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①

2022-11-21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工匠护理

景 霞

(齐鲁医药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想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经济体系优化,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依托,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致力于提升现有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1]。高职类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阵地,在传统教育观念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从而当学生投身社会后没有职业道德作支撑,容易出现工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最终影响职业教育的成效。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促进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工匠精神及职业道德教育

工匠精神,从狭义方面来讲,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从广义来看,是指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来要求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以求极致与完美的工作态度。职业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工匠。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中从业人员所需要遵守的职业规范、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等。职业道德教育则是个体在职业道德规范认识、理解与转化过程中所接受的引导和教育。在高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是非辨别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在新时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目标[2]。

培育护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工匠精神能够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制造”成为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通过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渠道,使高校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中脱离出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规范等的培养,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在“课程思政”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学会挖掘专业中的思政素材成为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对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在职业道德素养中根植工匠精神,符合思政发展需求,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高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的突出问题是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足,没有引起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规模扩招中,对于学生的培养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以护理专业学生来说,作为救死扶伤的一门职业,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提升学生的护理专业能力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思想引导。不论是临近毕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都应将职业道德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作支撑,那么很可能受工作压力的影响,学生思想会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必须提升高校护理专业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

(二)教育目标模糊

不少高校能够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目标的规划中不够明确,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一方面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清楚,不明白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不少高校将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行业中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教育等。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直接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认知出现偏差。另一方面高校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存在明显误区。职业道德作为向学生传达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必须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的核心理念,才能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而在不同专业中职业道德核心理念也存在差异,对护理专业学生而言,职业道德强调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理念,敢于为人民奉献自我,做真正的“白衣天使”,这才是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师资力量不足

职业道德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学生没有任何行业经验,不清楚职场规则、人际交往等基本职场常识,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行业经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中,因此高校的师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一般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另外,不少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能力不足,对于行业的变化形势不能有效掌握,从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指导性意见[4]。尤其是不少教师根本没有行业实践的经验,单纯的理论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渠道。

三、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路径

通过对职业道德教育与工匠精神内涵以及当前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将工匠精神根植于职业道德教育中,运用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慎独内省等思想进行引导,可促进护理专业教育质量的进步[5]。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重视德育课教学

德才兼备成为当前护理人才的重要要求,因此高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对护理人才培养内容进行调整,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符合实际的发展需要。高校护理专业课程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为了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融合,必须重视对德育课程的建设。专业课程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而德育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为护理专业学生开设人文社科、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选择。通过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丰富的文学知识陶冶情操,从而促进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而职业道德与法律既要求学生在护理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又要符合法律要求。在具体德育课程的开展中,注重以现实案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榜样力量[6]。例如,庄仕华作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边疆从事医疗生涯43 年,巡诊超过百万人次,在12 万例手术中无一失误。在他的身上体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与工匠精神,正是对自身的精益求精,才使得他在医疗生涯中始终保持高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先进榜样,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

(二)在技能大赛中融入工匠精神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能够直观地反映职业教育效果,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赛程设置中,注重考查学生技能操作的精准度,以此来促进护理学生学习技能的进步。在常规的职业大赛中,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检验,要求学生具备相应能力。大赛的目的在于“求会”而不是“求精”[7]。但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单纯的“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而是要做到“精益求精”,这也正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体现。高校要对技能大赛的主题进行改革,“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大赛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在大赛中发挥护理专业人才的风采与团队精神。对于获得技能大赛一定名次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大赛中,并根据大赛要求自觉进行工匠精神的学习与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塑造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护理专业校园文化,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在传统的教育中,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降低教学效果,尤其是对新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思想自主性较强,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采取文化渗透的方式,能够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校要积极探索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方式,发布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内容,从而对学生展开网络思想教育。这种网络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加深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新时期的护理专业学生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网络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在庞杂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如果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思想偏差。近年来医患事故频发,不少学生认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地位不平等,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因此高校要注重对正向案例的宣传,通过校园板报、宣传语等形式创造正能量的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无意识地受到正向引导,从而纠正职业道德偏差,认识到护理人员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从而积极投身于护理事业中,实现高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8]。

(四)搭建工匠培养平台

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首先要打造高质量的工匠教师团队。教育最好的形式就是言传身教,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传达的行为与观念会对学生之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高校要注重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纳入绩效考核中,激励教师以精益求精的理念来指导自身的教学与工作。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教育能力,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护理实践经验,将自身在工作中的感受与收获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院校还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促进护理人员整体水平的提升。

实习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实践的重要渠道,不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实习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控、教师要定期到学生的实习单位开展随访,或者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能够掌握用人单位的最新要求,另一方面也能明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会不断加深,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信仰。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文娱活动等方式培养工匠精神,让学生谨记作为护理人员要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并在教师的启发中促进职业道德提升。

(五)在实践中弘扬工匠精神

高校要积极开发以社会实践为主的培养工匠精神的途径,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例如,护理专业学生可以开展活动主题周、主题月的形式,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向民众宣传基本的护理常识和急救技能,同时师生开展社区便民服务,让具备相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生跟随教师到居民家中进行探望。学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建立职业道德与责任感,认识到护理工作对于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

四、结语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拥有较强技能的职业人才。而护理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热门专业之一,每年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必须对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道德的高层次表现,将其融入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中,符合“积学、修善、精技、善行”的护理人文素养基本要求,推动护理职业人才培养的进步[9]。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工匠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90后大工匠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光影视界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工匠神形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