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2022-11-21焦丽英王晓云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心理健康心理

焦丽英 王晓云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阳泉 045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6月,教育部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构建更加坚强更加完整的心理体系,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达到目标就会涉及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师更加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认识到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根据心理发展的不同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次,将心理健康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利于心理学理论内容的丰富,促进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似性使它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他们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的途径都是通过针对性的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作用,目的都是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总之,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思政教育工作中心理学的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学生不仅会上各种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观看爱国视频,参与社会实践等,还会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学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存在缺失。

(一)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高校学生经过漫长的学习后,开始独立面对大学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环境适应、自主学习、人际关系、理性消费、情感困惑、就业压力等[1],追求自由与缺乏自信等矛盾都可能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数的50%以上,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2]。

(二)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通常是毛概以及马列一类的知识。思政教育更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及形式化教育,仅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及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没有过多关联[3]。心理问题不仅困扰着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出现部分学生抗拒思想政治教师的接触,无法接受新的思想。

(三)教师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虽然对心理学知识有一些了解,但面对新时期个性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学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如教师言行不当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近年来高校教师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增多,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特别是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应该多学一点心理健康知识。部分高校会直接聘用本校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由于年龄偏低,缺乏相关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心理指导[4]。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融合

(一)在心理学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心理学及相关课程,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修课。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讲自我意识时,不仅要让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对自己有全面的合理的认识,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能够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并找到适宜的解决对策。针对个别同学在教室穿拖鞋、说脏话进行思想教育,对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同学给予心理支持。在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使心理学系统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激发正能量,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价值观,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中职生价值观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5]。一些大学生也存在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等问题。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渴望“躺平”,追求“佛系”,缺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追求个性,沉迷网络,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活出自我和享乐主义成为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问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冲突,引起焦虑情绪,面对重大挫折时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价值观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努力克服困难,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时,有可能变成价值观的问题。

(三)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养和品德修为

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结合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养。在对学生实施心理指导时,思政教师必须要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能力,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心理疏导,不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6]。一方面,学校应在提高教师道德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正确的思想,不具备积极乐观的情绪,那么他很难为学生提供建议及真正意义上的帮助[7]。因此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成长,使其能为学生提供积极、合理的指导。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注重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业余时间自学政治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例如在教育教学中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满足学生的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四)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或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心理学及相关课程通常是以理论课或选修课形式存在的。理论课虽然系统性强,但对具体心理问题指导性较差。选修课有一定的时间及人数限制,因此可以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讲座或团体辅导作为补充[8]。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专题讲座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或拓展训练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可以利用各种社团活动或班级小团体等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优点大轰炸、团体凝聚力训练、团体智慧训练等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增强自信,还会逐渐形成关心同学、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从而达到心理和生理的内部平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心理咨询平台,促进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高校系统化地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形成重点关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从而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会产生过多的抵触情绪及抗拒,防止心理问题严重化的出现。

在网络成为学生生活重要方面的信息化时代,高校可以在心理咨询室外,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如学校可以在教务系统里开设心理咨询模块。模块可以融入心理知识、心理健康、心理测试等相关信息,并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拓展视野,自助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便于学生的自我检测以及自我监控。学生还可以在网上匿名与专业教师交流,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老师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遵守保密原则,运用心理学中的尊重、共情、积极关注和真诚等技术,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宣泄、认知、合理情绪疗法等技术,帮助学生寻找缓解或解决心理冲突的途径。

(六)创新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及思想。所以,学校应注意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校刊、网络资源和平台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的意识。学校应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使高校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学生的榜样。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学风及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形成刻苦学习、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四、结语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受到各种各种的文化冲击,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物质生活的满足与信仰缺失困扰着一些高校学生。信息化时代个别外籍留学生甚至大家认为“优秀”学生的不当言论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国际化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对高校教师和辅导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提高道德修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的领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我们还要认识到心理健康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积极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对心理健康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教师工作中不仅能区分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从心理健康角度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还能结合利用高校其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共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青年。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交往的虚拟化、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不协调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其能够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关照、服务学生。这和心理健康“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有共通之处。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又相互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观念错位等问题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使他们抵触、抗拒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找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心理健康心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思政课“需求侧”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