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范仲淹的军事领导艺术

2022-11-21

孙子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范仲淹后勤

刘 涛

北宋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自立,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为了扩大势力范围,踌躇满志的元昊随即展开军事行动,不断对宋发动战争。战端一开,宋军屡败,朝野震惊。在国家危难之际,范仲淹临危受命来到西北边陲主持边防事务。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先知永兴军,继改陕西都转运使,又迁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后又兼知延州。庆历元年(1041),范仲淹徙知庆州,兼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并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被授予枢密副使,后出任参知政事。在御夏战争实践活动中,范仲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领导艺术。研究和学习范仲淹的军事领导艺术对我们深入了解他的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范仲淹的军事领导艺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纵观全局,谋求长远,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战略决策

着眼于全局,考虑整体效益,是军事领导艺术最重要的原则。在进行战争指导时,范仲淹总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观察和分析客观形势,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决策。例如,康定元年五月,范仲淹根据“缘边城寨有五七分之备,而关中之备无三二分”的客观形势,提出了“严边城”“实关内”的御夏主张,建议实施“养猛士,延谋客,日练月计,以待其隙”的“深计缓图”之策,以加强边备建设。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针对三川口之败后鄜延路边境堡寨“悉已荡去”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整顿边备、加强军队训练、进行军制改革以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建议。庆历元年正月,范仲淹又提出了于沿边广修堡寨,以图经远的“持久可守”之策。在《请修复城寨奏》中,范仲淹主张于当年二月中旬率兵万人伺机修复鄜延路边界的永平寨、承平寨,并采取“择利进筑”堡寨的方式,步步蚕食,以扩大势力范围。范仲淹主张于沿边广修堡寨的同时,以土兵守之,并“因置营田,据亩定课”,以实现长期据守。围绕堡寨,范仲淹制定了一套攻守结合的防御战略:当西夏军以大股军队一路入寇时,“则明斥候,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当西夏军以小股军队一路入寇时,“则扼险设伏以待之”;当边境稳定时,则采取劝商入中和开置营田的方式实边备敌。范仲淹主张与敌作战时,应当“观衅而动”,根据敌人的入寇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用兵战略战术。范仲淹的攻守结合战略,是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综合战略。范仲淹认为“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久而民力不匮”〔1〕。范仲淹主张“近攻”“浅攻”,反对“远攻”“深入”。范仲淹认为进攻的目的是控制横山地区,夺取横山一带族帐。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范仲淹主张进攻延安之西、庆州之东的金汤、白豹、后桥三寨,环州之西、镇戎之东的葫芦泉及故绥州一带蕃部。

在攻守之外,范仲淹又根据敌我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和”的战略。在御夏战争中,范仲淹常于攻守之间,行招纳之策。特别是庆历元年十月,知谏院张方平向宋廷提出了“和戎”西夏的建议之后,宋仁宗越来越希望与西夏早日议和。与此同时,西夏元昊虽取得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等战争的胜利,但是由于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本已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加上与契丹辽关系的恶化,以及宋军事防御能力的加强,“纳和”之声也日渐兴起。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促成之下,元昊才被迫放弃帝号,向宋称臣。庆历四年(1044)八月,范仲淹上奏仁宗,主张在“名体已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与西夏“以成和好”。范仲淹认为宋廷不应把过多精力放在与西夏“理曲直、决胜负”上面,而应尽快结束战争,把精力放在实现和平之后的“国富民强”的建设上面。范仲淹主张宋夏“议和”,既是一种客观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也是一种经远图强之策。

二、重才识才,量才适用,注重在实践中选拔和任用将领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懂得识才、用才、育才。范仲淹担任边帅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培育人才,并不断向朝廷举荐人才。针对宋军将校素质低下,且老弱病患、人数缺少的情况,范仲淹提出了专于选将的要求。范仲淹选将的基本原则是“忠义智勇”。“忠义”是指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忠君报国;而“智勇”则是指作战机智勇敢,智勇兼备。康定元年,范仲淹出任延州边帅后,上书朝廷主张于诸军班中搜智勇之才,“或试以武艺,或观其胆略出众,便可迁转,于边上任使”。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在《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一疏中,荐举了十五名“得力材武”的将佐,其中第一等以泾原路部署狄青为首,认为其“有度量勇果,能识机变”之才;第二等以鄜延路都监周美为首,认为其能“谙练边情”,且有“武勇”之力。根据所列将佐名单,可见“有度量勇果,能识机变”“忠勇敢战,身先士卒”“足机略,善抚驭,得蕃汉人情”等军事才能是范仲淹选拔将才的重要标准。在“智勇”之才中,范仲淹更偏重于“智谋”,认为“能言方略,有烈士之风,可备将帅”。范仲淹主张选拔有军事实践经验,或有发展前途的“智勇”之人进行培养,使其“习学兵书”,增长谋略。同时,“委之边任”,使其经受实践历练,并在实践中成长为能知将略、能谙边情、作战勇敢的优秀将领。

