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约的诗歌理论主张及其创作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体式仄仄平仄

雒 晓 春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沈约作为齐梁诗坛的一代文宗,其诗歌主张对当时及以后的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沈约在创作上的表现并不如同时代的诗人谢朓、王融、何逊等永明体诗人那样出色,所以一般研究者往往多重视沈约在诗歌理论上的贡献而忽视沈约在诗歌创作上身体力行的实践。事实上,沈约的创作与他的诗歌理论密不可分,二者共同完成了沈约的诗歌理论主张,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影响。

一、沈约的声律主张和创作表现

《南史·沈约传》有记:(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妙其旨,自谓入神之作。”[1]沈约在周颙《四声切韵》的基础上写了《四声谱》一书,提出“四声八病”[1]说,将声韵学的理论运用到诗学中,将声韵学的成就转化为诗歌的音乐格律,与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直接促成了新体诗——“永明体”的产生,而“永明体”对后世诗歌创作、格律诗的形成均有巨大的影响。诗歌在永明年间的转变,与沈约声律理论之功密不可分。比如沈约一些写景的山水诗就有声韵和婉、辞藻清丽的特点。如《早发定山》: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如果按照唐诗的排律来分析这首诗的平仄格式,应该是:

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共七联,平仄交替,除了在第一联上句出现了三仄尾、第五联上句失粘外,已大体合于唐律的要求。有些句子为了声韵的和谐,还有意识地用到了唐诗中的拗救手法。如第二联的上句和第六联的上句都用了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从内容上分析,诗句清秀自然,多用对偶。写山注重高低映衬,摹水兼顾山水相依。大处运墨的同时,又在小处细笔描画,山之险峻与水之奔流,闲闲相对,更有如锦之绚丽的山花为山水之雄奇点染出盎然生机。整首诗清新洒脱、气韵生动、色调明丽。再如《休沐寄怀》:

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阶墀幸自足,安事远邀游?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凭轩搴木束,垂堂对水周。紫箨开绿绦,白鸟映青畴。艾叶弥南浦,荷花逸北楼。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爨熟寒蔬剪,宾来春蚁浮。来往既云倦,光景为谁留?

诗自“临池”句以下连用六联写景。而景物并非全是眼前实景,“凭轩搴木束,垂堂对水周”是“开幌望高秋”的即目所见,而兰根抽芽、紫箨爆笋,则是春日临池才可以见到的风景,艾叶弥浦,荷花环楼,则是夏日临池所见之景。诗人由眼前所见秋景,浮想联翩,追忆了在小池四季都经过的曾经历历在目的美景。沉醉在小池美景中的诗人久久驻步其中,夕阳西下,皓月初升,诗人似乎都没有察觉。这六联,色彩缤纷,浓淡相间,错落有致。六联皆用对句,选字恰切,词性相当,句式工稳。这六联平仄格式为: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果按初唐才定型的五言律诗体式分析,六联中的“兰根应节抽”采用了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而只有“送日隐层阁”这句失粘。其余诗句,平仄自然交替,音韵和谐流畅。

二、沈约的“俭省”体式与创作尝试

沈约不仅通过在声律上的努力,推动诗歌向简练浅显、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的方向发展,而且,他还有意识地在诗歌的体式上删繁就简,使诗歌发展的内容与形式一改晋宋以来的繁冗拖沓,变得逐渐凝练明净。

沈约身体力行地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运用“俭省”体式,他的一些诗特意剪裁,用了五言十句或五言八句的体式。如《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诗是五言诗,共四联八句,体式已经与唐人五律相类。体式“俭省”,内容浅显平易,情感表达真挚深沉。诗写老年离别,却从少年离别写起,两相对照,既突出了离别之苦痛,又融入了衰老之悲伤,含蓄蕴籍,沉郁沧桑。尾联用典故,扩大了表现力,更涂抹了依依不舍之情。再如《秋晨羁怨望海思归》:

数学与图论跟其他有着完善理论和问题解决办法的体系不同,其分支不同,问题涉及比较广泛,同时有着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法,一般情况下,一类问题往往存在一种解法,然而不同的解法间缺少一些相关的联系。有一句老话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竞赛中要使用图论问题,就得先对图论进行了解、探索,其中要了解图论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常见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再具体进行运用。而在图论问题中,主要研究其组合最值以及存在性两个问题。

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八桂暧如画,三桑眇若浮。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

诗体制短小,只有六句,却把大海水天一色、烟波浩淼的苍茫气象写得如在目前。海天的空旷辽远,正反衬出“羁怨”之情与“思归”之念。小诗语句虽短,而诗境阔大、情意深浓。

永明年间的诗人,都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山水诗。沈约在自己的山水诗创作中,时常采用这种“俭省”体式进行创作探索。如:

