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键盘即兴演奏模块化教学初探

2022-11-21

黄梅戏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和弦模块化键盘

□ 北 鸥

键盘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高校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和缺陷,将“前沿动览+专题研讨+项目实训”的模块化教学理念引进《键盘即兴演奏》课程,将“知识、素质、能力”高度融合作为培养目标,确立教师与学生双向平行互动的教学结构,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又以新的教学经验和实绩促进、优化键盘即兴演奏模块化教学,丰富并拓展键盘音乐教学改革的理论与路径。

一、键盘即兴演奏课引入模块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即兴演奏是熔理论素养和熟练技艺为一炉的艺术表现形式。键盘即兴演奏这门课包含从即兴伴奏到即兴变奏、再到即兴演奏的渐进过程。传统键盘教学模式的短板在于,教师一味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填充,教与学缺乏平等互动而处于僵滞状态;课程紧紧围绕大纲转,缺乏针对不同施教对象的个性设计;受教对象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知识、能力与素质未能融为一体,未达至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大部分学生缺乏感知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演奏中缺少对独特个性的追求和想象力,不能自主性地去发挥求异性和创造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下音乐教育方式相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吸收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模块化教学法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强调教育的能动性、情境性、开放性,主张以现场教学凸现情境,增强感性刺激与知觉映射,加深对学习目标和练习项目的深刻理解,注重将“知、行、研”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体系中主动操练技能,同时在项目训练中增进对学科体系中逻辑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模块化教学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被我国职业教育中心引进和借鉴,在适合国情的教改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中南民族大学康翠萍教授借鉴模块化教学理论,构建了“三模块”课程模式,为改良旧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所谓“三模块”教学模式,即“前沿动览(Dynamic browing)+ 专题研讨(Discussion) + 项目实训(Practice)”,简称 DDP 模式。三个模块各含且修且练的教学内容,以“知、研、行”为各自核心,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需要按一定逻辑平行组合与纵向延伸,由知而研、由研促行,以行带知;或者由研导知,由知引行,由行入研,不拘一格,灵活变通。就音乐专业而言,键盘演奏的“三模块”教学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视奏能力、编配能力、合作能力、演奏能力、感悟能力以及想象力,而综合能力正是键盘即兴演奏的基石和前提。

前沿动览。此为“三模块”教学法之第一模块,核心是“知”,适合在音乐课程开始或讲授新课时动用。“前沿”模块包括音乐学科的思想新锐、逻辑体系的文化语境、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瞻等。学生通过动览式学习达到对音乐史和音乐学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有助于开启音乐专业之门。该模块设计可以从以下几部分内容入手:1.音乐发展史和世界音乐版图。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向导,通过宏观地了解音乐发展史、世界音乐版图以及音乐家的感人事迹,适当融入现代流行音乐或者其他类型音乐作品,架起学生情感与键盘演奏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窥见音乐发展的脉动和规律,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专业有一个概括的理解。2.音乐学科的逻辑体系。以梳理学科逻辑体系为主线,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体系的内在关联,真实感受各科间的交互影响与渗透。这种系统性和连续性,在高校表现为多门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比如乐理知识、视唱练习与演奏实践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3.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前瞻。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理论、音乐潮流和学术动态,有助于学生调整主攻方向,找到与社会应用相交接的契合点,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投入课程学习中。

专题研讨。此为“三模块”教学法之第二模块,核心是“研”,适合音乐课程渐进渐深后以研讨为主要方式,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学生围绕某个理论或实践的专题,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即兴演奏课中有一些共性的和声理论知识、钢琴弹奏技术、作品风格特点、即兴编配、演奏中的经验性问题等。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以分组讨论为方式,学生以主角身份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以延伸到课余的阅读与交流中,融入“翻转课堂”。事实上,即兴演奏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必须在与学生切磋、交流、纠错中完成。

项目实训。此为“三模块”教学法之第三模块,核心是“行”。“行”在键盘即兴演奏课中主要是“练”。此模块以项目为载体,以训练为手段,其项目实训以艺术素材作为主体内容,教学方法可灵活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分组式、互评式等,实训中有独奏表演、合奏、移调、正谱伴奏、即兴伴奏以及自弹自唱等多种方式;至于信息查阅、作品设计、作品编配以及作品成果的评价,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在小组切磋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自评与互评之环节,通过现场展示让学生作为旁观者重新审视自己;当学生进入演奏实训时,教师与其他学生在一旁观察、记录并酝酿评论要点。演奏者的自评是自我观照、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互评则如同在众多镜子中照自己,通过比较辨析出彼此的长短优劣。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与稍微后进的学生在探讨中形成互补互促之关系,教与学、学与学进入良性循环。最后,教师谈自己的观感,并现场作示范演奏,将项目实训带入课前设计的情境,预设的问题如同冰块不知不觉在自解与互解的春水中融化,“教学相长”在新的语境中开花结果。这是“三模块”教学模式的独特魅力。

