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西全省舆图”谱系及绘制简述
2022-11-21陈松
陈 松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传统舆图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政区舆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研究多关注全国总图(图集)①参见成一农汇编:《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对分省舆图的研究相对较少。
就广西舆图而言,现有的研究侧重于反映特殊时段、重点区域和重要事件的单幅舆图或单行本图录。如,白鸿叶《国家图书馆藏清末广西舆图概述》[1]、蒙美声《从〈广西舆地全图〉看清后期地图在广西的地位》[2]、林哲《由一张历史地图所见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间形态》[3]关注的是清末广西舆图。较早的研究则集中于静江府城图,成果有陈智超《李曾伯与静江城的修筑》[4]、马崇鑫《试论桂林宋代摩崖石刻〈静江府城池图〉在地图史上的意义》[5]、苏洪济等《〈静江府城图〉与宋代桂林城》[6]、汪前进《〈静江府城图〉的成图时间、作者及地图要素》[7]、孙果清《静江府城池图》[8]、张益桂《南宋〈静江府城池图〉简述》[9]等。华林甫《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地图考释》[10]、周长山《中法陆路勘界与〈广西中越全界之图〉》[11]关注舆图所反映的特殊事件。韩昭庆等《康熙〈皇舆全览图〉与〈乾隆十三排图〉中广西地区测绘内容的比较研究》[12]将研究重点投射到舆图中水系、聚落等地理要素的分析。现有研究还远远不能展现广西舆图的全貌,更没有从舆图的谱系来探讨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的承袭与变化。本文以四库系列古籍和明清时期广西地方志收录的一系列“广西全省舆图”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谱系传承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舆图的绘制方法作一简要概述。
一、明清时期“广西全省舆图”的谱系
明清时期广西辖域范围大体稳定,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和《四库禁毁书丛刊》以及明清时期广西地方志中搜集的“广西全省舆图”,是留存至今在明清时期曾经流通过的图籍的主要部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图面内容的相似程度,大致可以将明清时期的“广西全省舆图”分为四个主要的类型(谱系)。
(一)《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谱系
明人罗洪先《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采用计里画方绘制,图中绘有方格网,标注“每方百里”,着重突出流经广西、构成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右江、左江、柳江、黔江、浔江、漓江等。采用不同符号表示军政治所,如府用“□”、州用“◇”、县用“○”、驿用“△”、所用“◆”、堡用“▲”表示。以细曲线描绘辖区界限,用文字标识交界地方。
从图面轮廓、主要地物形态的绘制来看,与《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相似的地图有: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大明舆地图》“广西舆图”、《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广西舆地图”、《图书编》“广西诸名山图”、《修攘通考》“广西舆图”、《修攘通考》“广西地理之图”、《武备地利》“广西省图”、《登坛必究》“广西方舆图”、《三才图会》“广西舆图”、《方舆胜略》“广西舆图”、《广舆记》“广西省图”、《武备志》“广西方舆图”、《地图综要》“广西分里图”、《皇明职方地图》“广西地图”、《阅史津逮》“广西舆图”、《汇辑舆图备考》“广西省图”、《程赋统会》“广西省图”和《戍笈谈兵》“广西图”共17幅地图。
(二)《皇舆考》“广西图”谱系
明人张天复撰《皇舆考》中的“广西图”用形象画法绘制,绘连绵山势表示山脉走向,绘左江、右江、柳江、漓江等主要河流,在南部思陵州附近绘有一内凹海域,填饰水波纹。图面四方边缘标注四至八到:“东北抵湖广界”“东抵湖广界”“东南抵广东界”“南抵广东界”“西南抵安南界”“西抵云南界”“西北抵贵州界”“北抵湖广界”。图中未绘辖区界线。府、州及长官司以椭圆圈内填注名称表示。总体而言,地理要素的绘制较为粗略,河流走势、海域的表现、地名定位等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类似于示意图的性质。
