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行为视阈下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析①

2022-11-21张文菲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师范专业课专业课程

张文菲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师范生的培养紧紧围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旨在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学科功底,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如何更好地把“课程思政”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有机结合,是高校师范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依托信息行为理论分析,从师范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然性、深化“课程思政”理念、拓宽“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全力推进“价值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培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走得远”的优秀教师。

一、高校师范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据调查,高校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师德要求。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是基于梳理分析国家、省市出台的文件、基础教育政策,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内涵。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不仅需要迅速增加师资的数量,还期盼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底蕴和卓越的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因此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涵盖“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扎实学科知识和应用技能、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职业能力,确定了“能在中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的职业领域和人才定位。无论是顶层设计、社会关切还是具体实践,师范类高校培养目标指明了师范专业大学生所授课程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中,平衡好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比例。

《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指导师范生培养方向的重要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要“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范专业大学生该如何提高综合育人能力和意识赋能?文件中指出,要将“四有”好老师标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新时代教师要求等条款具体落实到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完善教学成果的评价,有效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水平。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期待和国家要求等方面都指明了师范生要努力锤炼思政育人实践本领,先育己再育人,既从“课程思政”中汲取养分、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创优争先,又逐渐成长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改革者、推动者、创新者、引领者。因此,“课程思政”是高校师范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二、提升教学理念,夯实思政育人意识

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师当前的教学行为中,同时还辐射到高校和教师未来教学的性质与状态。作为信息行为主体的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处于信息应用和信息交互的过程。因此,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夯实思政育人意识,提高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实效。

(一)坚持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

高校专业教学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开发、设计、讲授好专业课程,并融合师范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同向同行、协同共进”的育人效果。如何推动师范类专业课程更有思政味儿?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如何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能否回答好这些“必答题”是检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验金石。学生在“课程思政”中居于主体地位,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推手”,专业课教师应结合主体性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平衡好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发掘出来。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做到“对症开方”和“照方抓药”,多学科、多视角研究阐释,厘清学理逻辑,找准授课的切入点、结合点,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只有当专业课教师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认识准确、高度重视、理解透彻、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才能积极培养信息行为主体,也就是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使用兴趣和使用热度。

(二)关注青年成长,融合生活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对青年的培养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在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应通过挖掘、捕捉大学生师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深度解答学生关于社会、人生、专业等层面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理解社会现实,坚定前进方向。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教学建立在新时代大学生生动的学习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上,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经师”,更要在课堂外做好“人师”,引领带动学生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直面学生困惑,学生在哪里,“课程思政”就要推动到哪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悦纳并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活化。同时,“课程思政”要为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服务,解决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活“两张皮”的问题,达成“学以致用”这个基本的教学目标。

(三)重构主体意识,实现校本教研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校本教研是以具体学校为范畴,以专业课教师为动力,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为目的来激发教师推动“课程思政”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根据学校、专业、课程等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课程与团队、理念和目标、内容和资源、过程和方法、考评和反馈、效果与反思等多个维度探索如何在师范类课程中建构“课程思政”。针对实际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真实问题,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载体、丰富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知识充满趣味、人文彰显温度、探索启迪智慧、思育塑造价值的育人目标,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学的能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该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直接目的,既能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又能有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专业课教师和师范生的专业发展,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时代责任,坚持知行合一,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有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实践探索的经验和效果。但是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师范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与时俱进。总结近些年“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经验、成果,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的优化。

(一)用好讲授法,畅通信息流正向传递通道

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是使用频率较高、适用场景较广泛、学生接受程度较高、开展难度较低的教学法之一,将语言作为主要的信息传递途径来呈现指定的教学内容。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和天然依托,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以理服人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讲授法,讲透思政道理,把理论讲彻底,把道理讲通透,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把真实案例和知识呈现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活跃、观念多元,讲授法要与新时代的特征紧密结合,善用、巧用、会用启发式、画龙点睛式、案例分析式、热点讨论式等讲授方法,结合呈现背景材料、讨论分析、发言总结、教师点评等环节,通过小入口讲透大道理,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专业报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专业伦理观念和团队沟通能力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学目标。

(二)用好参与式教学法,着眼信息主体的主动性培养

信息行为的主体是用户,新时代大学生是以互联网为生活方式的“微一代”。专业课教师讲“课程思政”要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既要强调顶层设计,又要着力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围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保持健全左右协调、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以专业学习和思想升华的角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授课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情境导入、知识讲解、课堂讨论、价值引领等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动态、自主、创造性地发挥主体参与意识,与授课教师同心同力、同声同气,“课程思政”的参与式教学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专业知识、解决思想困惑、沉浸式体验真知。参与式教学还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教师发挥“为人师表”的影响力,学生内化“学为人师”的价值感悟,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主动践行“课程思政”的内驱力,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师范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

(三)用好启发式教学,推动专业课教师的“全情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要注重方式方法,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调动信息主体的内生动力,把思政要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利用智慧课堂、在线课程等新型育人载体,既解决显性问题、隐性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切实提升育人成效。在摸清学生思想现状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依托体验式教学、小组讨论、技能模拟、对话教学、角色转换等启发式教学法,打通思想堵点、问题难点,深挖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理论性强、方法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育形式更加鲜活,学生的感受更加立体、感悟更加深刻,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萌发的思想“小火苗”,理论育人的同时加强情感育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刻回答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做好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师范专业课专业课程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英语笔记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生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