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兵法》看战争决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022-11-21司燕
司 燕
战争决策是对国家是否进入战争状态、怎样进行战争准备、如何控制战争行动等作出的决定,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命运。2500 多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揭示了战争决策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历经岁月洗礼、时间沉淀,对于今天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战争决策依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慎战而不惧战的原则
《孙子·火攻篇》有“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争决策中把握好慎战而不惧战的原则,对于战争的胜负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其中要紧紧抓住三个要素。
(一)“道”的要素
《计篇》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这里的“道”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合法利益,追求人类正义的道义,有了道义,就有了凝聚力。我国的解放战争能快速赢得胜利就是因为这是一场为了人民合法合理利益的战争,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战争决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谋攻篇》指出的“上下同欲者胜” 进一步诠释了“道”是如何对战争胜负发挥作用的。在做出重大战争决策时,要把是否符合“道”的要求放在首位,凝聚起民心军心。在朝鲜战争期间,同样是派兵出国作战,中国的战争决策目标是抗美援朝,帮助朝鲜人民摆脱殖民统治,捍卫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美国的战争决策目标是武力统一朝鲜,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强化朝鲜半岛在美苏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前沿地位。两国的战争决策原则从“道”上就根本不同,正义与非正义清晰可见,战争的走向也随着士气凝聚和人心向背而发生变化。
(二)“利”的要素
《火攻篇》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认为,在战争决策时合于国家最高利益才行动,不合则不采取战争行动,在《九变篇》中强调“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在做决策时,必然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慎战而不惧战所要坚守的就是坚决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建国之后的和平时期,除了前文提到的抗美援朝,我国几次自卫反击战,都是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所做出的决策,充分体现了为了国家利益无惧战争的决策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的考量则更为全面,在面对国家发展大局时,要做到安不忘危、盛不怠战,军队不当“和平官”“和平兵”,要担当起强国强军重任,在面对战争时,不怯战惧战,担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
(三)“算”的要素
《计篇》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里的“算”指战前通过对相对全面的敌我双方条件进行比较,得出科学的战争决策。从“道”“天”“地”“将”“法”诸方面看看“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延伸到今天就是从综合国力出发进行计算。战争离我们很近,慎战而不惧战的根本是要始终把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重视战争、强化国防、提升国力是战争决策的重要原则。
二、坚持全知而后求战的原则
《孙子兵法》中耳熟能详的“知彼知己”“知天知地”都凝结着孙子对战争决策原则的思考,要力求“先知”“尽知”。
(一)知彼——知晓敌方战争能力和潜力
《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段话精确表达了在战争决策时,了解敌情的重要性,“知彼”是处于优先位置的。在战争决策时,知晓敌情难度比较大,孙子在《用间篇》进一步指出:“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只有对敌人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知晓敌方的战争能力和潜力,做出正确的战争决策。
(二)知己——统筹国内优势条件
《作战篇》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强调了知晓己方兵情的重要性,“知己”在现代战争中做决策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孙子在《地形篇》中指出“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强调只有真正懂得了彼我兵情,行动起来才不会迷茫,采取的措施才能变化无穷。
(三)知时而造势——把握有利战机
《虚实篇》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这就是调动敌人,主动造势,把握战机。用“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的策略,就能保证出其不意,以实击虚。这正是充分把握战场主动权,掌控战争行动的有利时机。
(四)知地——掌控作战空间及武器
《地形篇》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在孙子的时代,“地”是战争的作战空间,只有对作战空间的熟悉、掌控,才能做出正确的战争决策,延伸到今天,战争决策的基本原则要建立在掌控作战空间和熟悉武器装备上。
三、坚持有效控制战争的原则
《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揭示了战争决策中对战争有效控制的原则。在他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为上,以战止战符合择优原则,而因敌制胜则是有效战胜敌人的法宝,辩证把握这些控战原则,就能科学把握战争。
(一)威慑止战
孙子在《谋攻篇》中强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认为威慑止战,有效遏制战争而达到战争目的是最高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开始了不以彻底消灭敌方武装力量,摧毁敌方战斗力和占领敌对国家领土为目的的战争决策,力求以较小的代价获取较大的战争收益,这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放战争中解放北平的战争决策就是其中的典范,解放军1949年1月做出对北平围而不攻、和谈为上的战争决策,随着围困时间的延长,最终国民党军队被迫和谈,北平和平解放,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威慑止战,有效遏制和控制战争是战争决策中孙子全胜思想的体现,也是统一现在与未来发展的大战略。
(二)以战止战
《形篇》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指出,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就是先立于不败之地,以迎战敌人。毛主席当时的那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就是以战止战的生动诠释。与美国在朝鲜战场这一仗,换来新中国的几十年和平发展机遇。
(三)因敌制胜
《虚实篇》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里提到因敌制胜,强调的是“变”。战争情势是瞬息万变的,战争指挥员必须时刻根据战况灵活调整战术,这样才能实现战争决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