在范仲淹的用心识察和精心培养下,边关涌现出了大量军事人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武将狄青。狄青,出身行伍,文化水平不高,但“状貌奇伟”“度识宏远”,为范仲淹所赏识,遂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成长为一位“名动夷夏,深沉有智略”的名将。又如武将种世衡。范仲淹得知他善于抚驭蕃情,便极力举荐他知环州,认为“非世衡则属羌不可怀”。种世衡到环州后不负所望,妥善处理了与沿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成功收复了部分少数民族,得到了蕃族的支持拥护。此外,瓦亭寨主、左班殿直、閤门祗候张忠,因过被罢免官职。范仲淹详细了解情况,理解张忠的做法,同情张忠的遭遇,认为“其人颇有武勇,乞稍复官资,责其效用”,特上书朝廷诏为供备库使,镇守边疆。对于范仲淹的用人、识人及育人之道,南宋朱熹给予了肯定评价:“范文正公经理西事,看得多是收拾人才。”〔2〕

三、精武强兵,练兵备战,努力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加强军队训练,做好强军建设,是军事领导者的重要责任。范仲淹在注重选将用将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军队的拣选与训练。他通过“改革军制”“裁汰老弱”“重用土兵”等措施,力图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强大军队。

一是改革军制,教兵以战。宋朝建立后,为了集中兵权,实行“更戍”之法,这就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士兵平时缺乏训练,作战时“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疲弱不可用”,以致于御夏战争中屡战屡败。宋仁宗时,朝廷曾“诏分边兵”,规定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在与敌作战时,官位较低者先出战。对此,范仲淹认为是战败的重要原因。于是,在延州大阅边兵,得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统帅三千人,分部进行训练,并根据敌人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击作战。通过军制改革,改变了按官职高低出兵迎敌的做法,这不仅密切了将兵关系,而且激发了中下级军官及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庆历三年(1043)二月,范仲淹和韩琦奏言:“臣等已议一二年间训兵三四万,使号令齐一,阵伍精熟,又能使熟户蕃兵与正军参用,则横山一带族帐,可以图之。”〔3〕范仲淹冀望通过军事训练,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从而克敌制胜,平定西陲。

二是裁汰老弱,精选士卒。为了节省军费,减轻后勤供给压力,范仲淹主张裁汰老弱、精选士卒,这体现了他的“精兵”思想。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在《陈八事疏》中指出:“国家重兵悉在京师,而军食仰于度支,则所养之兵,不可不精也。”〔4〕于是提出对“禁军”进行精选,对其中年老不堪披带者进行裁汰,以使其归农的建议。庆历三年,范仲淹接连上疏,请求朝廷仔细拣选送往边上屯驻之兵。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又上奏道:“陕西新刺保捷,其中有孱弱不堪战者,宜少汰之,使归于田亩,既省军费,复增农力。”〔5〕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又提出将诸处“笃疾废疾”弓手兵士,“不问年甲,便与拣停归农”。范仲淹的“精兵”之举,一方面是基于节省军费,减轻后勤压力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是重用土兵,就近戍守。宋夏战争爆发后,宋廷派驻了大量禁军进入西北以抵御西夏。但是,这些禁军“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其中有些还是“小弱怯懦之人”,所以战斗力普遍不高。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范仲淹从实际出发,提出了重用土兵、就近戍守的政策。范仲淹认为土兵熟悉当地山川地形,战斗力比东兵要高,因此主张在沿边和次边地区招置土兵。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兵的战斗力,范仲淹主张于沿边堡寨周围实行相应的“营田”之制,以措置军需,缓解粮草供给压力。“置本土之兵,勤营田之利”是互为表里的两种制度,土兵可以“徙家塞下”,与父母妻子一道营田戍边。二者的有机结合解除了土兵的后顾之忧,免去了远戍之苦,坚定了戍边决心。这种带有兵农合一性质的营田戍边政策,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边费供给不足、东兵战斗力弱的问题,而且激发了土兵的战斗积极性。

