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阈下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2022-11-21王婷彦

法制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社工校园学校

王婷彦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校园欺凌是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自2016年以来出台多部政策法规构建校园欺凌综合防治长效机制,确保把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基于中央及地方政策梳理、欺凌防治典型案例研究,探究具有应用意义的社会治理视阈下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策略有其现实意义。

一、校园欺凌现状及特征

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而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7年发布的《校园暴力和欺凌全球状况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受到严重伤害。[1]中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现状也呈现普遍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经常受欺凌的占到6.1%,偶尔受欺凌的占到32.5%。[2]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受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承担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研究”项目课题组于2016年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欺凌发生率为33.36%,其中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28.66%。[3]

二、校园欺凌防治政策梳理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问题,自2016年以来出台多部有关校园欺凌防治的政策和指导文件。其中,国家政策从宏观上奠定校园欺凌防治的基调。国务院及中央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多部有关指导文件,如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2021年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同时,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次修订案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次修订案。这些政策文件从界定校园欺凌范围、明确形成防治校园欺凌长效机制,到厘清防治校园欺凌的多方主体职责,为中央及地方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奠定基调、指明方向。

经过政策研读与分析,校园欺凌防治相关政策法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政策覆盖范围广,在国家层面,制定了具有不同强制力与约束力的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文件,在地方层面,各省、市从区域实际出发,出台适应地方发展的工作方案。

二是政策制定体现部门合力特点,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文件,多是不同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且内容规定防治校园欺凌需要教育部门、法治部门、民政部门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构建校园欺凌综合防治长效机制。

三是政策内容较为全面,从校园欺凌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及事后跟进、评估等阶段对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进行规范与指导。

三、校园欺凌防治典型案例归纳

政府在校园欺凌综合防治工作中主要承担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及执行监督的职责,而在某些县市,政府从更积极的角度介入校园欺凌预防教育工作中。如2017年2月底,A市教育和体育局出台了《中小学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方案》,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校集中开展包括校规校纪教育、法律专题讲座、班主任培训、重点学生排查等内容的“六个一”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主题教育月活动。又如B市2021年9月启动的“零”欺凌——预防校园欺凌计划,该计划由B市妇联主办,联动B市儿童保护协会、5所所在地学校共同承办,旨在通过多部门联动,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培育孵化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运营的“预防校园欺凌”宣导公益社团,开展反校园欺凌宣讲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家庭、学校共同成长、共同防治的“三位一体”保护模式。

同时,政府也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开展。如C市民政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区域内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支持项目包括C市某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主持的“和谐校园零欺凌计划”,以开展驻校及到校社工服务为依托,以超前预防、临界预防、矫治预防等不同服务形式打造三级预防校园欺凌的机制。还有项目研发出版校园“零欺凌”教材于本地学校推广,提供直接服务近120次,服务覆盖超过50000人次,同时开展TTT(train the trainer,培训助力者)培训,培训老师、社工等群体使之形成合力。

此外,联动专业人士开展教育培训与普法宣传也是第三方服务机构常用的策略,如自2016年起深耕在南方地市的“护蕾行动”,该项目由D市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活动联动志愿法律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社工+志愿律师”的专业服务队伍开展护蕾讲师培育工作坊、护蕾课堂之对校园欺凌说“不”等。同时从学生、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四个不同层面介入校园欺凌事件,并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开展互联网宣传。

除提供专业服务外,社会组织积极创新校园欺凌知识宣传方式。如C市某社会工作服务社提供的“more”法校园——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教育服务计划,通过在学校、社区搭建临时的“失去的自由”模拟监狱体验馆吸引更多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关注青少年普法教育。

此外,也有组织关注校园欺凌事后惩戒教育工作。如E市某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的“爱人生· 信未来”青少年帮教成长计划,项目由资深心理咨询师、社工为涉罪未成年人、边缘青少年搭建一个自我成长平台,为36位外地户籍涉罪未成年人开展治疗性小组,将涉罪帮扶工作从社区矫正阶段提前到庭审前,协助涉罪未成年人正向规划人生。

整理归纳珠三角地区防治校园欺凌的典型案例与优秀经验可知,综合防治校园欺凌有以下有效策略:

一是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政府、学校、第三方服务机构等除按照政策法规要求履行职责外,还应根据地方需求开展工作,积极与其他治理主体寻求合作,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促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校园欺凌防治;学校通过引入驻校社工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预防工作;政府与学校、第三方服务机构直接合作开展普适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入媒体力量开展宣传等。