二、实施“三模块”教学法之路径和环节

现代教育的特质在于对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强调。树立并激发受教者的主体意识,将理性思考和快乐带入课堂,使教育成为类似果园里的主动撷取和愉悦采摘,而不是铸模成器式、拔苗助长式,千人单面式。而差异性则强调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受教者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遗传基因所呈现出来的差异,理应受到教育工作者重视和尊重,并在施教过程中予以充分的考量和细化。在我看来,模块化教学恰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这些特质,对教学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教材形成的固化结构,重新作出良性调整与优化,从而形成活性互动与智性空间。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是模块化教学的主导因素,其教学思路和方法的转变决定了模块化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在我看来,教师实施模块化教学必须完成三个步骤:课程设计、课堂变构、课后集思。

所谓课程设计,即由传统备课转变为施教设计。传统教学大都围着教材转,备课就是吃透教材、大纲、重难点等,往往忽略教学对象及其需求;模块化教学的首要步骤是做好施教设计,必须摸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学科与专业、专业与课程、课程与知识、知识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关联点进行考察与设计,有的放矢,将因“材”施教与因“才”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受教个体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滋育与培植。

所谓课堂变构,即课堂教学由喂鱼式转变为打鱼式。传统课堂以教师为施教主体,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互动无形僵滞,一潭死水,因而被垢病为填鸭式或满堂灌并不奇怪。模块化教学的要义就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平等参与到与教师对话、辨析的过程中,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形象地说,教师与其一遍遍地“喂鱼”,不如让学生主动去“打鱼”,这样得来的知识与技能更有趣,也更牢固。

所谓课后集思,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除了个人反思外,善于收集和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体会和意见,这样才能不断修正和完善施教设计,不断针对性地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教学方法。说到底,键盘即兴演奏课是个体性很强的课程,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素养和技能都不相同,遇到的学业困难也不尽相同,甚至他们的个性特征都影响到即兴演奏。显然,百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个性极强的键盘即兴演奏教学。课后集思表明,课堂教学不是终结地,不是完成式,而是重新出发的启锚地,正在进行时。这体现了模块化教学的长处和魅力。

其次,学生作为受教主体更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关键。很显然,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模式,必须让位于以教为中心与以学为中心并重的“双核”模式。这意味着学生作为受教主体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改变单向的“被填充”状态,将导学、问学、研学作为学习途径和方法,使课前的动览式预习与课堂的研讨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对音乐知识的自主吸收,演奏技巧的自为内化,实现专业素养与演奏技巧的深层融合、激活与提升,才能打开键盘即兴演奏之门。笔者警惕当下一种倾向,即由一种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地强调“以学为中心”而忽略或排斥“以教为中心”。事实上,在新型的模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施教、学生受教的角色不可能发生根本转变,改变的只是二者的关系型态、互动方式和切入角度。例如传统教学也有问答式,但仅局限于老师提问,学生起立作答,而且答案单一。新型模块化教学除了老师提问,也可以学生向老师提问,或者学生相互提问。老师在面对学生提问时,不能采取居高临下的教训口吻,而应以平等态度予以探讨,循循善诱,可以容纳多元答案,尤其人文命题更是如此。至于学生间的相互提问,正是研讨式学习的精髓,是“以学为中心”能否落实的关键所在,老师在其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问题的解决仍由老师来主导和总结。

再次,教材作为知识和技能的载体须将模块化作为编排体例,为实施“三模块”教学法提供坚实的保障。众所周知,传统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单元”作为结构要件,以此为基础的授课计划将教学进程格式化,教师的自主性发挥的空间极为狭窄。而模块化教材的编排结构将不同模块预设为可以平移、互换、颠倒的开放空间,赋予教师自主设计与发挥的空间,为“因材施教”向“因才施教”转变提供了条件。在康翠萍教授“三模块”教学法的总体框架下,可以将键盘音乐教材的各部分内容细化为更小模块——具有潜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模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打造特色教学模块,比如艺术歌曲即兴伴奏、芭蕾舞即兴伴奏、风格模仿与音乐主题动机发展、对古典作品进行不同风格的创编等,作为统编音乐教材的有益补充,探索别具特色的键盘音乐教改之路。总之,音乐教材的模块化编排,有利于教师根据施教对象和社会需要设计课程,也有利于学生在受教与自教的互动中设计自我,在中西文化的渊深背景下塑造文化品格与音乐个性。

