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心中的“宥坐之器”
2022-11-21李佳琪
□ 李佳琪
《荀子·宥坐》篇记载:“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意思是这“宥坐之器”空了就倾斜,适中就端正,满了就倾覆。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要使“宥坐之器”中则正,就要学会“满而不覆”的人生智慧,在工作、生活中,保持勤奋苦学的姿态、平和自然的状态、谦逊自持的心态,扶正心中的“宥坐之器”。
练“看家本领”,避免“宥坐之器”虚则欹。“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要想避免“虚则欹”,就得足履实地、勤奋苦学。《昼夜苦学》中记载了范仲淹的求学之路,“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深厚的学识让范仲淹具有了“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没有知识的积淀,仰望星空就只能是空谈远大。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既要放眼宏观,紧跟时政,熟悉政策,又要立足当下,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优化解困之道。通过知行结合、知行互促,练就“看家本领”,充盈自己的“宥坐之器”,才不致因空瓶而倾斜。
养“浩然正气”,保持“宥坐之器”中则正。“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要想做到“中则正”,就得学会平和自然的处事之道,以清廉之心养浩然正气。清朝官员张伯行曾写下《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展现了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当今的党员干部尤应“吾日三省吾身”,既要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又要把“非淡泊无以明志”作为自我修炼的目标。同时,也要“以人为镜”,正己之衣冠,检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持清清爽爽的同事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不逾越初心底线,注重度的把握,防止过犹不及,保持自己“宥坐之器”的中正。
背“虚心行囊”,避免“宥坐之器”满则覆。“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要想避免“满则覆”,就得用谦逊自持的心态戒骄戒躁,扶正心中的“宥坐之器”。古往今来,因位高权重而闭目塞听者不在少数,“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沉溺声色犬马,任人唯奸,让西周的历史至此结束;唐玄宗拒绝逆耳忠言,一意孤行地信任安禄山,导致安史之乱的悲惨结局。绝对权力往往使人陷入“认知困境”,使人忘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将“大智者必谦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终身奋斗目标,以低姿态的谦逊来换取高标准的工作水准,汲取他人工作中的经验,用他人的人生阅历丰富自己的见地,使“宥坐之器”常满而不覆。