四、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贯彻以人为本的军队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领导激励艺术,强调领导者要以人为管理的出发点,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在治军作战实践中,范仲淹以人为本,厚待边将、爱抚士卒。同时又能做到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体现出高明的军事领导艺术。范仲淹的这一军事领导艺术完全符合孙武所说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之道。

一是厚待边将,爱抚士卒。范仲淹担任将领时,号令严明,爱抚士卒。范仲淹尝言:“自古将帅与士旅同其安乐,则可共忧患,而为国家之用。故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6〕范仲淹将于军中所得赏赐,皆以上意分赐诸将。范仲淹体恤士卒戍边之苦,多次奏请朝廷提高他们经济待遇,认为只有对其“丰以衣食,使壮其力,积以金帛,示以厚赏。牛酒以悦之,律罚以威之”,才能“兵有斗志,将必增气”。〔7〕庆历三年,范仲淹针对朝廷诏令陕西省罢免同、解、乾、耀等九州军公使钱一事,专门上奏朝廷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沿边诸将“不可废”的“养贤之礼”。庆历四年,范仲淹前往陕西、河东宣抚,奏请朝廷给予沿边将士“特支”赏赐。除了设法提高将士的经济待遇,范仲淹还努力为沿边将领争取政治仕途升转的机会。在《奏乞将边任官员三年满日乞特转一资》一疏中,范仲淹希望朝廷能考虑沿边将领的戍边之苦,从而“别立条制”,在其军满三年后,予以“特转一资,不隔磨勘”。范仲淹冀望通过此举给予沿边诸将更多升转的机会。另外,范仲淹针对泾原路和庆州两地土兵不在本路戍守的情况,主张朝廷“各令拨归本路使唤”,从而减轻土兵异地戍边之苦。凡此等等,都体现了范仲淹爱兵如子的思想。范仲淹将“爱兵”思想与情感激励相结合,融入到对军队的管理之中,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领导艺术。

二是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军无威不肃,令无威不行。”严明的军纪是一支部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范仲淹对部下及士卒,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为了明定赏罚,范仲淹针对各处“赏格”各异的情况,奏请朝廷重新“定夺”。在《奏乞重定战功赏格》一疏中,范仲淹指出:“臣等窃见用兵以来,战阵行赏,逐处起请,所见各异。或谓须要首级,或谓录阵前得力之人。……欲乞朝廷将元定赏格并诸处起请条贯,重行定夺,颁下诸路,所贵军中知信,第赏无差。”〔8〕在军事实践中,范仲淹完全根据实际功过,以定赏罚。例如,康定元年二月,在保安军御敌之战中,张建候、狄青等立有军功,范仲淹遂奏请朝廷“重加锡赐”。十月,王羲等四人在军中扇动闹事,范仲淹遂按军法处置,将其押到司理院进行审讯后,断送葛怀敏军前腰斩。庆历元年(1041)四月,范仲淹又因曹玮、田敏等前后立有多次军功和修复堡寨的功劳,专门奏请朝廷对他们“特加赠典”,并恳请朝廷能对其子孙“量行恩泽”,以奖劝边士。这些都体现了范仲淹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治军特点。

三是尊重士兵,保护部下。范仲淹十分尊重士兵的人格。宋初的士兵入伍之后,会以墨黥脸,以别于普通平民,以便管辖,防止逃亡。范仲淹取消了这一有辱人格的旧制,改刺手背。这样,参军入伍的士兵在退役回乡之后,可以普通百姓的身份继续务农,而不受歧视,他们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尊重。范仲淹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收拾了人心,赢得了广泛信任。另外,范仲淹对自己推荐的将领,十分爱护,在其受到弹劾之时,极力为之辩解。如庆历三年,监察御史梁坚弹奏滕宗谅、张亢使用“公使钱”过度,侵欺入己。为此,范仲淹连上数道奏疏,“激切而言”竭力救护。在奏文中,范仲淹一面极言滕宗谅、张亢戍边之功,一面又有理有据地力辩其被诬枉之冤,真是情真意切,义愤填膺。在范仲淹的极力救护下,这场“公使钱”案最终没有掀起大浪,而滕宗谅和张亢也只是受到降官调离原职的处分,并未受到重罚。

