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南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2-11-21韦红边龙林梅

农技服务 2022年3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全州基地

韦红边, 丁 敏, 罗 钰, 周 丽, 龙林梅

(1.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2.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贵州 兴义 562400;3.黔西南州科学技术局,贵州 兴义 562400;4.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为贵州省9 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南端,气候特点表现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终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当地大力发展薏仁米、中草药、甘蔗、香菇、精品水果、蔬菜等产业[2]。蔬菜产业是黔西南州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反季节蔬菜是黔西南州的特色农产品[3]。近年来,黔西南州多措并举,推进蔬菜产业做大做强,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企业和农户增收致富[4],成为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促进黔西南州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分析黔西南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1 黔西南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总体生产规模

目前,全州累计种植蔬菜10.05 万hm2(其中辣椒1.47 万hm2),占计划任务的83.73%。累计产量252.76 万t,占任务的82.6%,产值72.95 亿元,占计划任务的80.16%。全州蔬菜育苗15.6亿株(其中辣椒5.9 亿株),可移栽面积3.47 万hm2,其中开展年育苗30 万株以上集约化育苗2.11 亿株,占计划任务的105.5%,主要育苗品种为辣椒、茄子、小青瓜、西胡芦、番茄、花菜、莴笋等品种。已建6.67 hm2以上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0.47 万hm2,占计划任务的101.71%,平均产值达1 万元以上。开展新品种和生态化栽培技术试验面积3.18 hm2,占计划任务的95.28%;大宗优势和区域特色单品种植面积4.35 万hm2,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54.93%。另外,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个,已组建黔西南州蔬菜协会。全州现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8 家,2021年以来累计向粤港澳大湾区销售蔬菜16 740 t,均价6 000 元/t,总销售额1.01 亿元,主要销售品种为菜心、花菜、甘蓝、鲜食糯玉米、韮菜等。

1.2 冬春、延秋蔬菜优势区建设

黔西南州境内气候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空气质量优良,年平均气温16.4℃,平均年降水量1 324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6%,年平均日照时数1 455.4 h,年平均风速1.9 m/s。通过不同气候带、不同蔬菜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着力打造中、高海拔区喜凉蔬菜产业带,低海拔区冬春早熟蔬菜产业带、特色蔬菜产业带。中高海拔夏秋温凉气候区,7月平均气温20~27℃,形成天然凉棚,在全国大部区域蔬菜生产上市受限的6—11月,当地各类蔬菜均可生产上市,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低海拔冬春富热河谷区,1月平均气温6~11℃,形成“天然温室”,在喜温蔬菜生产上市相对困难的12月至次年5月仍可进行生产供应,特别是3—5月可实现规模上市。现已开展新品种和生态化栽培技术试验面积3.18 hm2,主要为兴义市十里坪蔬菜基地、义龙新区八光海子蔬菜基地、兴仁市马乃屯辣椒基地、册亨县乃言辣椒基地。

1.3 品牌打造

2021 上半年全州定量监测蔬菜产品42批次、速测1 310批次,合格率达100%。依托产品的优良品质,积极培育“金州龙”“金州农”“红鑫黔农”“优菜优生活”“黔心黔意”“肥姑”“黔 穗 源”“者 楼”“王 母”“布依 王”等 鲜 销蔬菜和加工蔬菜品牌。成功申报兴仁回龙藠头、兴义生姜、兴义红皮大蒜、兴义白杆青菜、安龙莲藕5 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截至目前全州绿叶蔬菜有机产品认证面积140 hm2,认证产量超60 t,16家蔬菜制品企业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

1.4 龙头企业培育

全州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 家,州级龙头企业15 家,其中有6 家经营类别为蔬菜产品加工,其余均为蔬菜种植企业。兴义市敬南镇新坪村十里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示范区,已建成投产年存栏1.5 万头的无抗生猪养殖场1 个,200 hm2精品蔬菜基地1 处,并配套500 m3沼气发酵工程1 处,1.5 万t/年的有机肥加工厂1个,覆盖133.33 hm2沼液水肥一体化系统1 套,其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加工和销售优势,企业牵头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带动周边农户经济增收。

2 黔西南州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化基地较少,配套基础设施薄弱

全州现有蔬菜规模化基地0.9 万hm2,仅占蔬菜基地总面积的22.5%。其中,规模6.67~33.33 hm2的有 112 个,33.33~66.67 hm2的27个,66.67 hm2以上的有14个。由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蔬菜产销组织发展缓慢,制约全州蔬菜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提高,规模化基地较少,生产批量不足,大部分种植区供水管网、机耕道、排水沟、农机具、冷链等基础设施不配套。

2.2 专业技术人员力量薄弱

2.2.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 全州现实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1 658人,占在编数的69.8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40 岁以下人员887 人,占编制数的39.42%;40 岁至50 岁的人员948 人,占42.13%;50 岁以上的人员415 人,占18.44%。多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与岗位工作不匹配,导致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不好。

