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2-11-21韩雪姣柴方艳孙安妮
韩雪姣 柴方艳 孙安妮 张 雷
(1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2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提升教育与产业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度、提升专业对企业发展支撑度的最直接有效途径。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1]。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构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2]。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不仅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素质能力分析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招生持续火爆,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加。当前职业院校生源既有通过高考升学渠道的普通高中学生,又有中职贯通培养转段的职校学生,还有来自社会的扩招生,生源来源渠道不同,教学方法、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职业院校更需要能讲课会运营、能创新敢改革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懂营销、会策划、能推广、精运营、会管理、擅实践的电子商务技术技能人才。
(一)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职业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自己的言传和身教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和激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职业教育的对象层次复杂,教育难度大,要求教师必须要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3]。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能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掌握专业技能,给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
(二)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最基本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要求教师能根据职教学生的特点选择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吸引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岗位能力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用准确精炼、流畅清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逻辑严密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思想、知识、信念和情感,借助眼神、面部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方式与学生交流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做出准确判断和调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电子商务是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网络经济规律、市场营销规律,能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营销活动,熟练操作各种电商平台的店铺运营管理、营销推广等业务,熟悉电子商务全流程岗位工作任务,专精2个以上电子商务岗位群的关键技能;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动态,主动适应新职业、新岗位。积极融入专业建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开发,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产业发展。
(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持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更新教育思想、理念。电子商务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平台、新玩法不断涌现,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快。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必须紧随互联网技术发展前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此外,还要领悟最新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以及发达国家职教经验,深刻理解职教改革新理念并应用于教学;积极参加教学能力培训,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做学生的学习典范。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现状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数量增长速度远不及学生数量增长速度。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招聘难成为全国普遍现象,多数职业院校存在师资缺乏、来源单一等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工作量大、讲授课程门数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岗位实践,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专业主攻方向定位,无法精专电子商务岗位技能,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
电子商务专业是仅有20年历史的新兴专业,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大部分教师为计算机、管理、经济、营销等相关专业转行,只有少数青年教师毕业于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 目前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所在的学院(系)不同,一般隶属于计算机、管理、经济相关院(系)。根据隶属院(系)大致可分为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类和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类两个培养方向,其中经管类方向侧重互联网经济和商务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工程类方向侧重互联网技术和商务信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本科与高职培养方向不同,高职主要培养电子商务相关岗位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教师具备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电子商务技术,又要懂电子商务管理运营,知识结构要全面。
(二)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不畅
高职院校教师招聘门槛逐渐提高,招聘条件大都以硕士为起点甚至是博士,更看重学历和名校招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高校今后从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中招聘教师,以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一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往往受学历、职称条件限制,无法达到教师招聘条件;另一方面,相对于企业岗位的高薪,教师岗位的薪酬、待遇吸引力不足,企业优秀的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导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引进渠道不畅通。
(三)缺乏电子商务职业岗位工作经验
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教师受到的是学科体系的教育,理论性强,直接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普遍缺乏电子商务岗位工作经验。尽管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都出台了鼓励教师企业岗位实践的相关文件,但由于日常教学工作量大或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导致教师无法离开课堂到企业实践或主观上不愿意到企业顶岗锻炼。此外,教师教学不使用真实的网店,无法演示操作网店日常管理和后台数据分析过程,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对策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校企之间建立科学可行的合作机制,共建专业、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等人才共育模式[4]。通过产教融合,企业项目进课堂、学校教师进企业,双方互聘师资,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职业能力。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结合党建工作,把主题教育与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深度融合,引导教师把立德树人放在教书育人的首位,发挥教师示范表率作用,争做“四有”好老师。加强典型宣传,树立示范标杆,把“师德第一标准”融入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的各环节,强化师德考核在教师资格准入、考核评价、晋职聘用、推优评奖等环节的首要作用[5]。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技能强国、工匠精神”理念。顺应时事热点挖掘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服务于立德树人。
(二)引入产教融合项目,为教师创设真岗实境
产教融合需要合作企业的支撑。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能更精准地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如果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育人过程,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格局。截止目前,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认定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无论是从业务领域还是地域分布来看,远不能满足当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需求。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办学特色和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主动寻求有实力的合作企业,采取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合作方式,将企业项目和技术人员引进学校,学做一体,定期派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一线跟岗实践,产教同步。
1.建立产业学院,引企业项目入驻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是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重要主体作用的有效径。学校投入场地、设备、师资、学生等教育资源,企业投入技术资源、生产项目、企业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效果,更好地服务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以入驻产业学院的企业项目为载体,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开展模块化教学,教师提升项目实战经验,企业技术人员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相互取长补短,优化教学团队知识能力结构。
2.现代学徒模式练真岗、学技能
为解决电商企业人才招聘难的问题,与企业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学习和企业岗位学徒交替进行,学生学徒双身份,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便于学生学徒管理,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完后,与学生一起参加工作岗位学徒,边指导边学习,根据学习情况在多个岗位间轮换,除提升岗位实践技能外,能全面掌握电商专业核心岗位能力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3.社会服务检验岗位技能水平
依托学校师生、实训条件、课程等资源承担社会服务项目,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店铺开设、网店美工、运营管理、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服务。电子商务业务经营受生产环境、地域影响小,可以将部分或全部业务入驻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优势,如直播、短视频运营业务,学生创意并制作的作品受众多、创新性强,更适合在学校开展。教师通过指导社会服务项目,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三)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企业岗位实践
教育部出台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对教师的企业实践有明确要求,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可见,专任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已经制度化,教师不能再以工作或个人原因不参加企业实践。因此,学校人事或教师发展中心等教师管理部门应合理安排教师教学工作,分梯度、分批次安排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并出台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审、聘任、评优、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为更好地完成岗位实践任务,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把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四)创新用人机制,引进能工巧匠
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的用人机制和身份界限,改革薪酬制度,畅通能工巧匠进入高校的流动渠道。高薪吸引企业优秀人才或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到学校任教,指导实习实训、项目实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等专业建设任务。利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从企业的角度鼓励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学校层面要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建立相对灵活的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管理上要体现人文性、灵活性。解决好兼职教师的管理、身份和待遇问题,为他们考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提供支持[6]。
产教融合是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产教融合要从人才需求调研开始,在全面了解企业工作岗位需求、人员构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校企联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校企专兼职教师协同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工作任务,学做一体、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对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企业岗位工作经验。校企双方以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实践,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确保产教融合模式下师资综合能力素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