对符号的感知,对公式、图形、图表的认读等多方面,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最终拓展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发展思维水平、提升应用能力。笔者认为,数学阅读能力的形成从表面上看是读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口、手、脑有机结合且协调统一的过程,是学生以阅读数学素材为方式,分析、理解、推理数学信息,从而内化数学知识并进行二次加工的过程。
(三)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数学阅读的实践现状不容乐观。在小学阶段,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于是,习惯于先自己进行数学文本阅读,再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这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没有建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意识。有的教师虽然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意识,但是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短、要求不明确、方法欠引导。答题时,学生中经常有“凭经验”作答或者由于添字、漏字、没有抓住关键词导致理解错误的现象。学生没有数学阅读能力,其数学思考便会成为空谈,数学学习能力就偏弱,更不能得到持续发展。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施
小学数学阅读的素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数学教材中的插图、术语、符号、公式、习题、“你知道吗”、单元小结等;另一类是补充阅读材料,如多媒体资料、数学课外书等。教师必须紧紧把握数学语言简洁、抽象的学科特征,开展好数学阅读,坚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基础阅读,发展数学能力
所谓基础阅读,就是指立足数学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数学语言,促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深度卷入和持续参与,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养成良好品格的过程,是数学交流能力、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数学阅读主阵地”的思想。
1.问题驱动
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认识厘米”的备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对课本上的插图有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笔者没有简单地将例题一带而过,而是在导入环节设计了“猜毛线长度”的活动。学生仁者见仁,有的学生在猜想,有的学生提议“用尺子量一量就知道了”。这时,笔者又提出“古代没有尺子,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呢”这一问题。这个问题驱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打开课本,认真观察插图中的情境,学习“庹”和“拃”的手势。这时,笔者将这两个汉字板书在黑板上,先介绍读音,又简单分析了汉字的结构,然后组织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了书桌的宽和黑板的长。问题与阅读的结合,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测量历史的悠久,而且通过汉字的结构记住了这两个古老的长度测量单位。
2.方法引导
数学阅读的过程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一是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提倡采用“圈画法”。学习数数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等符号,每数一个数就做一个标记;学习了各类单位名称后,我们可以边阅读边用画出单位名称,这样便于观察单位是否统一;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给数学信息编上序号,这样更容易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是数学阅读素材往往有大量的“留白”,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用眼看,还要动手算、动脑想。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边读边画图、边读边演算,这样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逐步将数学阅读走向深入,从而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三是要鼓励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时,学生遇到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对于例题中提出的问题,可以在书上进行简要的阐述。数学阅读方法的引导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提炼数学信息,从而进行数学建模,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是数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阅读分享
阅读分享是学生对数学阅读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将不同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其他表达形式,推广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读后分享是数学阅读中的点睛之笔。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分享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一、二年级学生正在经历从图画素材向文字素材阅读的过渡。这个阶段,要把文字理解作为重点。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阅读内容,体会阅读之趣。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用“通过阅读……,我知道或读懂了……,我想到了……”等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分享读后的感受和思考,产生共鸣,也相互启迪。
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文字阅读方面逐渐没有了障碍。教师要把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这一阶段数学阅读的重点。除了获取知识以外,学生要开始思考数学的表达方式。在教学“沏茶问题”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主题图,对各种活动之间的先后顺序有了自己的见解。分享时,有的学生用文字表达每件事完成的先后顺序,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还有的学生自制学具进行表达。学生的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是一种独特的数学理解,都是其数学阅读能力的一次提升。
4.读写结合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阅读效果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三年级开始,开展读写结合活动,如摘抄数学的名言、记录数学概念、整理数学单元知识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提炼了数学阅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进行了记忆的强化和理解的深入。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定期进行展评。同样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思考。读写结合,让数学思考得以及时记录,使学生逐渐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得有新的收获。
(二)拓展阅读,促进学科融合
课标提出,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人教版数学教材以“你知道吗”为拓展阅读的主要载体,为学生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时,我们还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数学拓展阅读。
例如,“年、月、日”一课,教材中有两处“你知道吗”:第一处是介绍“二十四节气歌”,第二处是介绍“闰年为什么是366天”。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笔者布置了两项拓展阅读作业: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内容,并在年历上找出对应的日期;了解每个月英文单词的来历。要求每个人选择其中一项作业完成即可。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家积极行动,查阅资料。第二天的数学课上,学生进行了精彩的阅读分享,为大家带来了丰富而有趣的知识。在随后的自制年历活动中,不少学生就把二十四节气和每个月的英文单词设计在年历中。
在“比的意义”一课中,主题图和例题一均以联合国旗帜和五星红旗的长宽比为问题情境。经过计算,这两面旗帜的长宽比都是3 : 2。每面旗帜的长宽比都相同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猜想。于是,我们全班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了现场网络搜索。原来,世界各国的国旗不仅形状不同,而且长宽比也不相同,常见的比例有3:2、5:3、2:1等。在我们国家,国旗的长宽尺寸一共有五种,但是每一种的长宽比都是3:2。通过对网络资料的阅读,笔者和学生都增长了知识。
通过开展拓展阅读,我们了解到更丰富的数学历史,促进了学科的融合,使严谨的数学变得更加温情,同时,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生数学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三)共读课程,唤醒阅读潜能
我们可以定期为学生推荐数学方面的书籍,这符合“五项管理”的相关要求。学校可以开设数学阅读课,成立数学阅读社团,以课程的形式,持续开展数学阅读,这也是数学教材阅读的有效补充。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学期开学初,各班为学生推荐一本数学课外书,同年级各班之间定期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学校将每周四最后一节课设为数学阅读课,集中开展数学共读活动。共读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读目录,使学生对全书有一个整体印象。接着,教师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出示阅读要求。随后,师生进行独立共读。最后,学生进行阅读收获的分享和阅读方法的介绍,教师进行小结。
与数学教材阅读不同,这是一种有故事情境的阅读。比如,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以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共读了课外书《数学童话》中“萌萌开超市”这个故事。学生与书中主人公——小兔子萌萌一起,探寻着数学的奥秘。分类的知识被生动的儿童语言、有趣的故事情节轻松化解。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都被愉快、浓厚的数学阅读氛围所感染。教师适时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更有方向。阅读结束后,学生还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了表演。教师及时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小结,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评价。师生都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精神和数学阅读魅力。
数学阅读从教材到读物、从课内到课外的全程联动,帮助学生学会找关键词和分析数学信息,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克服了对教师的依赖。开展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见证了学生成长的足迹。学生阅读的速度明显得到提高,探究的热情持续高涨。数学阅读,扮靓美好童年,引领精彩生活,使学生收获终身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