2.2.2 科技特派员数量少 2009年以来,已累计选派1 141 名省州科技特派员到黔西南州开展技术服务,但蔬菜专业科技特派员仅28 人。2021年选派的200 名省州科技特派员中,蔬菜专业的仅4 人,在育种、植保、病害防治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凤毛麟角,支撑全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力量严重不足。

2.2.3 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州级财政科研经费2016年为500 万元、2017年198 万元、2018年251 万元、2019年200 万元、2020年164 万元、2021年170 万元,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016年以来州科技局共立项支持7 个蔬菜科研项目,累计支持资金仅43 万元。研究经费的投入直接关系到创新成果的产出,由于研发活动周期长、投资大,企业因风险巨大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及推广,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及推广经费来源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

2.3 缺少公共品牌,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虽然全州积极培育“金州龙”“金州农”等蔬菜品牌,但均属于企业自有品牌,缺少蔬菜产业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申报的兴仁回龙藠头、兴义生姜等5个蔬菜品种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放大公共品牌影响力上的作用发挥不够。另外,目前全州共有蔬菜经营主体91家,其中企业30家,合作社61家,经营主体总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

2.4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对市场、企业的彼此需求不够了解,使科研成果不能适应市场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应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其学生主要学习植物保护和园艺等方面的知识,目前与蔬菜相关教学和科研内容太少,培养的蔬菜专业技术人才少。现有的科研院校及科研机构没有完整有效的科技服务体系,良种基地资金短缺,示范基地和企业技术层次不高,很难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平台。

3 黔西南州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和组织引导

一是政府应增加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的财政支出,确定该领域内重点扶持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向其提供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带动蔬菜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二是政府应发挥政策杠杆作用,针对市场需求实行政府干预,加强国家层面的信息导向,实施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向社会及时公开准确的产业信息。三是政府需增强人力资本投入,并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培养蔬菜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四是政府需营造出以返乡创业、以新型农民为荣的社会舆论,引导返乡人员学习蔬菜产业知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储备。五是以政企合作模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园区建设,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生产者资金不足、融资难的情况。

3.2 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定,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对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维护,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使用,保障相关资金和政策的应有效用。二是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资源,强调效率最大化,综合利用烟叶、中药材、花卉和食用菌等季节性闲置大棚,相邻基地协调开展蔬菜种植培育、蔬菜育苗等工作。三是坚持区域统筹,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全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蔬菜园区、龙头企业的综合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各基地要根据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标准,全面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和限用农药,推广标准地膜及可降解地膜,推广稻-菜-菜、菜-烟-菜等绿色高效种植模式,确保生态化栽培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

3.3 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优势,根据群众需要和发展需求,配强师资力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转变以课堂讲解为主的培训方式,开展实地学习培训,更直观地让群众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同时,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型市场主体的源头,实施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一体化教学培训。二是进行多渠道宣传,加大农业技术传播力度。政府及相关农业企业应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大户能人等渠道,全方位向农户提供可靠、全面、及时的农业信息,提高农户对农业信息技术的认知。三是围绕培养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和拓宽学生就业面的目标,修订生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蔬菜栽培相关内容,并鼓励和支持老师进行蔬菜相关研究,结合蔬菜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学生学习、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毕业论文试验和基地实习等综合育人模式,达到产学研深度融合,逐步解决蔬菜技术推广力量严重不足、人才基层断线等问题,助力蔬菜产业发展。

3.4 增强公共品牌竞争力

通过品牌建设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逐步形成生产、加工蔬菜和特色蔬菜品牌,着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品牌设计与策划,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拓展产品品牌效应;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模式的应用,积极利用农展会等平台进行蔬菜营销推介,设立蔬菜直销店,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扶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外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直销网络,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采取现代化销售手段,开发直播APP 销售渠道,为蔬菜“代言”直播带货。同时,利用社区生鲜电商、社交APP 等平台,减少销售中间商、缩短配送时间,助力产销稳定对接,扩展销售渠道,增强企业竞争力。

3.5 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

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是指评定气候对农产品品质影响的优劣等级,将气象指标统一划分为五级,分别是特优、优、中、较差和差。2019年黔西南州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黔西南·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称号,是贵州省境内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最佳区域之一。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开展,是开辟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途径,不仅可提升气象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更为农产品注入新的科技元素,对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具重要意义。

3.6 创新企业经营理念

排查地方有一定生产基础和意愿的生产主体,对传统的、有资源的特色区域进行重新规划与整体布局,在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扶持政策上跟进,促进农技农艺的融合,转变蔬菜产业生产经营模式。强化分类指导,着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农民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为补充、新型职业农民为基础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打造观光生态农业旅游和设施生态农业旅游以及“蔬+沼+猪”等生态循环模式,鼓励建设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充分挖掘“旅游+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优势,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充裕的农产品,增加地方经济收入。同时,形成一个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质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黔西南州农业产业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全州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田野里,丰收忙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暨第四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会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