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阅读的途径

2022-11-21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李小仙

家长 2022年16期
关键词:珍珠鸟漓江文本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街小学 李小仙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要求主体侧重于学生,逐渐从教师“教”的模式过渡到学生“学”的模式。其中,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继续深入,深挖阅读的魅力,借助阅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做思想的领路者。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意义

(一)扩大文本载体效应

现阶段,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外拓展,而忽视了阅读文本中本该深挖的地方,造成了文本资源的严重浪费。文本资源是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的有效载体,深入阅读立足于文本,又从文本中延伸。认真挖掘文本中的价值点,为学生构建自主阅读框架,促使价值引领学生发展,从而扩大文本载体效应,这些都需要教师从中调节和支撑,以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机连接。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往往对学生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使学习效率低下。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学生的阅读主体被弱化,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美妙,更无法做到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建构。在现如今的深入阅读教学中,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深入阅读的主人,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在教材文本的帮助下,学生逐渐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积累知识,获得丰富的语文阅读体验,语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达成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版块中较重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喜欢,这导致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无法做到有效性阅读。在深入阅读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师生合力挖掘文本中的内涵,学生能深入了解文本中蕴涵的文化知识、人文精神等,由此文本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文本的魅力所在,这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深入阅读的教学现状

(一)深入阅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深入阅读教学是以深入学习理论为支撑、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彰显深入阅读教学的意义。但教师不够重视深入阅读的情况越来越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关于深入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不能深刻体会含义。许多教师缺乏对深入学习理论的特征、策略等的了解,而对深入学习与阅读结合的深入阅读教学更是停留在较浅显的层次。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认知层面,而忽视了学生在深入阅读学习中的人际和自我层面。同时,教师关于核心阅读认知也存在理解偏差,对陈述性和知识性的重视尤为明显。例如,在批判性思维方面忽视分析和评价、在迁移运用方面过于注重课内外迁移而忽视学生的合作阅读和自主阅读、学生缺乏阅读毅力等均是由教师对深入阅读教学的认知不足导致的。

(二)自主与合作阅读能力不足

即使目前师生都能做到进一步重视深入阅读教学和学习,但是教师容易因忽视自身对学生深入阅读的指导而导致学生阅读效果不佳、自主与合作阅读能力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过于干扰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被忽视,这同样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难以提升。从这些情况中不难看出,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和合作阅读指导缺位,流于形式,造成学生无法在阅读中达到应有的深度,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不足,最终影响深入阅读教学和学习效果。

(三)深入阅读教学缺乏持久性

阅读教学缺乏毅力和恒心是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对教学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不够。行为投入是以教学目的为方向的,而情感投入能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和持久度。但是教师对深入阅读教学的毅力和恒心往往不太足够,因此造成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苦难和挫折时不会尝试克服和解决,往往存有逃避心理。此外,教师对深入阅读教学的各方面投入都不足,面对较复杂和具有深意的文本时,学生难以明白文本含义,不能自主完成探究目标,最终难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不足

教师在深入阅读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迁移能力等并未随着阅读的深入而提升等。在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方面,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判断、总结、评价等容易被忽视,教师只要求学生提出简单的想法,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不能达到深入阅读教学目标。

三、基于深入阅读的小学语文教学途径

(一)筛选整合有效信息

在进行深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边阅读边理解。教师应教给学生深入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分析和提取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掌握了深入阅读的方法后,能有效探索学习,从文本中筛选和整合最重要的语句进行总结,这是进行深入阅读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这个部分,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中的整体内容和重点信息,从中提取出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或者能阐释和总结文中重要内容。

学生要注重锻炼自己的问题分析与综合能力,这在深入阅读中更重要。只有做到首先重点把握文本,才能有指向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明晓题目主干后,学生对文本内容快速筛选,查找整合所需信息,达到深入阅读。一般来说,对文章整体把握之后就能迅速找到相关消息,若不能,就是因为找的地方有误或未能理解文本含义。以《珍珠鸟》为例,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提示”自主把握课文内容,厘清文章线索。在“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感情。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能找到一些体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的句子,例如“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体现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之情细微到极致;知道它们怕人,所以“连添食加水时”也不“惊动它们”,体现出作者对珍珠鸟细腻又深切的关爱;渐渐地,珍珠鸟对作者是完全信赖的,“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等语句都可以体现出作者和珍珠鸟间的信赖和关爱,营造了一幅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由此,学生可以领悟到作者对互相信赖的美好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讨论文本特色风格

