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科日语外语

楚 永 娟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战略,提倡发展“新四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2019年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召开,正式拉开了新文科建设的序幕。2020年11月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了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对文科发展提出新的使命要求。随着我国国家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

中日两国自古便有友好交流的渊源,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各领域交流愈发频繁。根据《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蓝皮书(2016)》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市场需求调查显示,中译外、外译中的语种需求中,日语皆仅次于英语居于第二位,分别占比17.8%及19.7%[1],但是日语的高端翻译人才却大大少于英语学习者,存在极大缺口。为迎合国家、社会对精通中日双语的高层次翻译人才需求,不仅本科高校日语专业可培养日语翻译人才,2010年起日语翻译硕士学位点开始招生,翻译专业作为独立专业获得迅速发展。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基本为零起点,教学更是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打牢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凸显日语的专业特色,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思辨能力、知识广度的培养。但是,当今日语翻译的教学,“语言+翻译”为主要培养模式,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国家、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翻译人才,切合时代变化,是急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新文科对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

如有学者所言,新文科的内核在于“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2]而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本属于人文学科,但在大文科中尚属于相对边缘化地位,需要主动参与到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去,打破学科破壁,为培养“外语+”“+外语”的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服务。姜智彬认为,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的社会主义外语人才,需要“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3]。笔者认为,新时期卓越的外语翻译人才,应该有坚定的国家情怀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外语能力、多元的跨学科知识。

(一)坚定的爱国情怀

外语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坚定“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培养的人才思想上要知国爱国,具有国家情怀,能担当民族使命,富有社会责任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限于仅仅是沟通世界的桥梁与工具,掌握好一门外语,能更加认知到文化的多元性与文明间的差异性,可以更好地诠释世界,拥有更高远的“大格局”。

这就需要在课堂的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强调专业能力与人格塑造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与国际视野。目前中国的真实形象与日本以及西方媒体中宣传的形象存在落差,存在信息交流“逆差”,这需要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首先保持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定力,并能立于国际舞台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翻译,促进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正如有学者所言,新文科建设为外语教育提出了传统外语教育中未曾关注的新任务,“即要将中国(华)文化输出到国外去”[4]。我们既要把国外的先进理念引进来,又能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

(二)扎实的外语基本功

高等教育司司长吴言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报告中指出,“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5]。只有能熟练运用好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了解多样化的不同国情,更有效地拓宽跨文化交流的空间。“多语种+”的国际化翻译人才中,自身的专业外语是固基强本,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外语的基础上,做到“多会”与“多能”,自身专业为核心竞争力,与领域知识相融,实现专业复合优势。

在此背景下,翻译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强化语言优势,我们要培养既精通一门外语,又能用多种外语交流的一流复合型外语人才。现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常都要求学习第二外语,以“双外语”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复语能力。“外语+”复合式新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将语言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行深度融合,以专业促翻译。

(三)丰富的知识储备

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的新兴方向之一,除了从传统的文学、政治、历史、教育等分学科研究外,还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从地域政治、国际关系等多角度开展综合性、深层次探索。此国家标准的颁布,“为外语院校借助语言优势进行学科交叉、跨类培养提出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6]。

新文科背景下,传统的“语言+翻译”教育模式已经难以契合国家、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需要把握学科融合发展的宗旨,与文学类、文化类、经济类、计算科学等其他专业课程模块结合,在外语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认知、审美、语言文化素养等诸多因素,翻译学科亦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强的学科,涉及社会、文化要素等,因此日语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否则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三、新文科背景下的日语翻译教学路径

目前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基本都专门设有日语翻译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让学生接受更为系统、全面的日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引导,提升翻译水平,而且有的高校会设置专门的翻译专业作为独立学科。但是大部分MTI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种类较为单一,侧重强调翻译技巧的讲解,跨学科、跨专业属性课程缺乏。

(一)优化课程设置

为适应新时期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各培养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依据新文科的发展背景,完善更为规范的翻译教学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及学分设置进行优化,既体现翻译课程的专业性,又要体现学科融合。对本科生来说,日语专业为零起点,学生进行翻译课程之前,基本未接受过系统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学习,仅仅在其他语言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过零散的词汇、语句、篇章翻译训练。学生自身日语语言水平受限,加之翻译策略的学习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因此日语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专门翻译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另外新文科强调文理交融、学科交叉,课程设置还要增加跨学科专业比重,大多数学校的日语专业都辅以日本经贸、文化、文学、历史等相关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其全球化视野。现在日本文化通过动漫、影视等影响到我们的年轻人,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因素,因此还需要保证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坚持德育优先,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再注重专业素养与语言能力的紧密融合。并通过竞赛、讲座、实习等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多渠并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另外,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增加数学等理工科课程,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目前的翻译不仅涉及文本,还会涉及音视频及字幕的翻译等,技术素养也成为未来翻译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因此包括笔者所在学校的日语MTI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性课程作为必修课,以培养学生对翻译技术的运用能力。

