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索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语文

冯 雨 靓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立德树人是教育在新时代发展中的跟本任务,为满足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就要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教育任务是“弘扬民族精神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国家育人方式改革的推进,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标志着劳动教育现已经成为我国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基础和关键,但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较大,劳动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涉及的领域并不够广泛,劳动教育就应与各学科的教学充分融合,因此,高中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性格、兴趣、学习的习惯与基础等方面都逐渐显现出差异,每个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目标也各不相同,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发展学生内在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语文能力、辅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语文课程在教育改革中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构建中国特色母语教育的重任,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内化品质。同时,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和劳动者的迫切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进一步增强自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而尊重劳动、践行劳动、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增长劳动技能、形成劳动品质,从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担负起使命和责任,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将使高中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教育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方面素养入手,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品格,完成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和劳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

(一)依托现有教材内容,落实劳动教育

1.主题单元落实劳动教育

纵览普通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就以“劳动光荣”为主题进行编排,主要围绕新闻传媒类内容展开设计,包括通讯、新闻评论,例如:第4课选编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三篇通讯让学生通过了解时代杰出劳动者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优秀事迹,学习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勤劳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第5课选编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章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呼吁每个劳动者都要在自己的劳动中努力践行。同时,本单元还选编两首古诗,《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首诗分别描绘了古代人民劳动的过程和场景,增进学生对我国古代人民劳动生活的了解。在书面表达部分,本单元安排了“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自主梳理探究,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写作之中,完成“输入-输出”的学习过程。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提到:“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劳动光荣”开展大单元教学,设置大情境、布置大任务、组织大活动。以“劳动光荣”专题研讨会的形式设置本单元学习的大情境,让学生将3课的6个文本进行整合阅读与交流,进而布置大任务,把写优秀新闻推荐书、写熟悉的劳动者等表达交流任务适当安排在课程大活动之中。在大情境中组织学习活动,将人文性任务与工具性任务合二为一,从而促进学生对本文进行深入阅读与研究的能力,提高实用阅读与交流的水平,获得过程性的学习经验及情感体验,增强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思想,尊重、崇拜勤劳、奉献、无私、伟大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美德,树立拼搏奋斗、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新时代劳动观念。

2.相关篇目融入劳动教育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若要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不能仅从“劳动光荣”主题单元展开教学,而要深入研究教材篇目,充分挖掘能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崇尚劳动,大胆创造。

普通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除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外,仍有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单元,如: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以“探索创新”为主题选编四篇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实践创造的热情。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离不开劳动,更离不开劳动者的努力拼搏与付出奉献,因此,在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中均可适当渗透劳动教育。《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都表现了科学家探求真知的执着与奉献,科学家也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与汗水打开了求知与创造的大门,将劳动思想融入教学活动,继而激发学生对探索自然、追求真知、创造美好生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观。《中国建筑的特征》有着浓厚的学术色彩,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每个特征的形成原因,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独特价值,激起了学生对建筑劳动者的尊敬与崇拜,没有勤劳智慧的劳动者,就没有伟大精巧的中国建筑,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融入“尊重劳动”的理念,继而让学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也有可融入劳动教育的课文篇目。例如:上册中,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社会实践,劳动楷模焦裕禄正是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缩影,引导学生感受劳动者无私忘我的奋斗精神,充分认识劳动者牺牲奉献的无畏精神;工作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概述了我国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合力抗击新冠疫情的有效战略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果,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伟大的抗疫精神,培养勇敢无私、奉献爱国的意识,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中册报告文学《包身工》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底层劳动者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反映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劳动人民的欺侮和压榨,激发了学生对弱势劳动者群体的悲悯。下册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塑造了养育诗人自己的农妇大堰河的形象,善良、勤劳、朴实的劳动者,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以及对人民命运的关切和感慨,诗歌一唱三叹,宛转回环,激发了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对劳动者美好品质的歌颂。

教材中可渗透劳动教育的篇目仍可开发,教师们可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劳动教育干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思想、劳动观念、劳动价值的熏染,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二)适当开展课后实践,拓展劳动教育

吕叔湘先生曾说:“不能把语文看成知识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一样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要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生成、发展、提升语文素养。语文教师适当开展劳动教育课后实践,让学生在语文大情境下践行体力劳动,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目的。根据普通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内容设置,劳动教育课后实践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开展体力劳动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在普通高中阶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 “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先将教材篇目进行梳理总结,而后设计并开展体力劳动实践。以高中统编教材为例,可将《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种树郭橐驼传》进行总结,形成主题“古代的劳动”,先通过课堂教学归纳,让学生从书本上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情形、劳动中的智慧、劳动创造价值的喜悦,而后根据当地特色开展“当代的劳动”主题体力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当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践行体力劳动,可开展活动如:水稻插秧、种树、校园绿化等,让学生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劳动的重要性,尊重劳动、敬佩劳动者、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在体力劳动中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实现劳动价值;在体力劳动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培养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品质。

2.组织主题课本剧表演

教师可以社团或形式组织主题课本剧表演,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例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织布” “裁衣”等场景都展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辛勤劳动的场景,学生可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演绎来揣摩刘兰芝的心理、深入挖掘人物形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劳动教育的熏染;《芣苢》中,“掇” “捋” “袺” “襭”四个动词传神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采摘车前草这种植物时收获的喜悦,教师可引导学生丰富这首诗歌的内容,将其改编成一出完整的课本剧,展现劳动人民兴高采烈劳动时的魅力与风采。

3.访谈家乡劳动楷模

基于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主题学习活动,教师可将本项活动细化,设置子课题,在了解家乡各类人物这一主题下再设置“劳动光荣”这一小主题,带领学生专门访谈了解家乡的劳动楷模。访谈前,组织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查阅相关材料;访谈中引导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问题;访谈后,要求学生整理并撰写家乡劳动楷模事迹。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践行体力劳动,一方面让学生将所学所感应用于实践中去,更好地实现语文“共情”,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体力劳动中收获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实现价值。

(三)准确把握写作教学,升华劳动教育

为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内化劳动教育,教师就要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写作教学之中。写作处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输出环节,在语文的知识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写作活动时,要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感悟劳动、体验劳动后进行写作输出。

1.在实用性阅读中感悟劳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劳动主题实用类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劳动、尊重劳动者,如:《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对平凡辛勤售货员张秉贵的塑造、《“探界者”钟扬》对执着钻研学者钟扬的写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对倔强伟大人民好干部焦裕禄的报导......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对时代劳动模范的崇拜,丰富内在情感,提高思想认识,教师可组织“纪实劳动者”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将崇敬的时代楷模、崇拜的家乡劳模、尊重的普通劳动者记述下来,继而表达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形成完整的写作,使学生将劳动内化于心,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

仅凭书本所学,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仍较浅显,因此教师可在实践活动后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写作,可将劳动生产中的景、物、人、事写进自己的文章,或者将劳动中的真人真事以通讯或报告的形式撰写出来,让学生真正崇拜劳动、热爱劳动。

在写作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把对劳动、劳动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更是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和传颂。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和实施仍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劳动光荣”的观念,让高中生将社会主义劳动观牢记心间,做新时代幸福、光荣的劳动者。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语文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致敬最美劳动者
向劳动致敬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云端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