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2022-11-21王梦喆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心理

张 澜 王梦喆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 110136)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具有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才市场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多层次,高水平的标准,且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加之各大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导致高校研究生出现各类的心里健康问题。所以,积极关注并重视高校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针对于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健全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方法,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研究生的心理总体上呈现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大部分研究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例如遗传基因、个体生理和心理素质、家庭教育氛围以及成长的社会环境等都会对研究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各种因素之间还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的诱因可以归纳为:科研压力的问题,情绪性格的问题,社交关系的问题,情感生活的问题等。这也就导致了研究生会出现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焦虑突出的消极情绪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模式更加强调自主性与主动性,部分研究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规划不清晰,有的学生存在拖延症,在学习周期缩短而科研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其次,在没有老师管理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在校研究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时间管理,没有科学的科研节奏,学习进程拖沓,也加剧了负面情绪滋生。加之与父母家人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代沟,也会使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从而爆发的生活矛盾加剧了负面情绪。最后,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工作就业形势严峻,社会新增工作岗位有限,自己的就业要求不得到满足,加之就业信息不通畅、准备求职复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烦躁和压抑感,进一步加剧了焦虑情绪。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危害极大,与焦虑相伴而生的是惶恐、内疚、忧郁、失望等消极情绪,诸如此类的焦虑心结往往会发展成内在消极因素的滋生力量,这种极具破坏性的压力转换不仅会危及个体心理健康,更有可能影响其价值观念形塑。

(二)自我质疑的负面心理

研究生在学校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毕业后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二者都成为他们面对未来以及生活压力没有自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为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提高本科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导致研究生的数量增加,质量良莠不齐,研究生教育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对工作环境和薪资的期望更高,而大部分研究生最初选择读研的原因是迫于就业压力,或仅仅是为了得到学位文凭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缺乏科学研究精神,仅仅追求考试学分,对待课题的态度是完成即可,以求顺利毕业。基于这种原因导致对应的过程和结果对于研究生来说,即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当个体的自尊和想法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付出和本身的定位时,就容易产生不自信或自卑心理,对自己产生质疑,通常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随声附和。这种心理形成后,往往会从怀疑自身能力发展到无法全面展示自身能力,从怯于人际交往发展到自我封闭。

(三)偏激消极的生活态度

研究生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下最高层次的受教育者,大部分研究生是从本科直升入研究生的,缺少社会经验,与人沟通经验。有些研究生会在生活学习中产生单调孤独、缺少关爱、无人倾诉沟通的痛苦。在日常科研学习的过程中,在无法准确明白导师对课题给予的提示时,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就非常容易缺少沟通而得不到有效指导,很容易使研究产生对此误解甚至逆反心理,当研究生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导师或自身的标准或期望时,可能会被激发出逃避心理,这容易使他们陷入科研压力,产生高度的自我意识和逃避现实的动机,当自我与标准之间差异巨大时,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极端行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研究生更是很少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社交圈子较小,无法与同学建立深厚的感情,因此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缺少可以倾诉和交流的对象,通常会通过情绪或者行为表现出来,甚至会出现极端行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群体中研究比例逐年增加,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有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急剧增大,有超过六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发病率接近五分之一。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学业科研、人际关系、成家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也屡有发生,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高校必须加以重视的新问题。

(一)缺乏对心理教育的重视,教育团队专业性及理论性欠缺

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育建设规划,研究所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处于学生工作部门的下属机构,缺少研究生相关的心理健康应对部门,且更多的是针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与咨询,倾向于个体问题疏导。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忽略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模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的教育目标。对此研究生的特殊教育中,学习接触最多的是导师,而导师更多的只是集中工作精力于学术指导,且过于机械刻板,缺乏对研究生全方位的关心,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团队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化不强的问题,且针对性不强。辅导员承担更多日常的教育任务,缺少专业的系统化培训过程,即便有对应的管理教育机构,但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研究生导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把控能力较低,致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利用率和效率不足,也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维度不广,教育深度和针对性欠缺。

(二)偏重机械式的教学,缺少心理压力释放机制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为,大学心理健康课程,以及对应的心理健康咨询引导中心。在内容上相对单一,形式上相对枯燥,缺少新颖的,多元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心理问题的群体相对一般群体来说要更加内向,习惯独来独往,缺少主动寻求帮助的积极性。研究生不愿积极求助,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受阻,不能及时发现研究生异常的行为和表现,对急需帮助的研究生不够重视,使其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缓解,极易在某些应激事件中出现偏激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机械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把控能力相对薄弱,心理咨询室模式的咨询机构也没有发挥作用,即便做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没有很好的做到从教育入手来预防问题的发生。且缺少对于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释放排解机制,学生受到来自于科研,就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在校没有可以释放心理积压的情绪的对应机制,更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三)缺乏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控跟踪的系统机制