与《皇舆考》“广西图”类似的地图有:《皇明制书》“广西地理之图”、《图书编》“广西图”、《登坛必究》“广西图”、《武备志》“广西形势图”、《舆地图考》“广西舆图”、《广舆图叙》“广西舆图”,以及《武备志略》“广西形势图”,共7幅图。各图表现山脉的绘法差别较大,《皇舆考》“广西图”、《登坛必究》“广西图”通过绵延之势表现山势走向,其他图中山体呈现散点式分布,或高峻、或平缓;南部海域的内凹形貌出入较大,或为平滑的半圆形,或为倒“V”形。
就所绘内容来看,《皇舆考》“广西图”系地图以表现广西境内的大体形势为主,称之为“广西形势图”更为合适。
(三)《皇舆考》“广西郡县图”谱系
《皇舆考》中还有一幅表现广西全境的地图,即“广西郡县图”,重点表现广西府、州、县级行政区划。与同书收录的“广西图”不同,“广西郡县图”圈画出了广西辖境范围及内辖府、州地域,自东向西标注交界地方,北部为永州界、宝庆界、黎平界、都匀界、新添界、程番府界、曲靖界,南部是肇庆界、廉州界、海、安西界、海、广南界。南部地区边界有两处标注“海”,而《皇舆考》“广西图”只标绘了思陵州东面的一处海域。各级地方政区均用竖形椭圆内填注地名表示。
与其类似的地图包括:《广皇舆考》“广西图”、《图书编》“广西郡县图”、《登坛必究》“广西郡县图”、《武备志》“广西郡邑图”、《舆地图考》“广西郡县图”、《全边略记》“广西图”、《地图综要》“广西分界图”共7幅地图。其中,《广皇舆考》“广西图”与《皇舆考》“广西郡县图”差异较大,一是只标绘府、州级别属地,未标注县级政区;二是南部接壤地界虽标注了地名,但绘制时却全部图饰海水波纹。《武备志》“广西郡县图”中行政地名用竖体方框标识;《舆地图考》“广西郡县图”中县级政区采用小圆圈旁注名称表示;《全边略记》“广西图”中府级名称形制较大,用双重线圈注,且桂林府标绘双重方框;《地图综要》“广西分界图”采用不同符号区分府、州、县,方框填注府、州,菱形框填注县,在图面的四边还标注接界省级政区名称。
显然,《皇舆考》“广西郡县图”谱系地图重点突出广西辖区及所辖府、州、县级政区,但是这些政区并不像今天的地图一样进行精准绘制,而是仍以示意为主。
(四)《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谱系
清廷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起,在西方测绘技术的支持下,采用天文测量与三角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实地大测绘,历时十年,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绘制完成带有经纬坐标的《皇舆全览图》。《康熙内府皇舆全览图跋》称:“……为图二百三十,首列山海舆地全图;次盛京,为图四;次热河;次宁古塔;次鸭绿江;次乌苏里江;次河套南北二图;次乌喇,共为图七;直隶为图十;次福建,为图十一;次湖广,为图廿一;次河南,为图十二;次广西,为图十一;次云南,为图廿四;次贵州,为图十三;次陕西,为图廿一;次甘肃,为图四;次四川,为图十九……”[13]82其中“广西全图”由法国传教士汤尚贤、葡萄牙传教士麦大成等负责测绘,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九月二十五日将“广西全图”递交至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13]62-63
《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在准确性和科学性上远超之前所绘地图,也成为此后广西舆图绘制的蓝本,出现了一批仿绘或改绘的地图,主要包括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系地图、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诸江图”系地图①雍正《广西通志》绘有“广西省全图”和“广西省诸江图”,两图绘制的广西辖区轮廓一致,但绘制的重点不一,尤其是河流绘制的差异明显。,以及《圜天图说》及续编“广西全图”系地图。
1.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系地图
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在仿绘《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一是去掉了经纬网。《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所绘经纬坐标网及经纬度标注在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上荡然无存。
二是在自然地物的表现上,重点标识广西境内河流,不但图绘主干河流,对河流支流及源头均一一绘制;对山脉的表现较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及东部与广东交界处。
三是政区地名使用的符号有所变动:府、州、县用“回”形符号标识,土州用“□”表示,土司用小圆圈标识。村、墟、驿、铺等聚落则略而不绘。