二是重视学生参与。学生不是防治的对象而是主体[4],我们可以在多个优秀案例中看到项目开展方积极让学生(包括欺凌者、受欺凌者与旁观者)参与到防治工作中,包括参与防治对策的商讨、组成防治工作小组、开展防治知识宣传等环节。同伴教育对于预防校园欺凌有重要作用[5],学生作为参与伙伴,能够更好地推动反欺凌与反暴力的信息传播,并通过正面的同伴压力起到制止暴力和欺凌的作用。

三是保持项目持续性。校园欺凌防控对策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预防式措施,需要持续运作才能体现效果。我国已有较为完善的校园欺凌防治政策及工作方案,为各部门、学校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持续性的治理项目提供了政策保障,而各项目主体在开展活动及服务时要注意保持项目持续性、一贯性,并定期开展效果评估工作,及时调整服务内容。

四、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策略探究

世界卫生组织将预防暴力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预防(暴力发生之前),二级预防(暴力发生过程中)和三级预防(暴力发生之后),本研究在防治策略推演中引入“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惩戒教育”的校园欺凌全过程框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策略:

(一)事前预防阶段

政府应当建立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欺凌形势与治理对策、完善配套政策、正确引导媒体和网络舆情、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欺凌防治;学校应当建立欺凌综合治理委员会、定期评估校园环境安全性与欺凌情况、健全欺凌治理制度、完善欺凌事件处理预案与流程、开展防治教育与培训、恒常性开展校园安全防控工作,及时发现欺凌苗头、联动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参与欺凌防治;家庭应当明确法定监护职责,落实监护责任、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加强家校沟通;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当研发与开展相关预防性服务与活动、联动专业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配合学校开展校园安全防控工作,及时发现欺凌苗头并报告学校;媒体应当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开展面向社会的欺凌行为识别、防御、危害、求助信息等内容的宣传工作。

(二)事中介入阶段

政府应当对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涉嫌犯罪的事件调查处理,教育主管部门对涉及不同学校的欺凌事件进行处理;学校应当及时制止欺凌行为、及时对欺凌事件开展调查、判定欺凌事件严重程度、根据严重程度选择处理工作程序,与欺凌事件当事人、家长、教育部门、公安派出所等部门沟通;家长应该及时了解欺凌事件发生经过,配合学校及政府部门的防治工作,对发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应提供被欺凌学生受到伤害的证据;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当对已发现苗头的欺凌事件当事人开展小组工作、个案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媒体在相关报道取材时不泄露当事人隐私。

(三)事后惩戒教育阶段

政府应当定期统计区域欺凌事件发生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治理对策;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惩戒方式、对欺凌事件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与家长、政府部门等沟通,联动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开展事后处理工作,不得歧视被惩戒、处分或矫治的欺凌事件当事人;家长应当对学生开展欺凌行为危害性教育,必要时陪同学生寻求心理援助,配合学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部门开展教育或矫治;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当配合学校与家庭开展心理辅导、个案跟踪等服务,按需开展欺凌事件当事人校园融入服务,根据欺凌事件发生情况调整具体服务内容;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不泄露当事人隐私、不造成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该综合防治策略的提出,以相关政策脉络为基础,体现了社会治理视角的三层面内涵,为各方主体实施高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一是多方共建——搭建多方参与的校园欺凌防治联盟。欺凌防治机制的建立以政府主导,欺凌事件的处理以学校为主,同时注重整合社会多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第三方服务机构介入及媒体倡议的作用。综合防治联盟中各方在职责范围内发挥专业性的同时,注重多元互动、及时沟通,建立学生欺凌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持续发挥协同效应。

二是全过程共治——基于校园欺凌干预全过程的综合防治策略。校园欺凌的治理应注重事前预防,联结欺凌治理联盟的力量,在事前完善制度、提高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识、开展广泛的培训与教育、定期开展细致全面的现状研判,在事中做到对欺凌行为的及时制止、对欺凌事件的全面调查与性质判断、多方主体协同运作、及时采取相应的介入措施,在事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惩戒教育、提供心理辅导等专业服务、协助事件当事人的社会融入,才能够有效减少校园欺凌发生频次,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对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对欺凌行为的认识与关注。

三是全社会共享——“零欺凌”氛围的构建与营造。校园欺凌防治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全过程共治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对欺凌行为的认识。为构建“零欺凌”的社会,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安全的成长学习环境,还需注重日常的群防群治、优秀经验与案例的推广、公众的广泛持续参与。

猜你喜欢

社工校园学校
青春社工
社工
学校推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