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要做“有用”的课题
2022-11-21刘善娜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
刘善娜 |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
提到课题研究,很多有志向、有情怀的教育者可能会经历一个从“抗拒无奈”到“全情投入”的转变,这是一段自我成长的历程,也是寻求幸福状态的必经之路。于我而言,自己曾经的抗拒,源于“要写那么多字”的惧怕,也源于“每年那么多获奖课题,哪些成果我用上了?课题研究有什么用?”的研究用途质疑。后来的投入,则是因为感受到了课题研究对日常教学实实在在的帮助。一线教师做研究时,一定要做“有用”的课题,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用,对提升学业质量有用,对核心素养培育有用。本文,我想分享两点自己的感悟。
刚起步,要做教学小课题研究
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学习内容。“为什么会出错率这么高?出错集中表现为哪些类型?是教材的原因还是教学的原因?目前的教材编排、教学流程、课后作业跟进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心理学?”这一系列问题,就可以作为教学小课题的研究思路。
我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研究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单元的教学。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发现多届学生表现出共同特点——上新课时,掌握得很好,一旦综合测练,出错率就极高。我想知道,这一状况能否改变。
确认研究问题后,可以从教材分析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原因。我对比了各版本教材中关于运算定律的章节,发现当年的人教版编排与众不同。结合心理学系列位置效应理论,我对这一单元的各个运算律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并将该单元的学习材料划分成3个层次,让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首”和“尾”,降低中间部分材料的难度,并分割了形式上最为接近的知识点,再按照新的学习序列,撰写了11课时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跨域沟通、迁移还原”的教学策略。单元教学结束后,我又设计了关注运算能力的专题性过关检测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检测,发现实验班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一个小的教学课题研究就这样完成了。之后只要教学这个单元,我就按自己的研究去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个课题未必一定要得奖,只要是真实地在解决问题,只要能够助力教与学,就是好课题。
教学中,可将一个课题不断深化
感受到课题研究的成功,主动申报下一个课题会是顺理成章的事。一线教师关注最多的,除了教学就是作业,做研究时可持续深入,同时参考以下两点。
其一,不追热点,梳理真实的教育问题,明确自己想改变的现状。20年前,我刚决定开始研究作业问题时,国内的作业研究相对稀冷。但数学作业形式封闭单一、作业负担重却是一线教师面临的真实问题。我想设计能发展数学思维的作业,能“练一当十”实现轻负高质。出于内心的诉求,我慢慢探索出基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展现、训练、提升其思维的探究性作业设计,在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后,积累了大量案例,形成了一到六年级数学探究性作业体系,论文、专著也随之自然地完成了。
其二,无论是否获奖,要持续转化“有用”的课题研究成果,赋予其“长大”的机会。没有一个成果是完美的,不要结了题就觉得研究结束了。既然做的是对师生有用的课题,就可以长期实践,并在过程中不断填补漏洞、完善体系、发现新问题。我在探究性作业的实践中发现,当解答一些难题时,往往需要学生画图辅助分析,但实际情况是,只有会解题的学生才会画,而不会解题的学生根本画不出。画图原本应是脚手架,为何成了“锦上添花”的附加品?问题出在哪里?新的研究随即启动。这个新课题研究完全生长在作业课题之上,成了作业课题基于学生视角的延伸和优化,全国教育科研奖项也“不期而遇”。现在,我的研究成果《把数学画出来》中的各种实例和作业设计,对不少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出发点一定是要助力学生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对师生的教育实践有用,才能让自己感受到课题研究的意义,乐当、争当一位“活色生香”的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