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022-11-21福建省福安市赛岐小学陈辉梅
福建省福安市赛岐小学 陈辉梅
小学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践行立德树人目标,也要做好教学设计,创新阅读教学课程,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鉴于高年级小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阅读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创新,聚焦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发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实现学生语言、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教育目标为核心引领,确保整体导向作用能切实发挥,引导阅读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从教学实践来看,阅读教学目标的清晰度与教学活动开展的顺利度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知识获取成效,也与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对于教师而言,在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策略的认知与把握程度,也是提高阅读教学的关键。
核心素养适用于所有学科,但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方式,在语文学科中则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多个层面。纵观核心素养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文字的语音与含义,还要引导他们掌握语言文字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用法,从而能够在生活中准确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其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元教学法,能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想象形象的画面,增强其思维发散能力;其三,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审美观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可借助阅读教学的平台,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以高质量文本的阅读理解,助力学生养成较高的审美品位与正确审美观,增强其创造美的能力;其四,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存在一定的理解能力不足的情况,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文化信息补充,助力学生对文本信息、关键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精心课前准备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做好课前准备,这一阶段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要巧妙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要对语言、文化、审美等方面提高重视,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如果教师要给学生“一棵树”,那么首先要保证教师本身拥有“一片森林”,只有教师的知识比学生更加丰富,才能够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能够做好提前的教学设计。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与技能,保证在课前准备时能够自如发挥,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阅读教学《题临安邸》这首古诗时,为了培养学生感知文化内涵与审美的阅读能力,教师授课之前应当对七言绝句的体裁特征进行剖析,深入了解该体裁古诗在押韵、吟诵等方面的特点,能够指导高年级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深刻理解古诗内涵,教师在课前还应搜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以及作者生平等信息,通过大量历史史实的讲述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基调,在此基础上深刻阅读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通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内外阅读中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教育的要求包括学习方法的习得,其中当然也包含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能够明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使得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水平,深化阅读层次。
比如,在阅读教学《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让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由于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懂得如何利用工具书去检索生字词的读音与含义,也会通过请教家长、教师和同学去促进理解,以各种方法了解阅读文本的含义。随后,教师在课堂上可抛出一些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比如:“这个地方为什么被叫作鸟的天堂?课文上说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想?”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紧扣作者的思路去品味文章中的语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精读关键片段,实现内容理解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实施读写结合
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需要同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紧扣这一目标,为发展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可尝试实施读写结合,通过这一方式同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达到相互促进与补充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与核心素养。
比如,在阅读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教师应当先从分析古诗表达含义着手,让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能够感受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难舍感情。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则可导入更多课外送别诗进行阅读,拓展学生对离别之情的理解。阅读过后,教师可尝试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将所阅读的古诗以现代散文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出来,站在作者的视角去抒发思想情感。通过在阅读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能同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大程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借助问题引导
思维品质属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外,也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要发散学生思维,一定要借助所阅读的文本内容,提炼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便能在文本解读中形成自己的想法,思维也会积极运转。借助问题引导的阅读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不至于囫囵吞枣式地盲目浏览,对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样有奇效。
比如,在阅读教学《落花生》这篇文章时,在教学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思考,随后提出具体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文章标题‘落花生’中的‘落’字有怎样的含义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告诉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就能够找到答案。同时,也要为学生的阅读提出指导性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花生的哪些品质呢?作者在本文中用了什么方法告诉我们要成为像花生一样的人?”这些核心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合作进行答案探究。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任务,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以及文章的全篇结构绘制思维导图,重现文章的大体架构。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高年级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五)挖掘人文因素
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有着鲜明的情感性与人文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聚焦于文本内涵的提炼,通过阅读引导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形成文化品格,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阅读教学《两小儿辩日》时,由于文章为文言文,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带领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文言文,尤其是重点讲解文言文的特点。比如,文言文具有语言精练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会用单个字来表达一个词的意思,通过用文章中的例子进行简单举例,让学生对文言文词句使用的精妙之处好好感受。在课堂中,教师还可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授课,将孔子的许多故事放在微课资源中,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学习,认识到孔子身上具备的谦逊、好学等优秀品质。在如此阅读教学设计下,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并且一改往日学习文言文的抵触心理,通过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起到提升学生文化品格的效果,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六)创设阅读情境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兴趣激发为其带来主动阅读动力,所以在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阅读内容去创设相应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情境创设也能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来美的因素,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比如,在阅读教学《草原》这篇文章时,教师便可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走进阅读场景中,助力学生阅读理解的同时,也能起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具体来讲,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出壮美的草原风景,同时搭配民族特色乐器弹奏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情境中。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通过范读、领读的方式,与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感受作者笔下的草原美景,为学生营造视听结合的美好画面,以更强烈的感官刺激赋予学生审美体验,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
(七)践行核心素养
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来看,在课堂上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落实。在如今的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科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保护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发挥自身在指导、合作等各方面的作用。倘若将教学活动视为一场“舞台节目展演”,那么教师则是“舞台”的搭建人,学生则是“舞台”上表演的“主角”,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描述的情节中去增强感悟,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结合课文与生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阅读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描写内容去想象圆明园毁灭之前的瑰丽场景,而非直接将视频或图片展示出来,更不应该提前预设固定场景,而是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文本中“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的场景。学生越是能想象到圆明园之于我国园林艺术的地位,便越能共情其惨遭英法联军烧毁之后的愤慨,从而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得情感、文化等多层面体验,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共情能力,也能满足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
(八)培养良好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聚焦于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在开始文本阅读之前,教师需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保持足够的注意力,对字词理解要认真、仔细;另一方面,待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要及时询问学生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如此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深化他们对文本的阅读认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在阅读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点名学生对不同分段课文进行朗读,让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记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各小组将不明白之处集中在一起讨论,交换彼此的看法,促进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一边阅读一边动笔的好习惯,对文本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不仅能加深对语句的印象,也能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素材,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而阅读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语文教师需要对阅读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通过激发兴趣、讲授方法与培养习惯等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构建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