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保证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日语表达“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不断调整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利用外语优势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与世界眼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自己所学所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社会需求。

(二)完善教材内容

开展教学活动时,教材作为教学载体,其选取极为重要,适当高质的翻译教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为今后实际开展翻译活动打好基础。日语是零起点的非通用语种,目前高校日语专业必修课教材的编写基本以听说读写译基本言语技能的训练为主要模式,更注重语言技能的发展,对知识系统性与逻辑性关注不够。本科阶段面向中日双语的翻译教材,多按照理论介绍、词-句-章的翻译、实用文体翻译顺序编写,并穿插顺译、补译等翻译技巧讲解,如果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会出现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而且教材素材内容的选取会有时代滞后性特征。而且现今MTI日语翻译课程所使用的翻译理论教材,大多是针对中英双语的翻译,而且是中国学者将外语书籍翻译处理后的成果,但日语与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相差悬殊,许多翻译方法未必行得通,专门面向日语专业的翻译理论教材数量较少。

另外,日语专业学生因为零起点学习,为打牢语言基本功,更加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对其他跨学科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导致知识结构存在片面性,因此,需要完善与规划教材,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主,将思政元素的设计、翻译训练理论的讲解、区域国别知识的介绍、创新思维的训练、人文素养的渗透等有机融合到教材体系中,润物无声中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延展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教师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补充更具时代特点、贴近生活的文本资料、音像资料等语料,实时更新,丰富教材内容,在多元文体的翻译实践中融入翻译理论与知识的讲解,并渗透相应国别知识,兼具知识性与时代性、实用性。

(三)丰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载体,而教师则是课堂的引领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如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既为翻译行业提出新挑战,也带来了大量资源。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及工具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人工翻译带来了冲击,但也可将其为抓手,促进翻译与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基于新文科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资源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制作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也可于课堂上播放一段精选学生喜欢的动漫视频供学生随堂进行翻译实践,或者播放日语同传会议视频等,激发学生参与度,提升学习趣味性。还可以综合运用翻转课堂、微课堂、语料库平台、课堂应用程序、慕课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中日双语翻译语料、影视剧等在线资源以及在线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课内外、线下线上的互动与联动,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便捷性,这也是时代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日语专业本科生大多在普通教室,而非专业的语音室、配音室等进行翻译课程的学习,也缺乏配套的笔口译设备器材,影响了翻译情境的体会。教师可以于课堂中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情境,模拟商务谈判、宴会接待等真实的翻译场景进行模拟练习,注重翻译情境与语境的构建,让学生可以迅速进入双语切换情境中,体验翻译过程,增加临场感。将文化语境、翻译情境融入到翻译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把控好翻译难度,避免学生因为挫败感影响学习成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当今新文科现代化教育要求的翻译人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规定的翻译练习,还要对译文进行评价,同时融入翻译理论与技巧、文化语境的讲解,以锻炼学生的翻译力、学习应变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等。如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可利用在线课程平台进行作业的提交,并线上进行及时的统计、反馈、评价,实现远程指导。

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利用小组式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法、翻译工作坊、案例教学法等,融合翻译的教学活动与实务操作,借助多向交互式交流与学习,来迎合新文科建设要求,提升学生翻译技能与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将来正式走入职场从事翻译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本就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新文科的建设对日语翻译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卓越的能力、丰富的经验、专业的教学,新文科建设则对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从事翻译教学的日语教师,或者缺乏翻译实践,或者自身翻译理论水平不高,而且对文科背景教师来说,本身缺乏对外语翻译技术的系统与专业学习。因此,目前来看,同时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较高的外语翻译水平以及娴熟的翻译技术的优秀师资缺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优秀的师资才能保证更高质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从事日语翻译教学的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参加进修、讲座、学术会议、挂职锻炼等形式接受再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线上线下多渠道摄取知识资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为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积极探索。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对复合型高端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新文科背景下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新挑战,需要贯彻培育通德通识的通才育人理念,将核心价值观与日语的专业特色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擅日语、通日本、精领域的能力。鉴于目前日语翻译的人才教育存在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等方式来改革创新,实现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融合发展,有效提升高校日语翻译教学的育人质量,推动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日语外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