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2022-11-21课题组

创造 2022年5期
关键词:云南农产品农业

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调研组围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深入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同时委托有关部门对全省相关州(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对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和启示进行总结,对云南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云南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对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及产业兴旺的目标、基层和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人的制约逐步凸显。乡村产业振兴“无处不缺人”。一是劳动力短缺。云南省农村产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许多工作都要由人工完成,但因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农村新一代年轻人嫌辛苦大都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致使用工高峰期本地劳动力严重短缺。二是农业技术人才断档。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条件差、效益低,企业对农业科技投入意愿不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业智力支持覆盖不足,政府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农村科技人才、技术人才普遍缺乏,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学历较高且具有管理、营销、电商、金融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紧缺。

第二,农产品优质低价现象普遍。云南农产品质优价低,当地企业得“小头”、外地企业得“大头”、农民赚点辛苦钱现象普遍。不少云南优质农产品被经销商贴外地牌子销售,例如,华坪、永仁的芒果被贴上攀枝花芒果牌子,永仁小枣被贴上山东枣子牌子进行销售。主要原因有:一是品牌效应不强。云南省农产品品牌多而杂,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少,品牌引领带动消费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农产品缺乏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云南省农产品主打“高原环保牌”“生态有机牌”,但缺乏能让市场认可、消费者认可的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消费者缺少认识或购买云南优质农产品的权威渠道。三是农产品产业链条短。云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短、窄,农产品附加值低,大部分还停留在出售初级农产品的粗放发展阶段,难以适应市场多元化、个性化和高端化需求。四是销售渠道单一。许多地方农产品销售仍采用经销商到田间地头收购的传统模式,定价权更多掌握在经销商手中。

第三,新型经营主体不强。一是企业不强。云南省农业企业“小、散、弱”,开拓市场、经营管理、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辐射带动区域农业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二是合作社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总体不高,市场意识、法治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吸纳和服务社员的能力不强。三是村集体经济不强。全省有11861个行政村、1813个涉农社区。其中,无经营性收入的村396个,占3%;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3390个,占24.7%;5万元至10万元的村5778个,占42.2%;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仅占30.1%。全省无经营性收入的村民小组14.4万个,占85.4%;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民小组1.8万个,占10.8%;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民小组仅占3.8%。

第四,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不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受地理条件限制,云南农业机械化率较低,许多地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制约着当地产业振兴。二是农业绿色有机化发展水平不高。绿色有机农产品投入大,产出低,以高价出售才能营利。如果没有品牌支撑,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从而制约农业绿色有机化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例如,丽江华坪县种植芒果40.2万亩,通过绿色认证面积仅3.1万亩,有机认证面积仅3.4万亩。三是农业数字化发展滞后。我国整体上已进入了农产品买方市场阶段,消费者对农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竞争越来越聚焦农产品全过程、可追溯。既要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又要通过“数字化”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性。但很多地方对该重要趋势和规律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农业数字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助推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第一,久久为功,选准扶强优势产业。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不能朝三暮四,急于求成,简单模仿、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而要找准自身强项,充分发挥本地区优势,并将这个优势做细、做强、做大,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让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和培育力度。龙头企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农产品营销、品牌打造、商标申请等,都需要企业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优秀农业企业对一个地方产业振兴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对当地农户也有较强的帮扶功能。因此,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清、亲”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好投资奖励、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生产要素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和培育力度,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保姆式”“一对一”的服务,让企业敢进来、愿留下、能赚钱。

第三,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一是构建制度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育一批以农业为职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化农民。二是加大农业后备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适当扩大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年轻人从事农业科技研究,为乡村产业振兴储备技术人才。三是提高科技和人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力度。推动科技人员、科技力量下沉到农村,常年驻守,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服务农民,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才。四是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使基地既成为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的载体,又成为农户培训的田间课堂,利用集中授课、对比试验、实地观摩等方式,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促进农业产业技术进步。

第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一是在坚持耕地保护原则,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运用模式,释放土地活力,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二是在坚持和发展壮大“一县一业”基础上,适当打破区域限制,从省级层面考虑建立跨区域产业发展合作机制,选择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地方发展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充分发掘地区特色资源,推动农业与全域旅游、养老健康、特色小镇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体验、康养休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第五,加强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一是增强品牌意识。以“高原环保”“绿色生态”为核心概念,推广云南“绿色食品牌”标识商标,着力打造名品、名标、名牌、名企“绿色云品金字招牌”,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二是积极为当地农产品站台。利用合法平台,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主动宣传当地的农产品,如朱有勇院士到人民大会堂推销云南土豆,新疆网红文旅局副局长贺娇龙为当地旅游作宣传。三是不断提升运用新媒体、新渠道或新平台宣传的意识。例如,可依托现有知名扶贫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如优帮帮)或云南本土知名主播(如滇西小哥)宣传云南农产品的品牌和品质。

第六,提高农业产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一是引导高效农业设施向特色产业区和特色产业带聚集,提高特色农业的规模效益。二是推动农业绿色有机发展,制订专门规划,调整种植结构,严禁种植大水大肥作物,严禁高毒高残农药销售,切实加大绿色有机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园、现代数字农业产业园建设,不断夯实数字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向生产智慧化、经营网络化转型。四是加快电子商务聚集区和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乡(镇)、村市场和智慧商圈,充分利用电商直播营销以及新零售渠道,推动农业电商产业数字化。

猜你喜欢

云南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