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探索与路径
2022-11-21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吴美玲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吴美玲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普遍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实施,幼教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以幼儿发展为本”,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有研究强调主题活动要关注幼儿经验和自主建构,但是如何基于儿童立场将富有教育价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纳入主题,如何通过师幼共同建构让幼儿在生活的实践、参与、体验中获得学习和发展,仍然是教师面临的巨大困境。笔者将基于生活化视角,立足幼儿生活,深入阐明主题活动的核心理念、典型特征与实施路径。
一、观照儿童立场是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核心理念
生活化主题活动的核心理念要求立足儿童视角,捕捉幼儿在生活中的关切,强调要追随幼儿生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核心。
首先,追随儿童生活的本质是满足幼儿生命成长,要求生活化主题活动必须以生活化教育理念为指引。关注幼儿的生活,对幼儿一日活动价值进行全面审视与深入思考,对幼儿生活的环境、活动的材料等内容进行适应准备,对幼儿的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让生活化主题活动始终保持幼儿的味道。其次,生活化主题活动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核心,既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把握幼儿可能获得的预期经验,观照幼儿在此过程中应该获得哪些经验与发展。生活化主题活动要从幼儿生活视角向幼儿经验视角不断拓展,让幼儿有更充分的机会亲历每一次探索,学会观察、学会发问、学习思考、学会坚持、学会合作、学会协商……让生活成为幼儿学习的途径,也成为学习的对象,更成为学习的目的,让每个幼儿在更多元、更丰富的生活中获取具有个人意义的童年经验。
二、师幼共同建构是生活化主题活动的典型特征
生活化主题活动需要教师与幼儿双方共同建构,这也是生活化主题活动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要求二者处于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同时决定了主题活动的生成路径是幼儿与教师共同生成的。师幼共同建构的过程就是处理主题活动预设与生成的过程,如何在生活化主题活动中以师幼共建的方式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呢?首先,要对幼儿的问题、话题、兴趣点等进行判断、识别并赋予价值。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有很多感兴趣的事物,教师不能完全追随幼儿兴趣,而是要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全面识别,判断是否有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从中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其次,在追随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活动,生成新的目标与计划。在预设计划实施过程中,若发现幼儿有新的兴趣点和话题,教师应及时判断其中价值,如若有价值教师可以打破原计划,调整生发新的活动内容。最后,基于幼儿的需要不断生成活动,这要求教师要观察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经验,挖掘幼儿的兴趣,分析幼儿解决探究问题过程中具备的经验,准备有关环境并与幼儿在共同探索新知识、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课程。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等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并且这些基于幼儿需要与兴趣生成的内容,幼儿会很投入地进行探索,教师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适时引导,捕捉教育契机。师幼共同建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是教师基于幼儿视角,根据幼儿的发展路径不断调整活动的过程。在师幼共建的情境中逐步形成适宜的学习内容,不断生成活动,使得幼儿的知识与经验在螺旋式的交织中不断发展。
三、幼儿园生活化主题活动的实践路径
在生成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与幼儿的对话寻找他们的关注点,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从而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他们在原有经验上的学习与发展,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技能与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一)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以“关键事件”生发生活化主题活动
幼儿一日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基于幼儿当下生活的有趣事件,其中可能会蕴含一定的挑战与教育价值,我们称之为“关键事件”。
1.识别关键事件,了解隐藏线索。对关键事件的识别需要教师具备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慧眼,要求教师以儿童视角去发现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发“沙水探秘”这个主题的关键事件就是中班幼儿在沙池中玩挖洞游戏时,发现“水不见了”后的认知冲突及一系列对话。“水流走了!”“我们再倒水。”“这边的水越来越少了,你们看水不见了!”“水为什么会不见?”“太阳太大,把水晒干了。”“是太阳的热气把水蒸发掉。”……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疑惑,我们发现一个话题——“水为什么不见了?”这也是主题活动与幼儿当下生活、兴趣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引发了“沙水探秘”这个主题活动。
2.挖掘关键事件,讨论核心话题。对关键事件的深入挖掘与持续讨论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深入观察解读幼儿。教师在谈话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中班幼儿对沙水的已有经验,并进一步引发幼儿讨论核心话题。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结合幼儿沙水游戏时的视频,再次问幼儿“水为什么不见了?”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幼儿猜测“水不见”的原因是太阳把水晒干了,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并问幼儿:“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鼓励幼儿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幼儿提出了没有太阳的时候去沙池,把水倒进沙子看看……教师还鼓励幼儿带着疑问回去询问爸爸妈妈,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师幼展开了一场“沙水探秘”之旅,引发幼儿持续、深入、自主地探索学习,包括收集、分析、讨论、计划、合作等探究活动,为幼儿带来更多领域的整合性经验,同时教师与幼儿共同深入探究与解决问题。