四是所绘边界略有不同。虽然同样采用虚线表示边界,但在与贵州交界处未标“生苗界”,因为这一地区已根据雍正时期对贵州、广西边界政区的调整进行了改绘:一处为广西西隆州古障地方与贵州普安州捧鲊地方的归属调整。雍正五年(1727)议定划红水江为界,江以南属广西,江以北属贵州。[14]另一处为雍正十年清廷批准鄂尔泰的奏请,将荔波县改隶贵州都匀府管辖。[15]
五是四至八到及里程的注记非常详细:“东至梧州府怀集县凤冈堡,接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界一千二百六十里”,“东南至直隶鬱林州博白县三江堡,接广东高州府石城县界一千一百八十里”,“南至南宁府永淳县界那扶村,接广东廉州府灵山县界二千零四十五里”,“西南至太平府凭祥土州镇南关,接安南国界二千三百一十里”,“西至镇安府小镇安马公村,接云南广南府土富州界一千五百五十里”,“西北至庆远府那地土州加赖村,接贵州南笼府永丰州界一千零三十六里”,“北至柳州府怀远县梅寨,接贵州黎平府永从县界九百二十里”,“东北至全州上厂,接湖广永州府东安县二百四十五里”。在图名下方还注有“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里”。
与其同类的地图有:《钦定授时通考》“广西全省图”、《钦定大清一统志》“广西全图”、《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广西全图”、《嘉庆重修一统志》“广西全图”、《钦定大清会典》“广西全图”,以及《心简斋集录》“广西全图”等。
2.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诸江图”系地图
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诸江图”只标绘广西境内的主干江流,自南而北标绘有交趾江、龙江(源出交趾)、牂牁江、清水河、红水、龙江(源出贵州都匀)、融江、湘江、漓江、府江①这些河流的名称采用在河流源头注记时所用之名,而各条河流在汇入其他河流后名称有所变化,也体现在图上。,并用文字详细注记各江源头、流经地段、与其他河流的汇入地以及入海地点。府、州、县治所城镇采用小圆圈符号旁注名称标绘。同样以虚线勾勒广西地域范围,并用文字注明交界地方。
可归入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诸江图”系地图的还有:《历代地理志韵今释》“广西全图”、嘉庆《广西通志》“广西图”、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广西省全图”。
3.《圜天图说》及续编“广西全图”系地图
清人李明彻撰《圜天图说》及续编中的“广西全图”比较完整地沿袭了《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的绘法,尤其是沿用经纬度网格标绘,以及对于“生苗界”的注记,在图面绘满山体符号。
与之相似的地图有: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图》“广西省全图”,以及《广西舆地图》中的“广西全省经纬度图”和“广西全省总图”。
(五)广西方志中的其他广西全省舆图
著录于广西方志、表现广西全境的地图还有嘉靖《广西通志》“广西地理总图”、万历《广西通志》“广西省总图”、《殿粤要纂》“九府总图”和康熙《广西通志》“广西省总图”。
康熙《广西通志》“广西省总图”沿袭了万历《广西通志》“广西省总图”的画法,在绘制风格、内容上保持一致,山脉、河流、府州治所及关、镇的位置完全相同,差异只在于府城的画法,万历《广西通志》的府城绘有城垛,而康熙《广西通志》的府城则绘为“回”字形。
嘉靖《广西通志》“广西地理总图”重点表现府、州、县治所,府、州城池以俯瞰视角绘制,标绘砖砌城墙,桂林府城形制最大。自然地物只标绘主要河流,很少标绘山脉。图面在四边标注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并标注四至八到及里程。《殿粤要纂》“九府总图”对广西境内水系的绘制比较详细,并表现辖境内的府、州、县,除了桂林府城标绘椭圆形城墙,其他治所均只标注文字。图面四边标注四至地方,较为简单。
二、明清时期“广西全省舆图”的绘制方法
从上述的梳理来看,明清时期“广西全省舆图”的绘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以传统形象画法绘制,并标注“四至八到”和距离,如《皇舆考》“广西图”谱系地图和嘉靖《广西通志》“广西地理总图”;二是以“计里画方”(方格网)的形式绘制,如《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谱系的地图;三是示意性质的地图,如《皇舆考》“广西郡县图”谱系地图;四是以西方测绘技术绘制或受到这一绘制技术影响的地图,如《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谱系地图。大体而言,明代的“广西全省舆图”以传统形象画法和方格网的形式绘制,清代“广西全省舆图”的绘制则更多受到近代西方测绘技术的影响。
(一)计里画方对明清“广西全省舆图”绘制的影响
