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表达促儿童德性生长
2022-11-21顾润生高云梅
顾润生 高云梅
顾润生:学校以“立美”作为学生“修德”的途径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高云梅:我校“立美修德: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实践建构”项目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立足于德育、美育协同统一的实践逻辑,系统支持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并引导其过纯真、和谐、有秩序的道德生活,建构指向儿童道德学习的“立美修德”实践新样态。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始建于1875 年,是南京教育史上历史最悠久的新式小学。学校守正创新,在立美教育田野中已深耕近四十年。学校积极开展“立美修德”儿童道德成长新样态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对当前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现状的积极审视,忽视儿童道德学习主体、儿童道德学习经验、儿童道德学习过程中美的感受及情感的投入的德育规训与教化形式,很难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我们“从现实生活出发,站在立美的高度,关注学生道德成长方式的现代转型”;二是对传统德育模式创新的追求,“注重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从关注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美感与德性品格的培育和发展”;三是对儿童道德发展有效途径的寻求,“立美修德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努力把德育引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审美世界”,让儿童在“立美”的生活大课堂里积极生长。
顾润生:学校“立美修德: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实践建构”项目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高云梅:我们对促进儿童道德学习所需的物型场景、课程体系等进行塑造,让儿童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道德体验,形成道德表达,唤醒其作为德育主体的内在自觉,建构新时代儿童道德学习的全新样态。
一是构建育人环境,唤醒儿童德美意识。环境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第三位老师,学校通过外部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布置,促进儿童的道德成长。我们重点打造两大空间,包含启智润心校园环境和具身感悟实践基地,校内和校外双线并进,为儿童德美成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载体和多维的实践空间。
二是架构课程体系,助力儿童德美成长。在学科课程中,我们通过挖掘学科德美元素、设计学习支架、开展德美学习活动、组织课后反思等,夯实儿童道德认知的根基。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德美统整研学项目,以真实问题和任务驱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儿童从课堂走进生活,从德育规训与教化走向德育的内化与深化。在特色课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德美成长课程的主题化实施、德美行走课程的场域化推进、德美对话课程的多元化展现。德美成长课程包含“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称号”三大主题,德美行走课程主要是在校园内的“乡愁馆”“儿童版画博物馆”“数字版画众创空间”三大特色场馆中的交流分享,德美对话课程包含“大树下的乐园”和“儿童德美论坛”两个项目,鼓励儿童在集体中进行多元对话。
顾润生:项目有哪些创新之处?
高云梅:一是项目育人理念的创新。道德学习强调道德是可以学习的,并且人是可以自主地学习道德的。“立美修德”实现了从关注德育知识的传递到尊重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和创造的转变。
二是课程实践模式的创新。我们以“课例研究”“活动设计”为抓手,探索基于德育美学观、指向儿童道德学习的立美修德课程实践模式。
三是项目实施路径的创新。我们在建构指向儿童道德学习的立美修德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选择上,重点围绕儿童道德学习的本质和立美修德的核心主张,从组建项目研究团队、开发立美修德课程、积极改造育人环境以及推动家校合作共育等方面,为儿童道德学习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成长平台。
顾润生: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有哪些?
高云梅: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今后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立美修德”的内涵需进一步厘清和明确,进一步明确“立美”与“修德”的关系,进一步调查儿童的道德学习现状,走向儿童生活世界的深处。
二是学科课程与特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关联需进一步明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逐步架构并形成了目标纵向贯通(德美主题)、板块横向联动(德美内容)、范式规范完善(德美模型)的立美修德课程体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均从儿童立场出发,聚焦“德·美”价值观的真实落地。基于多年来的立美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和具身学习理念,我们将建构立美修德学科课程教学模型和立美修德特色课程实施模型。
三是完善评价方法。立美修德的评价主要依托表现性评价展开,我们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多样的课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德美元素的迁移应用,创作学科特征明显的德美作品,并进行线下评价;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圈”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形成性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和标准多元化,多维度验证课程实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