三、运用“三模块”教学法之课程设计

钢琴即兴演奏是难度极高的演奏,必须熟练掌握调式、调性、和声以及伴奏织体等基本功。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古典钢琴、乐理、和声、曲式以及视唱练耳等课程相交叉。在大量演奏练习的基础上,即兴音乐思维训练也必须达至高水平。在我看来,“三模块”教学法能使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训练相互促进、相互激活,尤其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即兴伴奏的内容、风格、结构、调式以及和声编配,择取合适的伴奏织体,能够立体地获得即兴演奏能力。单就古典钢琴课程,模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视奏和自主分析乐谱的能力,提升对于和声色彩的敏感度、对于音乐形象的感悟力、审美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至于乐理、和声等音乐理论课,纸上谈兵是不够的。键盘演奏的智性训练,必须建立在视觉、听觉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听觉辨析一系列音乐作品的和声进行,并对各种和弦连接的音响效果在头脑中形成“乐音”概念,使学生打牢乐理、和声的理论基础。

《键盘即兴演奏》模块化课程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步骤和方法),将“三模块”各自所含的动览、研习和实训加以优化和细化。教学周期为两年(四个学期),每学期共三十二节课时,其中复习课时四节,随堂考试四节。以下摘其要概述之。

两年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钢琴即兴演奏的基本弹奏方法、和声基础知识、了解并掌握各种类型、风格的伴奏音型,并能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各种类型、风格的伴奏音型在常用调性上为歌曲伴奏;能独立完成并快速而准确地为歌曲配置与之相适应的和声织体伴奏;能熟练地运用钢琴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外即兴演奏活动。

第一学期课程设计:1.知识动览:《即兴演奏的学习方法与基本弹奏技术》(2 节),了解正、副三和弦、属七和弦的和弦用法;2.难点研习:《大调基本和声语汇》(6 节)、《小调基本和声语汇》(6 节)、《如何选用和变化伴奏织体》(6节),通过小组讨论领会与歌曲相匹配的和声色彩和编配法则,比如代理和弦、顺阶bass 等具体的用法。3.技巧实训:即兴伴奏技能(4 节)、合奏技能(4 节),能够用和弦方块和分解这两种形式的伴奏织体独立完成带旋律的歌曲伴奏编配。

第二学期课程设计:1.知识动览:《为声乐作品即兴伴奏的技巧与要点》(2 节),学习副属和弦、重属和弦的和弦用法; 2.重点研习:《如何让和声色彩更加丰富》(4 节)、《调式调性的变化》(6 节)、《中国声乐作品的即兴伴奏》(3 节)、《外国艺术歌曲的即兴伴奏》(3 节)、《如何给歌曲设计前奏、间奏和尾声》(2 节),完善歌曲编配,掌握如何给歌曲设计前奏、间奏和尾声。3.技巧实训:即兴伴奏技能(2 节)、合奏技能(2 节)、移调技能(2 节)、正谱伴奏与合作技能(2 节),在独立完成带旋律的伴奏编配基础上给旋律声部加入和弦以丰富和声效果,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设计出与之匹配的前奏、间奏和尾声,掌握与声乐合作的能力。

第三学期课程设计:1.知识动览:《伴奏织体对音乐情绪表达的重要性》(2 节),了解不同风格歌曲的伴奏特点,比如民族风、欧美风等歌曲乐理围绕附属七和弦展开;2.难点研习:《流行音乐常用和弦》(14 节)、《欧美现代歌舞曲节奏》(4 节)、《中国民族歌舞曲节奏》(4 节),关于引申和弦的使用。3.技巧实训:弹唱技能(2 节)、合作技能(2 节),掌握钢琴弹唱的和弦方块与分解伴奏以及它们的变化形式,比如带有休止符、附点节奏、延留音的一些加花使用;在此基础上加入演唱与钢琴弹奏的配合。

第四学期课程设计:1.知识动览:《流行音乐中的常用和声模式》(2 节/每学期)。在即兴演奏当中掌握一些空拍、休止和断奏的设计。2.难点探习:《和声语汇的复杂化》(8节)、《伴奏对旋律的补充》(2 节)、《主题(动机)的展开方法与风格模仿》(4 节)、《对古典作品进行不同风格的创编》(2 节)、《芭蕾舞基本训练的即兴伴奏》(6 节),辨析爵士风的节奏型特点。3.技巧实训:即兴演奏技能(2 节)、合作技能(2 节),掌握一至二种钢琴即兴弹唱双手互动的伴奏形式,培养学生的钢琴即兴演奏与舞蹈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对学生弹奏、演唱、听觉和踏板之间的配合提出更高要求。

猜你喜欢

和弦模块化键盘
你知道手机拨号键盘上为什么要有*和#吗?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键盘裤
ikbc R300机械键盘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