“计里画方”作为一种绘图方法,绘图时先在纸上绘制好网格,然后将数据按照比例折算后绘入图中,从而控制地图的比例和方位,掌握各个地理要素摆放的位置。本文所列广西全省舆图中,以计里画方绘制的有:《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谱系图中的《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登坛必究》“广西方舆图”、《方舆胜略》“广西舆图”、《武备志》“广西方舆图”、《地图综要》“广西分里图”、《皇明职方地图》“广西地图”、《程赋统会》“广西省图”共7幅舆图;以及受近代西方测绘技术影响绘制的嘉庆《广西通志》“广西图”、《历代地理志韵今释》“广西全图”、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图》“广西省全图”,以及《广西舆地图》“广西全省总图”4幅舆图。
(二)西方测绘技术对“广西全省舆图”绘制的影响
目前可见《皇舆全览图》的版本有:最早的木刻印本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缺少西藏及蒙古西部;康熙五十八年(1719)铜版印刷版,全图共41幅,关内各省标注汉字,关外均标注满文;康熙六十年(1721)木版印刷,总图包括西藏及蒙古西部,分省图和地区图增加到32幅。又有康熙末年清内府从《皇舆全览图》中精心编制出来的分省分府政区图227幅,未标绘经纬度,注记均用汉字,只包含内地各省,无边疆部分,曾收入《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初年,雍正帝曾多次命造办处舆图房根据政区变化,绘制体例和范围不同的多种《雍正十排皇舆全图》,并将这些舆图赐给朝中大臣和各地的总督、巡抚。[16]
雍正时期各省的省志中收入了《皇舆全览图》中的分省图,并被后世志书援引使用。其中康熙《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经过改绘后收入雍正《广西通志》中,即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在此之前的广西舆图,均是采用传统绘法绘制,此后雍正《广西通志》、嘉庆《广西通志》、光绪《广西通志辑要》中的广西全图才参照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改绘。检阅《钦定授时通考》《钦定大清一统志》《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嘉庆重修一统志》《钦定大清会典》,可以发现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甘肃、陕西、云南、贵州等十八省全图,绝大部分是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各省全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摹绘、改绘而成。可见康熙《皇舆全览图》分省地图对后世地图的绘制产生了一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以《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为参照绘制的一系列舆图,由于时人对西方测绘技术和经纬度的认知极其有限,在后来的改绘中出现了较大的理解偏差。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纬度标注及经纬网的省略。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和“广西省诸江图”、《钦定授时通考》“广西全省图”、《钦定大清一统志》“广西全图”、《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广西全图”、《嘉庆重修一统志》“广西全图”、《钦定大清会典》“广西全图”、《心简斋集录》“广西全图”,以及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广西省全图”,均省略了经纬度标注,也无经纬网。
二是变经纬网为画方。嘉庆《广西通志》“广西图”、《历代地理志韵今释》“广西全图”、《钦定大清会典舆图》“广西省全图”、《广西舆地图》“广西全省总图”所绘网格不是经纬网,而是计里画方网,其中嘉庆《广西通志》“广西图”还标注“每方二百里”。这种将经纬网更张为画方网格的绘法,可以溯源至雍正时期对《皇舆全览图》的摹绘、改绘。雍正时期曾绘制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皇舆全览图》。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的记载,雍正初年内务府造办处官员先后绘制有多种尺幅大小不一、内容不断变化的疆域总图,一类与《雍正十排皇舆全图》类似,囊括直省和边疆各地的皇舆全图,尺幅宏大,雍正帝称之为“大图”;另一类是反映直省政区变化的十五省图,尺幅较小,被雍正帝称为“小图”。雍正五年到七年(1727—1729),内务府应雍正帝之命先后绘制过6次15省总图。