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寥戾野风急,芸黄秋草腓。我来岁云暮,于此怅怀归。霜雪方共下,宁止露沾衣。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留真人东山还》)

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临睨信永矣,望美暧悠哉。寄言幽闺妾,罗袖勿空裁。(《泛永康江》)

两首诗,一首十句,一首八句,这些诗作的体式与谢灵运、鲍照等人动辄十几二十几句的古体诗已经大大不同。沈约这些诗的体式虽未臻于圆熟,但已露出凝练委婉、清新流丽的端倪。

三、沈约的“三易”原则及创作实践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卷四《文章》中曾提到过沈约的“三易”文学主张,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易读诵”,显然仍然是声律方面的要求,与沈约的“四声八病”属于一个声律系统的要求。“易识字”,是对诗赋中拟古、好古现象,以及掉书袋用典现象的纠偏。“易见事”,强调诗文创作要明白晓畅、有真情实感,通俗易懂。沈约的这个文学主张与他的声律论一起推进了诗歌的发展。

沈约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追求这一原则。第一,他在诗歌内容选取上鲜明地贯彻“三易”原则。如《石塘濑听猿》:

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

诗在内容上取样于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事件平实无奇,语言平淡浅近。诗人乘船行于江上,夜听两岸山猿声声清啼,至晓,晨雾迷濛,烟云氤氲,重重山峦在浓密的山雾中时隐时现,晨雾中不时传来山猿的清啼,诗人试图寻觅山猿的身影,而山猿却杳然消失在云遮雾障的重山深处,但是猿啼,依然此起彼落,忽远忽近,久久不息。此诗虚实相间,意境幽淡,澹远有味。且猿一会儿欢唱,一会儿伫答,节奏欢快,情趣盎然。诗境与诗题紧紧相扣,景与情全从“听”中写来,意境空灵又有民歌的味道,别有一种清秀幽雅之美。再如《行园诗》:

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

诗依目光所见的顺序描写园圃景物,铺陈了七种植物:瓜、菰、茄、芋、菘、韭、梨。以口语之直白道出瓜与菰之状态。用叠韵词“烂熳”、双声词“参差”摹写茄、芋,又以景物各自的色彩描写景物,鲜明形象、生气勃发。“向堪把”“日离离”赋予静物以动态,菘、韭细微的成长似乎可感触得到。末四句在白描梨树果实累累的同时加入情感的抒发。诗人精心选词,既写出景物鲜润清丽的勃勃生机,又充盈着平淡的田园乡野气息,使情思与新鲜平淡的风景自然融合在一起。

第二,沈约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也努力贯彻“三易”原则。或者直抒胸臆,或者将情感的表达寄托在山水的描写中。这种寄托很浅近,几乎一读就能察觉到。如《饯谢文学离夜》:

汉池水如带,巫山云似盖。瀄汨背吴潮,潺湲横楚濑。一望沮漳水,宁思江海会。以我径寸心,从君千里外。

沈约、谢朓都曾经在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做过文学侍从,是“竟陵八友”的八分之二。此诗为送谢朓赴江陵而作的唱和诗,时谢朓即将离京同随王萧子隆赴荆州任上。此诗写水、写云、写潮,句句是风景,却隐喻着人生漂泊无定的感慨。朋友远行,诗人将离别的浓浓惆怅托寄于悠悠流水中,还在吴潮楚濑的风景里托喻了仕宦生计的隐忧。离别的背后,是难以称量的忧伤。这些忧伤,先是在山水描写中流淌着,最后,则是直接干脆的告白。

沈约诗将对真情实感的表达寄托在山水中的诗句还有不少,如“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野径既盘纡,荒阡亦交互。槿篱疏复密,荆扉新且故。树顶鸣风飙,草根积霜露。惊麏去不息,征鸟时相顾。茅栋啸愁鸱,平冈走寒兔。夕阴带层阜,长烟引轻素”(《宿东园》),“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等等,略略一读,就能感觉到清新的风景中夹带着的深浅不一的哀伤。沈约追求的“易见事”,也包含着这种对真实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沈约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的成就固然不如他的诗歌理论成就,但是他的诗歌创作却是严格地在他的诗歌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是他诗歌理论研究的实践产品。如果抛开了对沈约本人诗歌创作实践的细致分析,而单纯地研究沈约诗歌理论对当时诗坛及后世诗歌的影响,这种研究是不完整的。只有把沈约的诗歌作品也拿来仔细分析,对沈约诗歌理论的研究才算较为全面。

猜你喜欢

体式仄仄平仄
孙 宝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绝句体式多变化
律诗篇法体式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春天的马蹄声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