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它们风格迥异,各有各的特点,为自身的文本服务。例如,在新闻文本中,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突出,语言简明,描述生动准确;报告文本是文学的处理手段,也是将新闻题材的故事反映得更加生动的一种文体,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具体数据和评论语言相结合,使该文本内容具有生动、立体、准确的特点;在科普文章中,作者常用严谨准确的描述向人们科普相关知识,为了促使人们快速掌握科学知识,达到有效科普的目的,文本多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口语化,生动形象、兴趣盎然地向人们介绍专业科学知识……在深入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针对文本的语言特点和风格等积极发表自身的看法,互相交流,对文本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以《背影》为例,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之后通过互相交流探讨的形式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在深入沟通后,学生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本篇语言忠实朴素,又十分典雅,这种民族化的语言和文本表现的民族精神气质与描写结构完美和谐地统一;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除了夹杂一些文言词语之外,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生僻的词语,质朴日常的家常话贯穿始终,让读者感受到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简洁干练;作者不似一般作品那样通过着力描绘人物神情和音容笑貌描写人物肖像,而是单纯抓住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地具体刻画;全文用白描记述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大朴即是大巧的表现,文言的运用既揭示了时代赋予的特殊语言色彩,同时父亲的文言来信更是将家庭和父亲困境以及苍凉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概括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白描手法的写实特点,它能用简朴叙事的方式在读者脑中情境再现,确实是极佳的描写手法。在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促进学生观点一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设问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在学生的深入阅读过程中设问,这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的好方法。设置问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深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主旨,为回答问题筛选出有用的材料部分,形成自身的观点。在解决问题前,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紧扣主旨回答问题,理清文章脉络,只有抓住主旨,回答问题才能不偏离主题,不会出现较大的理解偏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抓住主旨出发,认真分析、提炼和概括文本信息,如此一来,学生之间的探讨才能有趣高效,最终较准确地回答问题。

以《挑山工》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教师可以设问:作者描写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路程远而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与路途中偶遇的挑山工的攀谈内容体现了挑山工怎样的生活精神?文末为什么作者要画一幅挑山工在山道上挑重物的画并一直悬挂在书桌前?作者此次游历之行真正难忘的是什么?有了这些问题,学生能有方向地寻找文本中的关键点,围绕重点部分阅读和品析,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在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最终给出正确的答案。在理解文章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站在全文角度从整体进行感知和理解,注重抓文中的重点部分,从而彻底、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深度挖掘语言亮点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点强调语言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深度挖掘语言亮点,认真品析、鉴赏,从而促使学生从语言表面逐渐深入到语言本质,仔细体会作者通过语言表达出的态度和感情。语言亮点涵盖很多内容,包括好词好句和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段落等,通过深入阅读和解析语言,学生能仔细体会词句在抒发作者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描绘风景特点和揭示情理等方面的应用和表现方式,进一步融入文章深处,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以《桂林山水》为例,本篇课文适合精读,描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课文一开始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能从该描述中体会到桂林山水在我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紧接着作者描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在描写漓江的水中,学生读到“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句,便可明白作者将大海、西湖和漓江做对比,利用对比手法突出漓江独特的美。“却”字的运用表明大海和西湖虽美,但还是不及漓江,将作者的情感态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紧接着,作者又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将漓江“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出来,“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出了漓江的“静”,“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了漓江的“清”,“一块无瑕的翡翠”体现了漓江的“绿”。此外,作者通过对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描写也体现了漓江之水的静。

在描写山的部分,作者主要抓住了“奇、秀、险”的特点描写,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体现桂林的山的别具一格,紧接着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突出山的“奇、秀、险”。在作者描写“奇”的特点上,学生可以总结出“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的句子,细致生动的描写将山的奇展现在学生眼前;在“秀”的描写中,“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形象地描写了山“屏障”“竹笋”的形状,学生可以从词句中体会到山的色彩明丽和鲜亮;在描写山的“险”时,作者的感受是“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山石奇形怪状,重重叠叠,高耸突出,形象的描写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从“栽倒”一词中领悟到“山头朝下跌倒”,突出山的高耸突出,可以看出山是多么“险”。

最后,作者将山水联系起来描写,将一幅完整的桂林山水画呈现在学生眼前,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形成一幅连绵不断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结全文,既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又能由浅及深地带领学生将美景尽收眼底,学习和感悟描写美景的字词运用手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同时仔细体会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及时完善和创新深入阅读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深入阅读中不断挖掘文章的本质和精髓,丰富自己的思想,开阔文学视野,为终身阅读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珍珠鸟漓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珍珠鸟
漓江真美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漓江之美
说谎的珍珠鸟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