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处理部门,结构简单,过于碎片化,缺少系统的多元的教育跟踪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处于未知状态,以致于不能从根源上了解学生出现心理状况的原因,机械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教育模式无法深入学生内心。高校在没有主动跟踪预防的前提下,没有很好的办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普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对于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防护作用,而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效果甚微。并且无法区分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根本差异,就不能对应做出应变,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遇到更大挑战的根本原因。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各大院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在校研究生的规模变大,数量激增。因在校研究生的读研方向和计划目标差异较大,与本科生的生活学习习惯有明显差异,这为研究生带来了诸多挑战,极易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急躁焦虑、抑郁自卑、暴躁冲动等。由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的休学、厌学等学业问题,以及自杀乃至是暴力等不良事件频繁发生。导致本就发展缓慢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明确现阶段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势在必行。

(一)完善心理教育渠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但是两者的着手点不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目标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素养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培养学生在处理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障碍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所以两者在教育内容、方法、原则、目的及实施者上有所区别。高校管理者应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明确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着手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机构,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职责明确。组织建设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机构。区分本科生与研究生,从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出发,着重从人际交流,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压力,科研成果压力等方面做出对应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教学计划。结合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开展针对于研究生的特色交流沟通活动,定期组织研究生之间的直接对话活动,研究生与校领导的对话交流活动,研究生与企业管理者的直接对话交流。以学校为主要牵头单位,组织各类适合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讨论活动,从根源上解决研究生所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可从校园文化作为入手点,以健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组织各类文娱活动,在缓解心理压力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刻意避免直奔主题的心理咨询,了解学生所需要的心理需求,着手解决问题。

(二)明确理论指导,整合师资力量

在研究生的教育模式背景下,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首先,高校首先在提高重视与认识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理论层面的指导,坚持科学的教育模式,明确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知识系统化,让学生理性思考人生,面对生活,开展科研学习。其次,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师资力量,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合进行,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明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即要相互影响促进,又不能混淆概念。配备专职的具有高级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证书的教师,专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版块,各研究生所属的二级学院单位,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成立专门工作组,学院派专职领导进行跟进,做好督察指导工作。对于研究生导师,应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特殊的管理模式下的直接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应该时常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除了重视课题研究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情绪的波动,多关心少苛责。导师应发挥与研究生交流接触最密切的便利,及时发现研究生的心理活动变化,使导师具有基本的心理健康判断甄别能力,对于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特殊的促进意义,在导师层面给予研究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支持与理解,真正做到全员育人模式。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跟踪教育机制

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做出以问卷等形式的调查,对点到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记录,做出相应解决方案。对有相应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学生做出积极的教育。从学生的基本信息出发,关注特殊群体,例如,年纪较大的学生、出身贫困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饮食风俗等相关因素,做出对应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报告,针对一般学生,进行普适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与教育,发挥集体带动个人,导师引导学生等常规引导手段;对于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做好针对个人问题的心理咨询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明确问题根源,引导学生就医治疗,发挥学生寝室同学,班级同学的积极作用,在生活中做到及时沟通交流与关爱,并随时向学校相关负责部门汇报其心理状况,对异常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对于出现精神重度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应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治疗;对有暴力或自杀倾向的研究生应将其列入重点观察对象,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与其沟通侧面了解思想动态,及时与家长一对一沟通,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全面确保研究生的健康发展,在危机无法把控的情况下,立即送往专业的治疗机构。

(四)加强专业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建设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时代发展阶段,社会对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广播、报刊等媒体媒介对于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而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媒介对于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也不言而喻。手机、计算机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使新媒体变为研究生科研之余的亲密伙伴,新媒体也逐渐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必备的信息工具,研究生群体也成为新媒体事业的主要发展载体,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研究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加快高质量的专业新媒体心理咨询处置队伍建设;建设高效稳定的新媒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新媒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保证学校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时效性,平等性,隐蔽性,科学性;保证创新性,趣味性。努力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的成才与成长的过程是不断经历磨练的过程,成功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而是一个伴随着失败与挫折不断经历起伏的路途,需要我们具有强大的内心作为支撑。目前,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从结果上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已经提高了重视,但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高校研究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不良结果屡有发生,探究研究生心理需求,明确研究生心理问题根源及生成机制,利用科学理论有效的开展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保证人才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校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从集体与个体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到对心理健康的全方位的了解;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做到对心理健康的总体预防;从师资力量的整合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入手,做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从完善的心理健康建档立卡机制出发,做到对心理健康的全程跟踪反馈,来逐步加强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最后,从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媒体时代着手,加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新媒体平台,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接入新媒体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研究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