[16]其中雍正六年(1728)绘制的《十五省舆图》,既采用了西方的经纬度测绘法,又运用了中国传统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故地图上出现了经纬线直角相交的正方形网格。[17]而此前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以及雍正五年绘制的《十五省舆图》,经纬线均呈斜角交叉。将经纬线改绘为直角交叉的棋盘式,使得所绘十五省图与《皇舆全览图》的原貌出现了一定的偏离。乾隆时期最先绘制的《内府舆图》是经纬线斜交,但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绘制的《内府一统舆图》中却将经纬线改成了直交,说明绘图者并未真正理解地图投影与经纬线的关系。李明喜认为,斜角交叉的经纬线方法对中国人来说不容易接受,故之后往往出现不带经纬线,或者回归以前计里画方式的经纬线直角交叉的现象。[18]《皇舆全览图》后续版本的绘图者似乎更愿意接受并采用画方的绘法,甚至清末《钦定大清会典图》还在沿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舆图·凡例》言:“其蒙古、西藏及边僻各省,或无新图,或有图而不堪据办者,谨按乾隆年间《钦定内府舆图》、道光年间《钦定大清一统志》诸书,纂绘底本,参以各书图,悉心考核,踵事加详,以期荟萃成编,归于一律。”[19]那么嘉庆《广西通志》“广西图”、《历代地理志韵今释》“广西全图”、《钦定大清会典舆图》“广西省全图”、《广西舆地图》“广西全省总图”采用画方绘法亦不足为奇。
清后期还出现了一批经纬网、画方网格并存的舆图,譬如道光十二年(1832)李兆洛参照董立方据《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图》改绘舆图编绘了《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融中西绘法于一体,兼绘经纬网及计里画方双重网格,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又补充计里画方,以纬度一度为二方,每方百里。这种绘法与李兆洛的认知有关,他认为经纬网是用来测天的,计里画方是用来测地的。[20]标绘经纬、画方双重网格的地图后来还有同治二年(1863)出版的胡林翼编、严树森补订《大清一统舆图》,同治三年(1864)编制的《皇朝之省府厅州县全图》,光绪年间杨守敬编的《历代舆地图》等。
尽管明后期利玛窦已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开始近代西方地理测绘知识的启蒙传授,清康雍乾时期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地理测绘,但是因为受众面窄,影响有限。在现代地理知识输入国内和广泛传播之前,中国人对于经纬网知之不多,相关知识既不全面,也不准确。《皇舆全览图》及分省图的后续摹绘、改绘中,要么将经纬网弃之不绘,要么改为画方,要么经纬网与画方网并举,说明清人对经纬网用于地图绘制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可以说,清中后期虽然出现了一批受康雍乾地图影响的舆图,但多为图形轮廓、内容方面的仿绘,从绘制方法和绘制技术角度来看,康雍乾测绘地图对后世地图的影响并不大,清代广西全省舆图的绘制即是如此。
三、结论
通过分析四库系列古籍和明清时期广西地方志中收录的一系列“广西全省舆图”,将其主要归为四个谱系,即《广舆图》初刻本“广西舆图”谱系、《皇舆考》“广西图”谱系、《皇舆考》“广西郡县图”谱系、《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谱系。根据图面细节又将《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谱系地图分为三个子系,即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全图”系地图、雍正《广西通志》“广西省诸江图”系地图、《圜天图说》及续编“广西全图”系地图。
通过梳理发现,明清时期“广西全省舆图”的绘制方法主要有四种形式:以传统形象画法绘制,标注四至八到及距离;以“计里画方”(方格网)的形式绘制;较为抽象的示意性地图;以西方测绘技术绘制或者受其影响的改绘。总体上看,明代“广西全省舆图”以传统形象画法和方格网的形式绘制,清代“广西全省舆图”的绘制较多受到近代西方测绘技术的影响。
从《广舆图》“广西舆图”谱系地图的绘制来看,沿袭“计里画方”的地图较少,大部分省略了画方网格,绘有网格的也存在变形,说明计里画方并非中国古代舆图绘制的优选之法,也非必不可少的绘图技法。《皇舆全览图》“广西全图”的后续改绘版本对代表西方测绘技术的经纬度并不重视,或弃或更,反映了时人对西方测绘技术和经纬度的认知有限。
前人的研究认为康雍乾时期的测绘地图深藏内府,流传不广[21],实际上康雍乾时期的测绘地图有着多种印本流传,特别是大量收入国家官方典籍及地方志书中得以流传开来,并影响其后的清代地图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