3.聚焦关键事件,初构主题脉络。教师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集合沙水的特性,构建沙水这个主题的脉络和线索。
脉络一:主题缘起“水为什么不见了?”这个问题,开展“沙水大发现”的探究,幼儿自由探索、发现并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结论的得出要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面对幼儿的大胆猜测,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客观观察、实验与验证,在沙水游戏中幼儿找到没有太阳的地方倒水、观察,发现水不见了不是太阳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幼儿调整了自己的认知。
脉络二:成立“沙水研究基地”,探索建水池需要哪些材料以及建水池的新办法,幼儿聚焦探索、观察猜测与实验操作。幼儿在与各种建水池的材料互动的基础上,带着石头、木头、布、瓷砖等材料,开始分组搭建水池。这个过程中支持幼儿运用绘画、符号等形式记录活动过程,整理“水池建造不成功”的原因。比如木头组使用大小不同的木头搭建水池,木头之间有缝隙,幼儿通过使用不同形状的木头填充缝隙,结果还是没有成功。在交流中,幼儿对木头的吸水性产生分歧,分享交流给了每个幼儿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幼儿的质疑产生了新的思考,于是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会吸水的木头”。活动中,幼儿通过“木头吸水”实验和观看木头吸水后膨胀的视频,观察水在木头上的变化,进而了解木头会吸水的特性。
脉络三:基于幼儿成果呈现的“沙水乐园”,深入探索各种各样的水池,幼儿深入探索、动手动脑、解决问题。随着幼儿对“沙水探秘”这个主题的不断深入探索,他们对沙上建水池这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发现了更多关于沙水的秘密。交流讨论后,幼儿明确了建造水池的两个条件:不吸水的材料、没有缝隙。在没有链接材料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体验,通过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材料没有缝隙且不吸水?”幼儿迁移生活经验提出雨衣、塑料袋等材料,探索各种各样的水池。
三条脉络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基于兴趣和需要鼓励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进行猜测、观察、实验、验证。在尝试解决的过程中,幼儿从问题发起、计划的制定到解决问题,全过程都是自主通过经验迁移、同伴互助等方式进行可持续的探究。
(二)关注儿童的亲身体验与经验发展——以“经验生长”推进生活化主题活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学习与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直接体验和实际操作。因此,在主题推进与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的亲身体验与经验发展。
1.问题支架推进,建构新经验。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解决,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动力,这给幼儿带来了新的学习机会。活动中,幼儿经历了认知冲突到解决冲突的过程,不断建构新经验。整个主题活动以问题探究为基点,“水为什么不见?”“建水池的新方法有哪些?”等问题,适时激发幼儿不断探究,逐步支持幼儿的探究,有效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幼儿当下的话题进行梳理并构建问题框架。
问题1:“水为什么不见了?”追随这个问题,形成第一个小主题“沙水大发现”。一方面,教师十分关注这个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并为幼儿探索主题提供适时的环境、材料等支持,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与同伴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在主题探索遇到困难时,教师与幼儿一起思考,寻找策略,给予幼儿探索的方向。教师通过及时提问等策略,引导幼儿关注关键问题,支持幼儿进行深入探索。
问题2:“建水池的新方法有哪些?”幼儿对如何建构水池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追随幼儿的兴趣,形成第二个小主题“建沙水研究基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幼儿学习建设水池的新办法。例如,幼儿制作调查表了解各种建构水池的材料特性并通过分组建构水池进一步感受各种材料的吸水性、流动性等特性。通过组织开展科学活动“建造水池”,幼儿关注到石头、瓷砖的缝隙连接的问题,于是通过观察幼儿园的水池,观看“建水池秘密”的视频,讨论“怎么建水池?”帮助幼儿了解石头建水池所需的材料和方法。
“发现—观察—猜测—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也是幼儿问题生成与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亲历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测验证、获得经验等探究行为,有助于幼儿深度学习。
2.经验链接推进,引发深度学习。追随幼儿经验的发展与相互链接是推动主题活动的重要路径。教师需要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提出挑战,引导幼儿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获得新经验,使幼儿的经验呈现连续不断、螺旋上升的状态。例如“没有成功的水池”系列活动中,对于幼儿不知道水什么不见、水池建造失败等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解决,并在一次次解决后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不断丰富与巩固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使幼儿尽情地去探索、合作、表达。
(三)聚焦儿童的主动学习——以“反思梳理”完善生活化主题活动
梳理反思主题活动价值点,明晰主题活动的脉络与主线,持续延续幼儿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创设宽松、灵活、自由的探究环境,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持续观察与支持幼儿。活动后,教师再次对主题进行审议,发现幼儿对沙上建水池还保持着高涨的兴趣。于是,一方面通过结合主题墙关键性线索与主题故事书,指导幼儿自制图书,共同梳理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举办“水池展会”,继续投放瓷砖、石头、水泥等材料,引发幼儿深入、持续探究。回顾主题,在细致的探究操作活动中幼儿对沙水、材料等有关知识有了更加自然、丰富的认识与理解。幼儿在持续探索中不断建构主题新经验,幼儿经历了反复尝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主动积极、认真专注的良好品质。
总而言之,生活化主题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幼儿,必须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满足幼儿探索的好奇心与兴趣,立足每一名幼儿整体性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生活化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儿童视角,善于观察与解读幼儿,让幼儿在亲历生活、直接感知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经验,培养有益的能力,实现教师与幼儿共生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