五、多措并举,统筹后勤,努力构建一套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范仲淹担任边帅后,十分重视后勤保障工作,从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来统筹和解决后勤问题。在具体作战实践中,范仲淹经常从后勤的角度来考虑军事斗争问题,制定用兵作战方略。这些都体现了范仲淹高超的后勤领导艺术。范仲淹除了采取精兵节财的政策,来缓解后勤供给压力,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构建后勤保障体系。总体来看,范仲淹的后勤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屯兵营田,注重本地供给;官本回易,增补军费之用;劝商入中,解决军需不继;引兵就食,节约人力物力,以及创置榷场,加强诸蕃贸易等多个方面。〔9〕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勤供给不足的问题。为了保障后勤供给安全,范仲淹在沿边广修堡寨,并依托堡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后勤供给和保护体系。堡寨作为一种前沿防御阵地,既可以在战时御敌和侦查敌情,又可以之为依托推行营田和创置榷场。所以,范仲淹在担任边帅时于沿边广筑堡寨。据粗略统计,范仲淹在延州任上,共修筑永平、承平等堡寨十二个;在庆州任上,共修筑大顺城、葫芦泉等堡寨二十九个。范仲淹认为这种依托堡寨的后勤供给和保护体系,不仅减短了后勤运输的距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勤供给的效益。为了保证军需的稳定供应,范仲淹提出了“量入以出”的后勤管理策略。范仲淹主张朝廷应该委托三司选拔“有行止心力司属三五人”组成一个专门机构,以加强对国家财政大计的管理,从而减省冗费。另外,范仲淹针对当时陕西四路入中粮草及支却京师钱帛“无定数”和每年转运司供应边上财利“无定额”的情况,奏请朝廷委派重臣担任陕西四路计置判官,专管本路财赋和回易贸易、开置营田等事。同时,范仲淹还望朝廷令三司摸清陕西四路军马及粮草底数,约定将今后每年入中粮草和京师支应钱帛“比旧日十分中减下三分”作为定额;并令陕西四路转运司在各路税赋课利数目的基础上,制定出每年所应支助的钱帛数目。范仲淹冀望通过加强对国家财政收支预算的管理,以及对边需财物的定额配给,做到军需财务的“量入以出”和“百物有备”。在范仲淹的极力经营下,陕西沿边后勤保障基础得到了很大增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省了不必要的冗费支出。

综上而论,范仲淹在御夏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杰出领导艺术,对提高军队战斗力,稳固沿边局势,迫使西夏主动求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范仲淹的杰出领导艺术,时人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欧阳修评价道:“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10〕王辟之云:“范文正公以龙图阁直学士帅邠、延、泾、庆四郡,威德著闻,夷夏耸服,属户蕃部率称曰‘龙图老子’,至于元昊,亦以是呼之。”〔11〕与宋军作战的西夏兵则云:“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12〕可见,范仲淹在中国古代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是文武兼备的伟大人物。

【注释】

〔1〕[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4,庆历元年十一月乙亥,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03 页。

〔2〕范能濬编集,薛正兴校点:《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8 页。

〔3〕[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9,庆历三年二月乙卯,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351 页。

〔4〕[宋]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续补》卷1《陈八事疏》,见《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5 页。

〔5〕[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97 页。

〔6〕[宋]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17《让观察使第一表》,见《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2 页。

〔7〕[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1,庆历三年六月甲子,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390 页。

〔8〕[宋] 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奏乞重定战功赏格》,见《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7 页。

〔9〕刘涛、孙远方:《试论范仲淹的军事后勤思想》,《宋史研究论丛》第21 辑。

〔10〕[宋] 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见《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4 页。

〔11〕[宋] 王辟之著,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卷二《名臣》,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 页。

〔12〕[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8,康定元年八月庚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36 页。

猜你喜欢

范仲淹后勤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试论企业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优化路径分析
ViolationsoftheTraditionalBioethicsinNeverLetMeGo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On American Individualism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